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涌,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给大家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到今天,已经整整一个月了,不仅我们春节、寒假的活动要被迫取消,更影响到现在及未来几个月,都可能无法活动。在经济本身就下滑的情况下,让很多行业更是雪上加霜,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为了防疫病毒,大家不得不困在家里,足不出户,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地区更是如此。疫情资讯每天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喜怒哀伤,拨弄着每一人的神经,让我们身心焦虑。即使留在家里,也想尽量做些什么,同时,尽可能做好防护的每一个细节。 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研究,蝙蝠很快地被认定为是病毒的自然宿主。接着,又出来了穿山甲、蛇,甚至水貂是病毒的中间宿主的相关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中还是有很多的疑问,并没有说清楚,也未必解释得通。科学界也存在很多争论。其复杂程度也不仅只是单靠基因组测序有一定的相似度就足以说明。
比如:蝙蝠是如何将病毒传给穿山甲呢?当前大部分穿山甲是走私到中国的,本土穿山甲几近濒临灭绝,又如何出现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如果是进口穿山甲,那么在原产地为何又没有爆发感染?我想正是因为在病毒的传播链上,我们有太多的未知,更让我们看到生态的复杂性,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 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到新型冠状病毒,从蝙蝠到穿山甲,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很快就又有了一些法律“专家”谏言要将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进行“生态灭杀”的可怕言论。
行政法学专家建议可以“生态灭杀”蝙蝠、穿山甲。
但其实,很明确的一点就是,不应再滥捕杀野生动物和滥食用野生动物了。
不管是蝙蝠、穿山甲,还是蛇类,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善待它们。它们对于自然生态都是很重要的,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员。
自然界的每一个物种,都是在漫长的适应和演化中,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生态平衡。不捕杀、不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减少感染这样一些病毒的机会。 随着广泛的讨论,人们开始从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慌,进而转移到对蝙蝠的恐慌,对野生动物的恐慌。有些观点和言论,不禁让我乍舌。
我在想,应该如何让公众更科学的了解这些野生动物,了解生态系统?因此,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供一起探讨。
自然里自由飞翔的蝙蝠
新冠状病毒与蝙蝠是怎么回事?
蝙蝠是世界上第二大类群的哺乳动物,除了南、北极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外,全世界都有分布。
蝙蝠在我们身边其实也非常常见,只是大家平时并没有太留意到它们的存在。在山里的山洞里、在一些阴暗的土坯房子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公园或郊外、常常都可以看到蝙蝠。
我家楼下公园里蒲葵树的断枝下面,就生活着一些短吻果蝠。它们很聪明的将蒲葵叶子折断,作为自己的栖息地,白天倒挂在里面休息,夜晚飞出去觅食,将很多植物的种子进行传播。
其实,蝙蝠一直和我们非常和谐地共存着,互不干扰。
蒲葵树枝条下的蝙蝠
蝙蝠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动物。虽然它们携带着很多致命的病毒,但是病毒的复制在蝙蝠体内是被严重抑制的,加上自身有很强的DNA损伤修复系统,因此,它们不会因病毒而生病,反而它们寿命还很长。这也是大自然演化的神奇之处。 通常情况下,蝙蝠并不会将病毒直接传染给人。
像冠状病毒也可能是蝙蝠通过传染给未知的中间宿主,在这过程中病毒发生变异,获得了能感染人的蛋白,而人正好又接触到这些未知的中间宿主,就感染了病毒,并进一步开始了人传人。
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目前还没有清晰准确的科学研究,找到确切的中间宿主。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蝙蝠并不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直接元凶。如果非要追究,也应该是人们滥捕、滥食用野生动物而引发的人祸。
我们需要恐惧蝙蝠吗?
大多数人对蝙蝠的印象都不太好,一来觉得它们长得很“难看”,样子有些恐怖;二来容易受一些惊悚恐怖影片影响,看到它们在潮湿阴暗的山洞里,充满了神秘感。加上蝙蝠身上携带病毒,因此,更增加了对它们的恐惧。
但其实,蝙蝠对自然生态却是非常重要的。
蝙蝠是非常厉害的捕虫高手,每天要吃掉1/3体重的蚊虫,在食物链中有很好的平衡作用;同时,它们也喜欢授粉植物,特别是很多夜晚开花的植物,需要依靠蝙蝠进行授粉;它们还会吃果实,再把植物种子通过飞行,传播到其他地方。
在婆罗洲热带雨林有一种萊佛士猪笼草加长版的亚种,会吸引一些蝙蝠栖息于它们的捕虫笼内,让蝙蝠安全藏匿,而蝙蝠则回馈给它们粪便作为养分,形成一种植物与动物之间相互帮忙的共生关系。
大自然就是那么的神奇和重要! 生活在洞穴里的蝙蝠,也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们吊挂在洞顶,粪便和尿液直接往下拉,以至于有蝙蝠的洞穴,会生活着很多的蟑螂、蚰蜒、螃蟹、蛙类等不同的生物。
生活中洞穴里的蝙蝠
当然,蝙蝠对于人类也会有很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其强大的免疫系统,也许在未来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启示,攻克许多医学难关。 如果把蝙蝠进行灭杀,对生态系统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生态失衡,最终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甚至因为大量的灭杀,蝙蝠群体可能为了生存,将封印在身体里的病毒进行变异,在和人类博弈中,更多机会和人们接触,将病毒感染给人。
Who knows?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蝙蝠,保护蝙蝠等野生动物,与之和谐共生。
观赏蝙蝠是危险的活动吗?
