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手册》正式发布啦!
欢迎扫描二维码获取电子版。如用于非商业用途,标注清楚来源即可;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山水作进一步沟通。
如您在上海,希望为所在小区/学校申领实体版手册,请联系山小水-长三角(微信:shanshui-csj),至多可获取15册。
2023年8月,我们推出了《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管理手册(试行)》(在上海遇到野生动物怎么办?点击查收“怎么办”手册!)。发布后收到的热烈反响远超我们预期,连久未联系的朋友都评论说立刻转发、应该好好推广。
于是,经过一年的反馈收集和修改调整,我们在此推出正式版手册。本手册及“貉口普查”项目,也于 2024 年获得了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资助(项目编号24DZ2307300)。
与试行版相比,我们在正式版中主要改进了以下方面:
1.内容完善
(1)正文由28页扩充到44页,新增的内容包括:上海最常见鸟类“四大金刚”的介绍、上海常见野生动物活动季节历,以及关于貉、松鼠、蛇、蝙蝠、蛙类等的常见问题及回答。
(2)内容整体修订,更新各区收容救护单位的地址及电话。
2.设计优化
与试行版排版风格保持统一,优化并补充了插图和整体设计。封面上蓝绿色块代表的巧思大家发现了吗?评论区最先回答正确的朋友,我们会联系您寄出一份小礼物~
《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怎么办”社区手册》封面
而这本手册的缘起和基础,正是我们这几年来以“貉口普查”为代表的貉相关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回望两年前,当我们和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王放老师团队一起忐忑地开始首次上海“貉口普查”时,我们完全没有想到,这可以成为一个志愿者会提前盼着到来的、一年一度的大型公民科学项目。
7月的上海“貉口普查”中,64位领队带领200余位志愿者,在两天晚上调查了124个小区,参与人次超过550,回收居民态度调查问卷超过350份,参与者对本次调查活动体验的平均分为4.66分(满分5分)。完整的调查结果预计将于11月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闭幕式上发布。
部分调查小队合照,摄影/张雅娜
部分调查小队合照,摄影/46组组员 紫啸鸫(刘玥楼)
今年,我们统计了志愿者们在调查中遇到居民提出的新的社区“怎么办”问题,这也为手册的修改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当遇到相关提问、志愿者直接回应“怎么办手册里也介绍了”“这个手册里有的,可以去看一下”的时候,我想,我们做这个手册的目的达到了——来自日常生活,用于日常生活,让相对抽象的调查和研究,形成真正落地、与居民切身相关的产出。事实上,这本手册在今年“貉口普查”的调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有志愿者自发自费印制了几十本,发给调查小区的居民。
在这里,借正式版手册发布的契机,我们再次衷心感谢所有参与调查的志愿者。“貉口普查”四个字背后,是几年来耐着高温认真参与调查的千百位志愿者。希望没能参与或还在观望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下志愿者们的部分感想反馈,对这项活动有更多了解——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之一,阅读过程中我们不断感动,不断发出感慨:“真好!这就是我们组织调查的意义啊!”
范越,第一次参加
参与感满分!无论是前期协调工作,疑惑解答还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都非常好,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明年会继续参加!
