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6万人因气候灾害流离失所,还能“与我无关”吗?

12月18日,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年会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境外非营利机构的200多名代表围绕气候话题展开讨论,还有约120万人在线上观看直播。

attachments-2024-12-2cuu02UE676950825e332.jpg

12月18日,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年会在京举行。

“气候变化已经转变为气候危机,正在演变为气候灾难……”当这一结论发出后,诺大的会场顿时安静了。


12月18日,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年会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境外非营利机构的200多名代表围绕气候话题展开讨论,还有约120万人在线上观看直播。

从气候难民到数字游民,从低碳生活到人工智能......面对“气候灾难”,公益能做什么?


平均每天有6万人因气候灾害流离失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热浪、洪涝、干旱和台风等极端气候现象越来越频繁,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这也是本届影响力慈善年会为何要聚焦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这一现象不仅在科学数据上得到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已愈发明显。”《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杂志社社长吕振亚直言,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原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它不仅威胁生态平衡,更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尤其对弱势群体的生计构成直接威胁。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在持续,而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


“人类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足以毁灭人类的是气候变化和AI失控。”南都基金会原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说。


这一论点并非危言耸听。以中国为例,近年来的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2020年,东北地区半个月内遭受了3次台风冲击,在南方肆虐的气象灾害开始北上了;2021年,河南特大暴雨打破了小时级降雨量纪录;2022年,高温炙烤全国,热射病成媒体热议话题;2023年,杜苏瑞台风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灾害,位于西南地区的云南也遭遇了最强的冬春连旱,引发森林火灾……


attachments-2024-12-4KcEImJu676950cde3397.jpg

2023年8月5日,河北涿州,强降雨过后,一名男子拉着一个从建筑物中抢救出来的袋子。


2024年11月,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期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指出在有增温效应的厄尔尼诺事件推动下,2024年1月至9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约1.54℃,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专家给我们一个很恐怖的数据,如果气候失控提高2℃,阈值就‘不可控’,用什么方法都不行了。如果升温超过2℃,有研究说整个海平面要上升70米,这样北京就没有了,因为北京的海拔是43米。”徐永光说。


“气候变化不再局限于概念或话题,危机已经来临,气候政策和气候行动的合理性、合法性不需要任何证明和背书。”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孙桢说。在他看来,目前对全球气候问题治理包括三个层次,即气候危机、技术进步、合作退步。地球系统若干个临界点将会被突破,在未来二十年内将出现升温的过程。气候极端事件已经在世界各地发生,特别是人口密集、财富集中的政治中心地区。


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中,因为气候变化受到的影响更为直接且紧迫。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全球有1.2亿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约3/4、即9000万人生活在受气候变化严重甚至极端影响的国家(如叙利亚、苏丹、海地、缅甸和埃塞俄比亚)。2023年,报告显示的45个因冲突而流离失所的国家中,有42个也同时面临灾难性的流离失所,这极大削弱了各国的应对、保护能力以及在适应和增强韧性方面的投资。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理代表万瑞雅(Adriani Wahjanto)透露,在过去的十年中,气候相关灾害已导致2.2亿人次流离失所,相当于每天约有6万人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


“其实气候灾难不会在哪个地区先发生,因为地球是一体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说,从节气变化、植物反常到极端天气频发,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破坏力。“气候变化已经转变为气候危机,正在演变为气候灾难。”


要突破公众无感问题


“所幸的是,我们一直在行动,正在以一种适应的态度、一种创变的心态,以更加有效、科学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首席专家曾晶表示,公益行动的重点正在从单一气候减缓扩展到适应与减缓并重,从传统的环保领域扩展到灾害救援、消除贫困、医疗健康、社区建设以及脆弱群体的全方位保护。

attachments-2024-12-nSK1EkSz6769511c63f9c.jpg

2024年12月,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镇蔡屋村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电。


然而,一个尴尬的局面是,绿色、低碳、环保早已成全球目标、国家战略、企业责任,但对于公众而言,似乎依然是个遥远的话题。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从我国碳排放结构来看,约有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超过30%。未来,居民生活消费是减碳的重点领域。相较于企业生产,个人的碳排放量虽然有限,汇聚起来却不容小觑。