在许多国家的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有专门观赏蝙蝠的景区和导赏活动,供人们进行参观旅游。
比如:婆罗洲岛上的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洞穴大厅(Sarawak Chamber),能容纳40架波音747客机。
有350公里长的洞穴,每到傍晚,会有上百万只的蝙蝠倾巢而出,外出觅食,铺天盖地,形成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象,每年吸引着全球上万的游客排队来观光。
比如:泰国最大的国家公园——考艾国家公园(Khao Yai National Park),也有上百万只的蝙蝠每天傍晚从山洞飞出,像一股龙卷风一样在空中漫舞。许多游人每天都驻守在空旷的原野,欣赏蝙蝠空中漫舞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动。
泰国考艾国家公园的蝙蝠
斯里兰卡路边满树的蝙蝠
观赏蝙蝠对人并没有危险性。
到目前为止,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国家公园有任何蝙蝠携带的病毒感染了当地人或游客,或有游客被蝙蝠咬伤致死的案例,这些地方的蝙蝠并没有攻击性,也不会主动咬人,跟其他肉食性动物比起来,它们是安全的。
也没有看到任何国家政府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这些地方发出针对蝙蝠的旅游警告。 在过去的一些活动中,我也有很多次机会在野外看到蝙蝠,在斯里兰卡有满树的大狐蝠、在婆罗洲沙巴州的一个山洞里也是栖息着很多蝙蝠。
在婆罗洲的生态旅行中,我们探访过沙巴洲的哥曼东洞(Gomantong Caves),那是一个住着上万只燕子和蝙蝠的洞穴,同时,洞穴外面和山上还住着当地的原住民,他们每年都会进洞里,用特制的梯子攀爬到洞顶去采摘雨燕的燕窝。
本地原住民世代以采摘燕窝为主要收入之一。政府将哥曼东岩洞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之后,也尊重当地原住民的传统习俗,每年公告开放两次极短时间(视当年雨燕繁殖情况而定),让持有核准证照的本地居民采摘燕窝。在自然保护与居民生活间取得对各方影响最小的妥协。
哥曼东洞的蝙蝠
山上还住着的当地原住民
在探访燕子洞的时候,我们会要求大家戴上口罩、帽子,同时,避免触碰任何野生动物,并在参观之后,洗手及清洁鞋子,做好防护。
之所以在活动行程中,安排了这样的探访活动,主要是希望大家能观察、体验到,在自然保护区内,政府、当地居民(传统采燕窝的原住民)和野生动物(雨燕)如何妥协共存,获得“三赢”,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友善、更和谐。
我想没有任何人敢说,到野外活动不存在风险,但我们也相信家长们也能明白,在安全风险极低并注意防范到前提下,通过实地体验让这些友善观念铭印(Imprinting)正在成长的小朋友心中,是非常有意义而且重要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其他一些“游学机构”,打着“自然教育”的幌子,在热带雨林捕捉各种昆虫,带回国,据为己有,甚至活动中也徒手抓着蝙蝠给孩子们把玩,和野生动物过度直接接触。
这样的活动方式,我们非常反对。错误:徒手抓蝙蝠、和野生动物过度接触(图片来自网络)
自然教育活动,应该是非常严肃认真的,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引导方式;而不是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博取刺激好玩,传递错误的理念。
坐船远距离观察动物
如何正确处理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呢?
恐惧,是源于我们的无知。当我们不了解一个事物,道听途说,就容易产生恐惧。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蛇的家长,因为小时候妈妈讲故事,说蛇很恐怖,会咬死人,于是,蛇很恐怖的记忆就一直铭印在心里,一辈子可能也挥之不去,听说可能会看到蛇,就不敢出去了。
这也说明自然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更客观、更科学的来认识自然,与野生动物做朋友,与大自然做朋友。 甚至我还看到自然教育机构发布《远离野生动物,保护人类安全》的倡议。我想其实,我们对待野生动物,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尊重的心态去对待野生动物,保护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与其说人类害怕野生动物,我相信应该是野生动物更害怕人类。
我在野外从来没有遇见过什么野生动物是不害怕人类的,几乎所有野生动物,看见人来就害怕,远远的躲开。就连大象、狮子,老虎,豹子,这样的野生动物,在野外都要避开人类。
如果你想要好好观察牠们,都不容易,需要在不惊扰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我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有机会参加自然教育活动,走进自然,正确客观的认识自然,了解并尊重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在地球上共生共荣,生生不息。
原文摘自鸟兽虫木公众号
作者:赖芸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