Nemo,第一次参加
对貉已经做到了闻味辨貉这是没想到的(笑。在社区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热心的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有淳朴又深刻的见解。松江新小区的保安大哥们都非常有心,日常工作中不忘观察。人貉关系有对立反感,有好奇观望,有谨慎小心,也有关心包容,比我预想得更加复杂。城市生物多样性比十几年前我还是生态学专业学生时关注度更高,也更加纷繁和有趣了。貉口普查不止观察貉,也观察人。
井一,第一次参加
特别神奇的经历。细细听貉在灌木的脚步,用手电筒寻找貉闪烁的眼睛,在灌木丛中四处探险。。。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城市体验。我以前从来也没有想过野生动物竟会离自己如此之近过。对上貉闪烁的眼睛,似乎也与自然产生了一份联系。
摄影/wish
小孙同学,第一次参加
作为第一次参加的小白,在了解到这个活动前完全不知道“貉”的存在,参与此次活动对我个人而言意义重大:我意识到与人同时存在这个生活空间的动物植物都离人很近,只要多观察就能发现好多惊喜,调查中我们看到了:晚上出没得黄鼠狼、没熟透的无花果、正在蝉蜕的夏蝉、池塘里各种青蛙、夜鹭。最重要的是第二次普查看到了当年幼貉,超级惊喜,可惜没给它拍到正面照。活动结束后我应该也会继续探索生活环境,以期获得更多小惊喜。
赵昕,自然保护志愿者,41岁,第一次参加
这次貉口普查,我有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孩子很乐在其中也通过活动打开了认知和视野。
鸡蛋花,教师,37,第二次参加
小朋友第二次参加,能够一下子就认出貉。同时也会和同学分享看到貉的感受和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
kae, 第一次参加
和大学室友说了这件事,还和她们练习了模拟访谈。给其中一个室友看了那本《上海城市常见野生动物社区管理手册》 , 她表示了解到很多,之前都不知道在城市里还有那么多野生动物。
访谈中 摄影/wish
靓靓,第一次参加
整体很开心,也相信是国内公民科学活动的天花板(编者注:不敢不敢,我们再接再厉),推荐给了周围的朋友,希望以后可以扩大规模。
云翳,媒体工作者,31岁,第一次参加
貉是步入自然世界的一个入口。关心貉的时候,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关心黄鼠狼,关心刺猬,甚至是蛇,所有的动物乃至植物都是一体的。
张小豆,自然爱好者,9岁,第一次参加
原来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野生动物,第一次看到貉,非常可爱的动物,希望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消失。
杜多兰,教培行业,51岁,第一次参加
以前不太了解貉,经过这次普查,感觉貉看起来蛮可爱的。
陈默,收藏品鉴定师,35岁,第一次参加
从一个自然爱好者的角度是很喜欢这种动物的,在上海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在离城中不远的地方还有这么一些“中型”动物生存还是非常有趣的,在市区的环境下麻雀都觉得并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红外夜视仪中的貉和居民 摄影/姚望
晓瑞,设计师,第一次参加
貉出于天性会观察、适应城市居民的生存活动,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去了解和体贴他们的生存状态。可持续的人貉共生还需要更大力度的宣传。
张瑞扬,学生,第三次参加
恐惧和敌意来源于未知。当居民在我们的介绍下更加了解这个动物时,居民都表现出了更友善的态度。
朱雨鑫,25岁,第二次参加
这是第二年参加貉口普查的调查活动,我对貉这个物种以及人貉关系都有了更新的认识,第一年参加的时候因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察到野生貉,兴奋更多于对这个物种的探究,今年参加活动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思考人貉如何和平共处。
金飞上,第二次参加
人貉是可以共处的,有一幢别墅的主人与貉和平共处好几年,貉会外出觅食,而不打扰居住的这户人家。
黄栀,第一次参加
最重要学习到的知识点就是野外遇到的动物幼崽不要爱心泛滥,随便带回家。以前我捡过好几次小鸟回家,都没养活,自己也很内疚。
爱学习的华夫饼,第一次参加
以前看到动物缺乏食物会觉得它们很可怜,想要多多投喂,觉得这是一种很有爱心、值得推崇的行为。虽然没有遇到过野生动物,但如果我仍然带着这种思想的话,可能会导致我对野生动物的投喂行为。通过这次活动,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的思想上有一个巨大的转变,人和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但人应该减少对动物的干扰,动物的数量需要处在一个平衡健康的状态,投喂这个举动自以为是善举,会给人类以及动物们都带来许多麻烦。并且,自然会有专业人士用专业的手段来进行管理,有时候不为也是有为,这样能更好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李希,第二次参加
那必须分享了,还叫来了不少小伙伴在deadline前几天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结束后也发了朋友圈,持续向周围的同事朋友们介绍什么是貉,什么是貉口普查项目。至少先让大家知道这个字怎么读,以及它们不是入侵,而是上海的原住民!