低碳生活正成为一种潮流,但低碳的方式有无数种可能。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正在调研“数字游民”, “过去员工在办公室工作,疫情后学会在家里工作,现在最新的办法是随处工作,这种就是数字游民。”汤敏说。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有46个国家对数字游民专门颁发工作签证。预计未来10年,将有10亿人采取这样类似“游牧”的生活、工作方式。


“如果世界上有10亿人这样工作,中国可能将会有1亿人像这样‘只工作,不上班’,低碳的同时,减少他们的生活成本,这将是未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汤敏说。


徐永光从消费角度,号召公众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用脚投票、倒逼商业,他主张,公众参与到气候治理的路径,包括只购买低碳企业生产的产品,甚至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倒逼商业,“让企业知道怎样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去生产”。从技术上,则可以用AI科技解决排放问题。比如某地智慧农业,用AI技术实现污水零排放,用1/10的土地养出同样产量的鱼,清水养鱼又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气候变化一定要突破公众无感问题,公益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让公众参与。”徐永光说。


会上的一些细节,也充分展示了主办方的倡导和理念,可再生材料制成的会议物料,有奖回收的挂绳,可以种出植物的胸牌.....或许,一点小小的创意,就能让公众参与进来,带来更多的改变。


要跨界,而不是各自为政


围绕“气候变化下的新社会挑战与公益创新”这一主题,来自文保、自然保护、社区帮扶、技术研发领域的嘉宾从多个维度出发,跨界探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新路径。


气候危机的治理,离不开基层的参与,然而,在实践中,关于气候变化的宏大叙事,往往让普通一线、社区公益行动者的参与感和主体性不强。


 “很多的伙伴也是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在社区层面、县域层面的一线行动者,他们需要有这样的视角,但这种视角很多时候需要一种赋能,或给予主体性鼓励。”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健强表示,公益组织往往被分为不同的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服务老人、孩子、社区发展,都需要具备这样一种整体视角。

attachments-2024-12-okwaB0IA676951501dcf3.jpg

广东省惠州市“守护惠州海岸线,红树林修复行动”项目。志愿者种植红树苗。图/万科公益基金会


李健强在社区一线工作多年,从基层治理的逻辑出发,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目前主要的困境在于“少部分人在思考,少部分人在焦虑,少部分人在研究和想办法,而不是很多人一起参与”。他呼吁,让气候变化视角在一线公益行动者中主流化、日常化,也让所有一线的行动者觉得自己做这些事情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个行动者带动更多行动者,这是气候变化行动应对的关键。”李健强建议,将气候变化或者相关背后的需求诉求进行拆解,嵌入到县域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之中,让他们的主体性得以成长。


“气候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环境议题,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弱势群体首当其冲,例如生计依赖农业‘靠天吃饭’的农民、需要照护的老人及流动儿童等。”中国新闻社原社长、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新新认为,慈善公益需要从问题的系统性出发,打破传统“救急式”模式,通过建立长期性、适应性的项目来应对这些挑战。


孙桢呼吁制定气候慈善公益规划,在任务方向上更加侧重适应活动,更加侧重基于自然的方案,关注气候与健康,关注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葛燄表示,面对气候变化的系统性挑战,不同领域的机构和组织都在共同的需求和目标下引入不同的资源,用多赢达成共建网络,可有效地调配资源,解决问题。伴随着这些议题的更新和公益解法的创变,公益慈善的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很多变化,涵盖着资助模式、项目设计、机构治理、合作共建和成果评估的全面创新。


“面临气候危机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还是各自为政是没有出路的。唯有共建式慈善方能破公共事务治理免于公地悲剧的困局,而其中信任构建至关重要。”金锦萍认为,技术进步为解决问题提供工具,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但如果缺失合作则无法解决气候危机这一极具公共性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慈善组织的非政府性,让气候变化议题下的社会倡导得以跨越一些政治分歧和国界来进行。“解决气候问题,慈善组织责无旁贷。”


  • 发表于 2024-12-23 20:04
  • 阅读 ( 153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23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