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经常听公益伙伴们讨论公益生存环境“生与死”的话题,说起生存就唉声叹气、抱怨沮丧,好像公益已经走到尽头,听起来未免让人产生满满的负面情绪,感觉公益组织不是社会富贵花,而是人间惆怅客。
确实,这几年我们能感受到公益组织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从社会资源分配不足给公益组织带来的人才流失,还是组织自身专业能力薄弱面对社会高质量需求的挑战,还是因为组织资金链枯竭而面临的歇业,从目前的公益行业发展状况来看,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
年初,有位公益“前辈”跟我聊天,他对绿色江南的感觉是“绿色江南的行动力非常出色,但有在舒适区年复一年复制粘贴的感觉,伙伴们则是在破壁图存......”这位公益“前辈”对绿色江南的印象让我非常惊讶,他的“视角”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的语言让我陷入深思,破壁图存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的一种行为。何为破壁,是要突破受壁垒而困的限制,何为图存,是谋求较好的生存环境。为此,当下我们是要破什么,还需要图什么?
中国的公益组织发展较早,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里,前20年的公益组织可谓是僧少粥多,获得了较多的社会资金支持,公益组织生存在较长时间的舒适区。随着社会文明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恰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每一个社会组织都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更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活在舒适区的这些公益组织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强化组织的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风险抵抗能力的建设,新老交替传承的准备,而30年后,这些老牌社会组织能够健康留存的屈指可数。
随着这几年受全球经济、境外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国内资助方骤减、政府购买服务需求下降的影响,大多公益组织行动迟缓,并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不能适应由奢到俭的现状,在活着自己的世界里乱了阵脚,不知所措。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等到现有的业务不行了再考虑行动,更不能在现有局面之下去挽救一个本就没有生命力的业务,我们需要时刻紧跟科技与创新的步伐,更需要对未来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选择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赛道,冒然进入一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更不能搞所谓的风口概念,这本身就不是破壁图存的自救方法,真正解决困难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对未来有着较强的预判能力,否则就会成为那个被社会抛弃的接盘侠。
早在10年前,无论是资助方还是社会组织伙伴们讨论最热的一个话题是“业务聚焦”。业务聚焦是资助方资助社会组织的基本要求, 又是当时衡量这家公益组织获得资源多少的前提标准,更是资助方在各种场合所一贯强调的。专注一件事的业务聚焦让我深信不疑,当我们遇见迷茫的时候,我和同事经常反复问我们自己,1、社会组织是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的,我们要解决了什么社会痛点问题;2、解决社会痛点问题是自身的重要社会价值的体现,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痛点问题;3、我们在解决社会痛点问题时是否偏离组织发展的方向,怎样通过解决社会痛点问题达到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
业务聚焦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的体现,通过精准定位自身公益领域中生态位的优势,将主要资源和专业能力实现业务聚焦的快速增长、社会影响力和筹款能力的提升。业务聚焦有助于提升组织的主营业务效率,形成独特的社会竞争优势,增强组织业务和服务的社会竞争力。业务聚焦更有助于组织提高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组织竞争优势和组织高效发展。
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生存,采取短、平、快、跟风口的措施,短期投入不否符合长期价值,未给主营业务锚定未来的增长点,背离了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抛弃了组织成立的初衷,而这样的破壁图存岂不是在出乱拳,对组织的健康发展恰恰是伤害性不大,破坏性极强的一种体现。
早在2013年,有一次机会去日本交流访问,期间参观了位于神户的一家水处理的科研机构。据现场介绍,这家机构的9名科学家用了11年的时间做成了一件事。他们把居民的生活污水经过湿地处理,然后用海藻类进一步生化处理,最后经过贝类处理后排放大海,而排放口养殖了很多粗大的海参,整个过程不使用化学药剂。海参对水质的盐度、温度、pH值、溶解氧和洁净度指标要求很高,任何指标异常都会对海参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海参死亡,这就是他们排放口的标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以至于在绿色江南最初发展的迷茫期带来了坚定的信念,在不断否定和质疑自己中确定方向,更加坚定绿色江南在未来的20年、30年只做一件事。而1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我影响深远。
公益组织只做一件事不可怕,可怕的是公益组织的业务心怀天下,面面俱到,甚至要一网打尽。我们发现,很多只有几个人的环保组织在初创时期出于对公益的情怀和满腔热情,业务范围包含了污染源防治,自然教育,社区服务,湿地保护,甚至于环境大数据的开发,没有把有效的资源配给在核心的业务板块,没有把有限的力量发挥在专注的点上。完全忽视了自身组织能力和资源配置情况,缺乏坚定的使命和目标。以资源为导向的模式注定会碰壁,等清醒之后再想破壁图存,那是多么痛的领悟,因为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无法计算的,最终不得不偃旗息鼓。
我们常说,复杂的事简单做就是行家,简单的事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用心做就是赢家。专注做一件事是能够持续满足我们资助方(客户)和社会日益精进的需求,如何符合公益组织的社会价值,这要求公益组织具备专注意识带来的专业意识,先于社会需求提高标准,就如当社会需要更快的马时,我们就主动提供汽车。
我想,专注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就是公益组织的灵魂。
记得在初创期,公益组织在申请资助方项目时,几乎每一份项目申请书都会有一栏“项目在行业的可复制性”,每次遇见项目申请书中这样的问答题我都会犯难,非常担心在项目设计上缺乏项目普适性,项目很难通过,更担心别人能做的我做不了,没有任何竞争力,被替代性很强。为何一定要“项目在行业的可复制性”,这岂不是把每个进入美容院的善男信女的脸都整成挂在墙上的那两幅海报的帅男靓女。
