2023年8月,我们推出了《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试行)》(在上海遇到野生动物怎么办?点击查收“怎么办”手册!)。发布后收到的热烈反响远超我们预期,连久未联系的朋友都评论说立刻转发、应该好好推广。
夏日的青河县,大青河如同一条翡翠色的丝带,波光粼粼,发出耀眼的光芒。离县城60多公里的查干郭勒乡江布塔斯村,一个拥有原生态高山草原秀丽风光的哈萨克族传统牧业村,紧邻新疆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村委会门口便是国家4A级景区三道海子风景区。
从2019年5月11日第一次堆肥到今天,我在湖北恩施学院实践堆肥已经超过五年,在这五年里,为了推动堆肥,我几乎和学校所有部门都打过交道。为了建设吾耕园、定制堆肥箱、解决干物质问题、构建垃圾管理体系等等,对外还与各类工种的师傅、园林绿化和再生资源公司、本地的中小学、在地环保公益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的联系。
2024年9月19日,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主办的“共创绿色平等未来:社会组织参与气候与性别平等行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政府、高校、智库、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华东、西北及西南地区的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组织代表共50余人在研讨会上展开热烈交流,分享实践经验,探索如何通过多方对话和实际行动共建更具气候韧性和性别平等的未来。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包括飓风、洪水、干旱和热浪等。这些事件不仅破坏了基础设施,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今天(31日)召开的2024年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发布了绿色供应链指数和供应链气候行动指数年度报告。该中心主任马军表示,一批行业核心供应商建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了产业链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农药包装废弃物长期以来面临回收处理难题,据估计,2022年全国约有12.65万吨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其中近4万吨被丢弃在田间地头,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构成威胁。尽管政策上要求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履行回收义务,但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不佳。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与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作为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领域,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食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众多小微主体,如小农户、食品加工商等,他们不仅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较高的气候风险,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食系统亟需调动更多资金支持,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可持续、净零、具有气候韧性、公正包容的模式转型。
10月15日,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黑碳减排:快速行动计划白皮书》。本报告重点关注巴西、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和美国这五个主要国家,分析了这些国家在黑碳减排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
里面提及: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涵盖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执法监督、宣传教育、社会参与、调查监测评估、保护恢复、生物安全管理、生物资源可持续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惠益分享、气候与环境治理、投融资、国际履约与合作等内容。
2024年10月12日是2024年世界候鸟日的第二个年度纪念日,呼吁采取紧急和持续的行动,保护候鸟及其赖以生存的昆虫。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昆虫,保护鸟类”,强调了昆虫在许多候鸟生命周期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提请人们注意全球昆虫数量令人震惊的下降。
“我们组织筛选出4000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的化学物质,完成122个行业、7万余家企业的化学物质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全面淘汰8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10月22日,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表示。
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然而,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环境风险。在去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中国、阿联酋等18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承诺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转化为可行的制度和政策,以实现“巴黎协议”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
在全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的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COP29)11月11日-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海南气候伙伴(HCP)正在开展海口北港岛和荣山寮这两个传统渔业社区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这个气候风险评估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处海岸带,二是生计转型视角。
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受访专家指出,补齐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碳普惠机制作为一种创新的低碳发展模式,正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碳普惠机制通过科学量化与有效激励,将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可验证的减排成果,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生活和消费端的解决方案,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该机制不仅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为绿色低碳社会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联合国环境大会决议授权的“全球塑料条约”最后一次政府间代表委员会谈判会议(INC-5)在韩国釜山陷入焦灼。各国争议的焦点包括资金机制(Airticle11)和能力建设、技术援助和技术转让等。面对这一困境,大会主席决定终止原定的接触组谈判安排,直接召集代表团团长会议(Heads of Delegation meeting)。
12月13日-14日,第十一届零废弃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共有近180名来自政府、高校/研究单位、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参会者来到现场,参与此次论坛。今天先通过多张图片来感受会场的画...
12月18日,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年会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境外非营利机构的200多名代表围绕气候话题展开讨论,还有约120万人在线上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