郑运祥,第三次参加
本次貉口普查所调查的两个社区虽然都是23年有过貉记录的社区,并且本次调查也实地发现了貉,但在走访过程中,1/3的市民表示没有看到过,1/3的市民表示去年看到过,但是今年没有,只有最后1/3的市民明确表示近期看到,甚至有的能够告知貉洞穴的位置。当然单一的社区不具代表性,但某种角度上也能说明貉很多时候也如同黄鼬跟刺猬那样“潜伏”在社区,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只有当暴露在外边的湿垃圾跟猫粮等食物聚集时,才会让它们主动现身,这更提示我们对自身行为约束的重要性,同时从这两个社区居民表述中也能看出貉的种群数量今年并没有较去年明显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这也体现了貉自身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的法则正在运转。
摄影/姜文磊
王浩良,第三次参加
居民们对于野生动物还有很多不了解不清楚的现象,需要更多对普通居民进行宣传,但是也感到大家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对于流浪动物的认识也是在进步,希望能带动越来越多的小区居民参与到野生动物的保护中,当然还是要科学地认识野生动物,不要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贾涛,第一次参加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政府,社区,个人,都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泖汊,生态保护工作者,第一次参加
背景五花八门,关心貉的理由五花八门,对于流浪猫的态度更是五花八门,这样一群人的力量拧在一起,去促成一项如此规模的公民调查,真是很厉害。
kae, 第一次参加
生态保护也需要各方的参与,不是生物学的学者也能为生态保护做贡献。总是觉得生态是很宏大的东西,生态保护是离常人很遥远的东西。但生态保护也需要宣传,需要民众支持度。所以传媒、摄影、平面设计乃至是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也都是可以参与进来的。改变现状需要各行各业的力量。
汤易迎,执业兽医师,第二次参加
在调查过程中也有很多其他的野生动物,居民表示对其他城市常见的野生动物的情况也很感兴趣,比如松鼠、蝙蝠、鸟类……希望可以不止针对貉的调查和科普,能有更多动物出现在名单中,让更多市民知道如何跟这些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已经开始尝试采访猫猫居民 摄影/机车侦查猫
艾鸭鸭,外企职员,科普志愿者,第二次参加
也许是巧合,这次调查的两个小区,访谈时遇到的提供貉情的几位居民因为喂流浪猫和自家养宠物等一些原因,对貉的态度都比较负面。然而她们在情绪上抵触的同时,并没有对貉作出过激或者伤害的行为,只是问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我觉得很感动。看到了这几年里对貉的科普成果比看到貉貉本貉更开心。
刘小如,第三次参加
从第一年的“新闻里见过”,到第三年大部分居民都能正确的读出貉的名字,有不少居民提到他们注意到了小区里树立的标识牌,知道不能去乱投喂,这个时候才真切地感受到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也有了一些具象化的结果。虽然不可能改变每一个人的观念,但哪怕有一个人因为了解而不再惧怕、而产生关心,公民科学就是有意义的。
同时,也谢谢大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这将为之后的“貉口普查”等公民科学活动组织提供很好的参考!
此外,在反馈表和群里的讨论中,很多朋友都表示,考虑到调查准确性、科普深度、范围广度和时间长度,建议发动有貉的小区居民开展周期性的调查监测和保护措施、面向小区居民或学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科普宣传。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两年希望发展和达到的目标之一。
今年,在华泰证券上海分公司的支持下,我们联合御上海居委会、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华泰公益基金会、广富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推动策划并推动建立了松江区御上海小区“貉谐相处”科普馆。这是上海首个居民小区“貉”科普馆,从提出到落地前后历时一年,由上海禹悦水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中心设计执行。科普馆已于9月正式揭幕,开放时间为每周一至周日(法定节假日闭馆)上午9:30-11:00,进馆前需要先到一层居委会前台登记哦。
另外,我们也正在策划一套面向社区的入门课程包,希望帮助志愿者在小区或学校自发开展科普活动。
作为上海市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闭幕式的一部分,今年“貉口普查”报告及课程包最新进展将于11月24日下午在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面向公众发布,敬请期待!
如果您在上海遇到了貉或狗獾,请扫左侧二维码提交“貉家獾乐”情报;如果您想告诉我们您对貉的态度、与貉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请扫右侧二维码。
-END-
文字整理/冯一迪
排版/赵博雅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