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慢行交通将超50%、浙江钱塘江大桥新建慢行系统、成都打造全球最长绿道慢行系统……近年来,随着各地规划理念的更新,慢行系统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
所谓城市慢行系统,就是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慢速出行方式,是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打造城市慢行系统,既能解决路权分配问题,体现城市对市民的尊重,也体现着城市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病”的决心和能力。
根据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制定的《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开展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构建安全、连续和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都在着力打造城市慢行系统。
发展城市慢行系统,是为了倡导绿色出行,提升生活品质。因此,规划设计理念应当是实现对城市道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市民慢行生活和交通安全的需求,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
在规划设计城市慢行系统时,通常需要考虑这些方面:
单中心城市与组团式城市,平原型城市与山地型城市,应设计不同的慢行模式。根据城市的功能区特点,在慢行圈内实现路网优化配置,打造相应的慢行空间。如在商业集中区、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可规划建设步行连廊、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形成相对独立步行系统。
规划设计城市慢行系统,不只是为了绿色环保,而应让居民在居住的社区范围内,就可以满足购物、餐饮、娱乐等需求,减少因长距离造成的劳累,提高出行效率。
发展城市慢行系统,并非要取代机动车的位置,应让慢行交通与快速交通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快慢相宜、畅通八方的立体交通体系,并提升交通转换的舒适度。
纽约
出台街道设计导则,进行城市交通革新
纽约一向重视城市街道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关注行人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2013 年发布的《可持续街道:2013 及未来》战略计划,提出设计学校慢行区、住宅慢行区等。2009年发布的《纽约街道设计导则》,侧重步行和非机动车道的设计要求。2016年发布的《纽约交通战略规划:安全、绿色、智慧、公平》更具体提出,每年新增80公里自行车道,到2021年共新增320公里自行车道,使骑车人数增加一倍。
为了让自行车回归城市,纽约进行了一系列交通革新,以重塑城市公共空间。如将百老汇附近地区的机动车道改成步行街,修建多条自行车道,一些街道对机动车禁行等等。这些既保护了城市的生态和人文空间,也减缓了因机动车造成的交通拥堵而导致的连通性能降低。
纽约的曼哈顿环岛绿道,尤其值得国内城市借鉴。曼哈顿区提出打造20分钟骑行交通圈的计划,在全岛建立较完善的自行车网络系统和环岛绿道系统。这些绿道连通性好,形成完善网络,并将历史文化遗迹贯穿其中。同时可达性高,通过绿道到达不同地区的时间大大缩短。
伦敦
多重慢行空间串联各类人文自然景观
目前,伦敦设置有包括环城绿带、都市步行环、朱比利步行环等在内的多条完整环形及带状慢行空间系统。这些慢行空间环环相扣,配合城市公共空间,共同形成了完善的适于步行的开放空间体系。
环城绿带是伦敦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大特色。绿带围绕全城,长约242公里,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30公里。绿带内不允许建造房屋和居民点,保持着原有的乡野风光。环城绿带共连接了伦敦外围10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节点。
都市步行环是一条长约125公里的环绕伦敦内城的步行道路系统,串联起包括大型公园、历史景点等超过50个开放空间节点。
24公里长的朱比利步行环位于泰晤士河沿岸,穿越伦敦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区,历史文化氛围是其主要景观特色,国会大厦、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桥等历史建筑与圣詹姆斯公园等自然景观,共同形成了其周围的12个主要景观节点。
哥本哈根
慢行智能设计让骑行者一路绿灯
丹麦有“自行车王国”之称,其首都哥本哈根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堪称城市慢行系统的典范。
哥本哈根原本市中心街区狭窄,城区间还有几条交错的水道,环境并不特别适合骑行。但该市根据城区呈手掌形的特点,以市中心为出发点,按手掌五指延伸方向规划了公共交通,并打造了发达、便利的自行车慢行系统。
该市最为人称道的慢行智能设计,是智能调控系统“绿波”。这些镶嵌在自行车道上的无数盏小绿灯,通过与路口的交通信号灯的“合作”,提醒骑行者增减速度来调控车流。“绿波”还有可记录自行车车队的传感器,当车队接近路口时,绿灯时间会自动进行调整。
哥本哈根的城市慢行系统还提出道路空间分时专用的概念,以动态、智能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街道空间的交通效率。蛇形自行车专用天桥,方便骑行者扔垃圾的45度角垃圾桶,等绿灯时用的垫脚石等城市公共设施的细节设计,也都十分有利于慢行交通。
北京
开通自行车专用道,进行慢行系统改造
2019年5月,北京建成开通了首条自行车专用道。今后,将对该自行车专用道进行东拓、西展和南延。同时,还在城市副中心加快慢行系统的建设。
连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自行车专用道,紧贴地铁线,但高架部分高出地面五、六米,桥身和横梁都是钢结构。路面被打造成一侧高、一侧低的倾斜式,较低侧每隔一段距离建造一处排水孔,可保证雨水自然流淌排出,不会影响正常骑行。跨高速公路高架桥时设置了挡风装置,且能减弱地铁产生的噪音,增加骑行舒适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慢行系统的力度很大。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到2035年自行车道里程将达2300公里左右。副中心通州玉带河大街等进行了慢行系统改造,在主干道两侧划出3公里长自行车专用道,并通过护栏与机动车道相隔离,醒目的红色骑行路面成为亮丽风景。慢行系统还包括滨水穿林、四通八达的绿道体系,运河、潮白河等水系两岸,原本功能单一的河堤路正变成绿色线性空间,供市民进行锻炼和休闲。
雄安新区
围绕社区生活圈设计城市慢行系统
根据雄安新区《关于推进交通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打造占出行比例50%以上的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将成为未来主导出行方式。到2025年,优质多元的公共交通系统和安心舒适的慢行环境在基本建立。将围绕学校、交通枢纽,打造全龄友好、四季友好的慢行网络,并广泛采用街道稳静化措施,灵活打造“无车街区”,探索建立慢行、公交、经营设施相结合的驿站系统,提升慢行活动体验。
针对自身的先天地理条件,充分结合新建成区职住平衡、15分钟生活圈的规划特点和华北地区气候特点,以及365×24慢行友好城市愿景,雄安新区的慢行交通系统将围绕社区生活圈,以步行活动组织公共空间,根据人的活动目的和活动范围分配街道空间。
成都
绿道融入慢行系统,分类打造街道场景
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等,明确“以人为本”和“慢行优先”,对慢行安全、步行空间、骑行网络和绿色交通接驳提出全面引导。
如《导则》中提出,将绿道融入街道慢行系统。目前,成都正建设全程超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建成后将是世界最长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这一绿道不只是城市慢行系统,还有文化、体育、休闲等功能,将成为承载公园城市美丽宜居生活场景的重要载体。
成都的城市慢行体系规划还提出重点营造六类街道场景,统筹完善街道空间及交通、功能、文化、形态和设施等方面。如特定类型街道场景的滨水步行区,要丰富滨水功能及业态,强化滨水景观界面设计,并通过退台设计等形式形成河滨景观平台,打造连续步行空间。
文章来源:风景园林网
https://mp.weixin.qq.com/s/7_1ePTVdgL7ELP9p3Awjxw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