所谓的可复制性就是可替代性,如果你做的核心业务别人也能做,甚至于做的比你更完美,那你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一个组织的核心业务一旦出现可替代性,那这个组织基本就丧失了竞争力,只有不可替代性才会源源不断地向社会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这才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早在2014年,绿色江南就在复制绿色潇湘的“湘江守护者”公众参与模式到保护太湖的“太湖守护者”,前后我们用了3年时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给与“太湖守护者”小额资金支持。在该项目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难调动每个人的行动力和积极性,而且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每个人参与的目的各不相同,相互之间还会产生一些矛盾,输出与输入完全不匹配,这完全不是我们所想要的过程和结果。这与“湘江守护者”以毛哥等为志愿者核心的湘军人物的极强号召力、团结齐心相比有天壤之别。这明显存在区域经济、民俗、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经过团队再三慎重考量,不得不放弃复制,该项目最终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每一次的失败,我们习惯性会复盘和总结失败的原因,该项目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没有任何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没有做前期的社会调研,没有对区域性差异化进行研究,错误地把西瓜苗嫁接在茄秆上,没有遵循行业百花齐放的规律。错误的想着走捷径,没把有限的资源匹配在培养自己伙伴专业能力方面,没有集中注意力放在自己核心业务上面,没有把鸡蛋放在自己篮子里,结果是吃了一个自己消化不了的馒头反而把自己噎住了。
在环境大数据应用领域方面,绿色江南早在2015年开发了以网站为平台主动获取全国国控污染源(重控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通过可视化、动态化一键分享到微博等社交平台提示在地生态环境部门达到公众监督的效果。起初工作开展相对顺利,由于缺乏资金对服务器和网站进行维护、优化和更新,后期就遇见场景分享卡顿和获取数据源的页面波动,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我们获取的环境大数据如何在不同场景进行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开发以环境大数据APP为公众应用平台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我们团队的能力和资源支持,我们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理想。
在和IPE密切合作中,我们突然醒悟,为什么我们不能基于IPE蔚蓝地图环境大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而要去投入如此遥不可及的资源。如果我们在IPE蔚蓝地图环境大数据上开展应用,既节省海量资源的投入,又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况且IPE早在2006年就开展环境大数据的收集和录入,其环境数据总量是我们投入数倍都难以达到。我们在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重资产重复投入复制一个市场非常成功的产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能逾越的一条红线,我们必须要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了物理应用渠道,避免了重复投入物理建设的复制失败风险。现在观察,绿色江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近10年间,我们与IPE蔚蓝地图环境大数据的合作非常深入和广泛,环境大数据的应用围绕我们核心业务逐步构建产品矩阵,在服务绿色金融和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内的社会组织中我们发现,但凡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他们都非常专注于一件事,而且他们在这件事上十年如一日保持较强的动力用心耕耘,借助于科技手段不断地创造和发挥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如IPE、自然之友、绿色潇湘等,这正是我们社会组织要学习的标杆。
因此,我认为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只有在核心竞争力不断深挖,不断创造市场,创造机会。不能既要又要还要,端起属于自己的饭碗,锚定方向务实地走好每一步。专注才是成功的核心精髓,如果成功可以复制,我们每个人都会轻易的成为成功者。
社会组织就如生命体一样,经受不住一项业务衰落和另一项业务兴起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切勿趋之若鹜跟风炒概念,要心无旁骛守住自身专注的核心领域。
尽管我们经历了不少坎坷,但这都是我们不断修正向前的动力,以此相互鼓励,稳中求进。在过去的13年里,绿色江南在重控污染源监督方面向全国在地生态环境局友好提示了19018家次;向在地生态环境部门提交了1000多份调研报告,推动企业投入100多亿的资金进行整改治理;在绿色税收方面与在地税务部门深度合作,帮助税务部门追缴5000多万元的税款;在绿色保险方面与各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推动环责险的规范运营。我们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各项内部管理和执行标准,以此保证工作质量的控制以服务团队化合作和规模化产出,把成熟的高效工作模式在组织内部不断复制粘贴,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且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成倍增长,高效地推动了环境治理与改善。
我们认识到,在实现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状态的过程中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加强提升组织管理效率,政策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便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我们还要重视综合组织的自身治理、资源管理、风险防控等多方面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面临的经济波动、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在不确定中寻求稳定发展,以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社会价值,在核心业务衰退之前毫不迟延地创造新高度。
在富有挑战的时代,我们如何在找到自己最热爱和最具有挑战的领域深耕细作发挥工匠精神,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坚定向前,我们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才会变得璀璨而精彩。我想,我们每个公益从业者不要在我们自身表注标准答案,而是激发更多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公益人。我们从事的公益本身并不是公益,而是点燃公益的火种,温暖社会公众对公益的热爱。
公益其实就是一种传承。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