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重建荒野——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实践与思考 | 2020上海自然教育论坛回顾

在城市生态修复的同时,把理念和思想传播给更多的公众。

分享嘉宾  郭陶然

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致力于城市生态修复研究。与多家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国际NGO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从事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乡土物种保育、自然教育培训、自然科普图书编写等工作。与浦东绿化局合作营建的宜嘉苑生态保育区容纳上海乡土物种400余种,为上海首个乡土物种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attachments-2020-03-IytaIBhe5e684ff86df0a.jpg

大家好,除了自然教育,我们也从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自然教育其实是宣传生物多样性、提高公众意识的方法和手段。在活动以外,我们也会花精力进行城市物种的调查和保育工作。

 

一、为什么要在城市里进行生态保护

首先,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在城市里进行生态保护?”

城市里没有多少未经开发的土地,尤其像上海,没什么特别能引起公众关注的大型珍稀物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看不到一些保护的亮点,但事实上,真正支撑生态系统的并不是那些非常稀有和巨大的物种,更多的是我们乡土的一些草本植物和昆虫等,它们的共同作用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希望恢复它们良好的群落结构,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物种进行保护。

比如,在中国广泛分布的乌龟(中华草龟),它是上海的乡土物种。但十年前左右,上海野保部门认定该物种的野外种群很可能已经灭绝,这说明我们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它们的栖息环境。乌龟依赖淡水环境,河道填埋、硬质驳岸、水质恶化等破坏了其生存环境,同时人为放生的红耳龟大量出现,会造成同生态位的竞争。另外,野猫、野狗等流浪动物也会对乌龟造成伤害。

attachments-2020-03-WXlHFMZa5e6850181a50e.jpg

种种的因素导致乌龟在上海几乎处于灭绝状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到今天为止没有相关的专业研究,没有很详细的历史资料记载乌龟在上海的现状和分布,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的种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不知道以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恢复这个物种,所以我们的基础数据非常缺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再比如无斑雨蛙,据野保前辈回忆,20年前它们在育秧的水稻田里成片出现,村民甚至会把它们当成饲料喂鸭子吃,但现在它们已经在上海消失了。原因可能是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我们不知道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无斑雨蛙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环境,甚至它们怎样繁殖、什么时候开始消失都不知道。

attachments-2020-03-OSEjstr85e68502bc7cca.jpg

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在上海不断重演。如果我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到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很多物种消失了,要是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很难把它们重新找回来。

植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6年我们在青浦进行物种调查和采集,发现了粗梗水蕨和龙舌草,但第二年那个土沟渠已被改为水泥沟渠。通过寻找,我们在附近村子发现了一些龙舌草个体,但是现在,这条渠里的龙舌草已经彻底消失,我们不知道在上海什么地方还能见到它。

attachments-2020-03-bWZ1A1Ui5e68503ef12c1.jpg

最可怕的还不是物种的消失,而是消失的时候无人知晓,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我们有办法把这些物种保存下来,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故事性就可以成为很好的自然教育素材。自然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还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保育的方法和技术。

 

二、城市自然教育的两个难点

1.自然环境的限制

城市自然资源匮乏,制约活动内容,这是最大的问题。任何一个公园都不是为了自然教育专门设计的,只能配合现有的条件举办活动,因此会受到很多限制。

2.优秀讲师的稀缺

专业能力强的老师在这个行业里还比较少。专业老师的资源稀缺会制约活动的数量。

attachments-2020-03-PICe8g1Q5e68505264604.jpg

在先天自然资源不足的上海,自然教育更好的一个方式可能不是就现有的场地去做一系列的活动,而是通过诸如生态修复的方式,以基地的模式来运营一个自然学校。这样的方式在上海可能投入较大,但它是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比较重要的模式。

 

三、乡土生态恢复案例

在浦东杨高北路宜嘉苑,我们从16年开始花了3年多的时间,利用3000平米的地方做了一个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项目。目前以本土植物为主,目前已经容纳了400种以上的乡土生物。

attachments-2020-03-9s6jw2HN5e68506cc0e9a.jpg

当时做这个项目,我们想验证通过人为的群落构建,在城市中能做到什么样的生物多样性,并且是否可以稳定地持续下去。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合理的物种引入和规划,更大程度地为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比如,我们会考虑不同季节的食物需求,种植本土的山莓、蓬蘽等,尽量保证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够有这些花,让昆虫存活下来,随着昆虫传粉过程完成之后,植物结的果实也是动物非常好的食物来源。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满足一些特定生物的食物需求。比如上海有一种蝴蝶叫碧凤蝶,它的幼虫主要以竹叶花椒为食,这种植物在市区基本见不到,这也是碧凤蝶比较少见的原因。所以我们会有意地种植竹叶花椒,到今年为止两年的时间,碧凤蝶在我们那里不断繁殖,已经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种群。

attachments-2020-03-jMcRZoiQ5e6850871ba55.jpg

我们有一个原则:凡是进到这个园区里的所有生物,它哪怕死也要死在里面,不能出来。为了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我们不会清理朽木,只会人为地加速它的腐朽速度。首先我们会把这些朽木放在比较荫蔽潮湿的环境,然后利用相应的真菌加快腐朽速度,随之而来的扁锹甲等甲虫会把它的卵产在朽木中,其幼虫会取食朽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措施,一棵死亡的树在3~4年之内基本可以彻底回归土壤,保证土壤不断得到改良,而且同时我们也省了清理垃圾的人工成本。

从自然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场所,其实就有很多自然教育的内容可以放进去,比如各种培训课程。同时我们有很多的物种,所以可以设计和开展相关活动,很多活动都是在公园里做不了,或者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两年前,我们在闵行区租了10亩的水稻田,进行人工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attachments-2020-03-wxKcrKl95e6850a14acd5.jpg

在上海的金山的一个学校,我们做了一个类似浦东的小型的项目。

attachments-2020-03-B0ApREoP5e6850b73d094.jpg

今年,我们在上海浦江郊野公园进行一个更大的项目,因为有了之前的技术和物种的积累,相信会有比较好的成果。

attachments-2020-03-aadfvBCF5e6850cd43fe6.jpg

 

四、结 语

有了这样的场地之后,我们可以做很多的活动、很多的项目,而且项目本身又可以成为活动的素材,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发挥场地的生态功能和科普功能。如果有更多的机构能够以这样的场所开展活动,如果政府能够有一个平台,大家来一起去做,我们在做保护的同时,能够把理念和思想传播给更多的公众,这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文章来源:百家游学会


  • 发表于 2020-03-11 11:03
  • 阅读 ( 3100 )
  • 分类:组织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

4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7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