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红树林分布图 (图:UNDP,2000年) 喜热的红树林 红树林一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滨海潮间带,隐蔽的海岸,风浪较小的曲折河口港湾和泻湖是其理想生境。这些地方淤泥沉积,浅滩广布,有利于红树植物的定居。 全球2/3的红树林分布在非洲、亚洲、澳洲,以
每一个人都逛过动物园,每一个人也都欣赏过园里的小动物。但动物不会凭空出现,当我们把它们从自然家园带走的那一刻起,动物园就有了“原罪”。 如何让它们生活地更好,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以及身为观赏者的我们如何促进动物园去进步?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并且需要回答。 这个时候,花蚀老师出现了,他决定一个人上路,走遍56个动物园,带领
关于“劲草·疾风充电站” “劲草同行——成长期环保组织支持计划”(以下简称“劲草”)自2012年发起以来,已汇集百余位跨界导师,陪伴支持到50余家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环保公益组织茁壮成长。“劲草·疾风充电站”精心挑选一批劲草伙伴在导师陪伴下获得突破式成长的典型案例,通过线上讲堂的方式分享给大家,以期帮助更多成长期公益伙伴
2017年,零废弃联盟在壹基金联合公益的支持下,发起了解决社区垃圾减量的项目——“壹起分”社区计划,历经1年的产品研发,于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回顾:2018我们走过的这一年 2019年11月,“壹起分”社区计划迎来了第二届合作伙伴招募,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53家机构的踊
第四届中国东北虎栖息地巡护员竞技赛即将开战
污水处理的工艺非常多,从预处理到深度处理;从物理、化学到生物。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哪种废水该用哪种处理方式。所以小编为大家精心编制了31种非常实用的污水、废水处理典型工艺流程。 例如城市尾水提标、工业废水处理等,希望能给大家在遇到相关项目时,以供参考。 01 电镀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9月16日,台风“山竹”在广东台山登陆,强风带来的风暴潮也将人类曾经倾泻到海洋里的垃圾还回来了。 众所周知,海洋是生命之源。 海洋覆盖了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积,它提供了我们呼吸所需一半的氧气。如此广袤的海洋,渺小的人类真的能影响它吗? 事实证明,是可以的。 据央视报道,“蛟龙号
食物的意义远不仅仅在于提供营养,而在于培养和完善人,传播充满爱的能量。
碳抵消这个概念,到底是否可信?
当前,由于很多人以信佛的名义进行盲目放生,追求放生物种的数量化、规模化,这导致放生日趋功利,形成购买--放生--再购买的生意链条。这类放生,使得一些地区的外来入侵物种加速扩散,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超过自身承载极限。针对此类现象,采访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动保网联合创始人蒋劲松,请他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物保护 问:有人认为,动物保护是舶来
2025年春季零碳校园社团网络招募已启动,截至目前我们已收到近20份社团登记申请。科莱美特将为登记完成的社团提供丰富的物料支持和有趣玩法,加入网络,可以带领社团领取主题包,参与线上环保活动,赢得积分兑换社团礼物!
让环评“拥抱”智能化手段,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注入全新活力,已成为各地开展环评改革工作的重要关注点。
近年来,面对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公益行业整体呈紧缩趋势,公益组织数量和资源双重下降。根据SEE基金会和明善道发起的《2024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此背景下中低收入组织环保公益活动已呈现下降态势。
3月12日,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 “环境记协”)正式推出环境新闻线索征集平台。这一举措旨在广泛收集各类环境线索,为环境记协理事会员开展新闻报道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为美丽中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捐赠圈能够同时为圈内成员、受赠者以及社会公众的联系带来好处,通过提高参与度及慈善教育让成员们能够更积极的进行策略性捐赠,从而实现慈善目的,解决社会问题。许多捐赠圈关注社会变革,通过支持社会创新来扩大慈善事业的范围和最终影响力。”
陕西绿色原点“乐修匠”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聚焦老旧小区“小修小补”与适老化改造需求痛点,通过培育社区能工巧匠、搭建互助网络,构建了商务部倡导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并推进老旧小区的低碳更新与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项目希望寻找的是那些和珍·古道尔博士一样,能够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青年领袖。我们希望这些青年领袖始终对环境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能用共情及关爱的态度看事物,并通过采取一系列温和且坚定的行动改善他们所关注的环境领域,为改变环境和世界带去希望。
五年前从各家各户收起的老种子,因为产量的不稳定,最终无法留在大部分田里。那么,王金庄气候适应的故事,究竟是在地生长的智慧,还是被知识权力塑造,符合“碳中和”“碳减排”等主流宣传话语的统一口径?这两套话语之间的距离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对社区有何种影响?历史沉淀下的梯田农业文化遗产,能否解决今天农民与农村的难题?
我们是一支以女性为主的青年团队,常年扎根高海拔地区,进行自然影像创作、生态保护、科普等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近百场生态科普活动、20余场野生动物保护员培训、近50位高原生态守护者口述史访谈工作。
大家好,我是来自觅蓝生态文化发展中心的韩李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分享主题是“用艺术的方式守护自然”。这是我们觅蓝现在正在尝试的一种和公众交流、传递生态文化理念的一种方式,对我个人来说,我用绘画的形式更多一些,所以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小故事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