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第一纺织大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随着人均纤维消费量不断增加,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旧纺织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补充我国纺织工业原材料供应、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实施意见。
社区共建花园作为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强调公众参与,倡导亲自然的城市健康生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测算,“十三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约为25%。因此,建设“无废城市”十分必要。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有强大的生态净化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保护法的出台与实施,根据湿地的特点与现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根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更新的记录,报告按此前已经检验成熟的建模方法,更新了1212种鸟类在中国的二值化分布图,也重新识别出了以往缺乏数据的青藏高原南部、“滇东南-桂西南”和东部诸多保护热点,并校正了以往对一些区域热点识别的偏差,呈现了这些重要栖息地的空间分布。
关于生物多样性需要什么样的人?拥有热情、韧性、解决问题、按时交付、善于学习新技能、善于倾听与沟通、“能站高远眺,也能亲吻大地”以及既能把事情做扎实,也能把故事讲好等品质的人。保护的成功,是争取大多数人,做出改变。
公益慈善是一项社会事业,建构正确的认知,对于推动议题改善,达成组织使命至关重要。 公益传播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同时,社会组织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资源不足,资金短缺等诸多挑战。 ...
2019年1月开始,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针对石岭沟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以及生活废水的无组织排放,通过前端减源的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废水在地化生态处理。李鹏博介绍,化肥部分通过有机生态肥或在地堆肥方式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量,生活废水部分利用反渗滤系统来拦截源头废水污染,垃圾部分用垃圾分类以及堆肥回田方式进行。“这样做能从源头上遏制住污染”
由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是一个定义多样且宽泛的概念,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所站的角度不同,使用场景不同, 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和理解也就不同。被寄予厚望的高校青年广泛而普遍地关注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什么都不想也不希望错过。
月捐是一个使命认同的筹资手段。它不是通过项目的逻辑或者不仅仅是通过给了对方什么利益来实现的,而是真的需要月捐人认同我们的使命,愿意一起追随并且创造一个使命,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跨过月捐的高门槛,成为我们的自己人。
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多个案例研究的回顾,该报告展示了环境退化如何影响居住再城市中心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伤害。为针对特定情况实施有效和公正的解决方案,该报告呼吁将通常被排除在外的决策因素和规划过程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中。
尽管如此,张军对未来从未丧失过信心,这两年他一直在尝试做一些开拓和自主运营的项目,先保证自己活下去。同时,还影响和支持更多的机构与人来参与公益,“环保公益生态好了,每个机构才会生活得更好。”他说。
李志艳随笔——组织成长 组织发展有哪些可能?这几种可能下有哪些必经之路?如何看待组织发展?
秘书长是秘书处的首席执行官,也是理事会成员,秘书长在开发经营理事会的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秘书处的工作如何获得理事会的认可,秘书长和理事会之间如何有较好的信任和互动?去年,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在资助者圆桌论坛(CDR)组织的主题为“秘书长如何开发理事会潜能”的线上圆桌会上,分享了她在运营和支持理事会工作方面的思考和经验。 时值理事会即将召开之际,旧文编辑重发,以馈读者,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公益行业知识的系统性积累和传承,是挑战却也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公益行业知识的系统性积累和传承非常欠缺。这种积累和传承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公益行业的入行学习资料,或是公益组织的入职培训。
了解垃圾分类制度的相关情况
“双11”的消费热潮背后,不只有消费释放、商品流转,更有“碳中和”带来的深刻影响。
由于拥有坚固而稳定的碳氢分子长链,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速度极其缓慢,太阳、热量、细菌都难以破坏其结晶结构,随意丢弃塑料废弃物既会破坏环境,最终也会对人类造成极大威胁。
空气侠根据多年实践研究,编撰发布《生态环保督察公众参与指南(2021版)》,作为适应新背景下公众参与环保督察的工作指南,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双碳目标达成。
编者按:传统治理范式难以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公共治理难题,而“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涌现为解决一系列棘手难题提供了重要方案。社会组织如何在新范式中定位自身的职责以及应当发挥何种作用则是各方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治理场域中,社会组织怎样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观念、行动路径和方案策略以改变既有博弈格局与结构关系,推动各方为创造公共价值而共同行动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