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是推动持续、有效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2018年底,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截至2021年底,在为时三年的时间内,先后支持8家伙伴机构在7个城市11个社区和1个社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创新路径和方案。
社会组织是推动持续、有效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2018年底,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截至2021年底,在为时三年的时间内,先后支持8家伙伴机构在7个城市11个社区和1个社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创新路径和方案。
为沉淀、分享伙伴的行动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沃启基金会与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合作撰写了二期项目六家伙伴的案例并在2021年11月发布了“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案例集(点击查看)。
本文为案例集系列传播第一篇内容,将以综述形式对案例集内容进行整体呈现,其中,“居民参与”“政社协同”“多元协商”以及“可持续生活方式”等关键内容贯穿一线伙伴的行动实践,共同指向可持续社区的美好愿景。
政策与倡导
如果以案例机构开展社区实践所依托的政策背景,以及它们与政府进行互动、开展政策倡导所产生的影响为参照,青岛你我和成都河研会这两家案例机构都是在当地政策尚不明朗或者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的条件下,通过社区层面自下而上的努力探索解决方案,并持续和政府互动,拓展空间,产生影响。
昆山鹿城环保社与厦门好猫则是借助相对成熟、有利的地方政策环境,将自身嵌入到自上而下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中,以此“加持”它们在社区场景下运用社会组织的手法进行自下而上的动员探索。
第五个案例中的郑州绿中原是基于自身积累的环境保护倡导经验,在项目社区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技术路径。
最后一个案例中的北有机绿主张则另辟蹊径,围绕关注可持续生活并寻求改变的跨地域公众人群开展社群运营,推动社群成员在垃圾分类/减量上的行为改变并产生带动作用。北有机绿主张项目基于垃圾管理的优先次序,针对最前端的次序——减量化(产生预防)开展倡导和行动,希望从根本上探索、回应垃圾问题。
北有机
三元桥市集
政策倡导是社会组织社区实践的题中应有之意。长期以来,填埋、焚烧作为生活废弃物处理的主导技术路线,影响着政府决策的方向和公共资源配置。社会组织推动的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则试图从社区端公民个人的改变切入,从中激发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内生动力,以此推动可持续的垃圾管理。从案例集内容能够看到案例机构在社区微观实践推动的同时,也在政策影响上发力。
部分是受到伙伴组织开展政策倡导的影响,我们也能看到项目社区的基层政府官员对社会组织在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中发挥“去行政化”作用,通过政社协同激发社区活力的价值认同。社会组织自下而上地培育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形成多元协同,能够弥补行政动员的短板,这正是社会组织的创新价值所在。
社会组织的专业定位
昆山鹿城环保社在当地政府构建的垃圾分类系统机制中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定位——社区垃圾分类的专业咨询和支持者。除担负相关的培训、赋能职责,昆山鹿城环保社还协助构建了各责任主体议事协商的社区联席会议机制,将社区垃圾分类推向常态化、机制化,并推动市场化力量的物业公司成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
康泾湾社区垃圾分类议题社区联席会议
厦门好猫在厦门市垃圾分类管理体系中同样作为专业咨询者,利用自身作为第三方考评机构和咨询支持机构的角色,使项目顺利落地城中村社区。郑州绿中原的案例则呈现了一家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社会组织,如何在试点社区探索有机废弃物的内循环,并通过“堆肥花园”的设计和打造为社区搭建起公共空间。
厦门好猫团队在城中村开展垃圾分类调研
同样,另外三家案例机构——成都河研会、青岛你我和北有机绿主张,也都在各自的行动中发挥了了社会组织的专业价值。
两种重要的专业技术
从事垃圾分类议题推动的社会组织需要具备两个面向的专业技术:一是社会服务和社区公共治理技术,二是垃圾处理的工程专业技术。
近年来的社会组织垃圾分类实践已经揭示出,垃圾分类已远远超越了过去主流话语中的环境工程技术问题,垃圾问题的根本解决,更是取决于社区端的垃圾产生者、千千万万的居民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改变。在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对垃圾问题的介入,已开始从传统的、浅层的“宣教活动”,进入人与人、人与社区、社区内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重构,通过公众参与创造人的责任感、价值感和尊严感,凸显了社会服务和社区公共治理技术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从这些案例也可以看到,人的有效动员与组织化,需要通过高参与度、高体验感、操作性强的渠道和场景来实现,这些场景渠道也需要专项的工程技术的支撑,以此证明其在减碳、环境生态乃至成本经济效益上的价值,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专业技术,才能使社会组织形成有效的社区实践并产生影响力。
案例机构的创新价值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伙伴们的探索丰富多元,我们尝试从中归纳出三个创新价值:
第一,呈现了垃圾分类议题非常丰富的延展性。极大地拓宽了主流视角中将垃圾分类窄化为“四分类”、偏重硬件配置和工程技术方法并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去回应的主流认知。
第二,从多元利益相关方的整全视角看待和推动垃圾分类。案例机构在社区推动垃圾分类,看到了社区场景下识别出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挖掘和整合不同主体的动力、资源、角色去发挥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案例机构如昆山鹿城环保社与青岛你我,通过不同程度发掘并满足社区物业的诉求,推动物业作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成为垃圾分类的积极力量。善用市场化力量,通过社会组织推动物业或其他市场主体成为持续的参与者,能够助力社区垃圾分类的持续性。
展望可持续社区愿景
在国际气候谈判演进的背景下,中国在2020年9月做出承诺,要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低碳实践的创新者、引领者。这一战略决策的实现,除了仰赖国家和企业履责,进行能源转型,也将社区、公众和个人的减排置于重要位置,强化了社区端源头减排的动力,也更加凸显了与之关联的垃圾分类和减量的作用和价值。通过与碳议题的结合,社会组织推动的社区端生活废弃物管理的地方性创新实践,将能够为实现双碳目标、遏制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相应的贡献。
以低碳和可持续社区为愿景去推动垃圾分类,才能最终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的一线伙伴们已经开始通过社区微观场景的探索,历史性地融入了实现可持续社区的宏大愿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