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K-余剑锋:北大经济系毕业后,花17年时间一条一条地治理河流

做环保当然是好事,可为什么是你去做?

ASK100点击可查看“介绍篇

是由两个人运营的独立采访项目,

始于2019年夏天。

基于对自己的迷茫和对时代的困惑,

我们想知道形形色色的人在怎样生活,

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怎样的看法和体察。



ASK 100-16 人物标本档案

attachments-2019-11-KcTNsknL5dd75af1d1de0.jpg

 Q & A 

涂色刷 & 余剑锋

21岁 ASK 50岁

(文中图片皆为采访现场)


# 人生基本信息 #

Q : 给我们讲讲你从上大学到现在的大概经历吧?

余剑锋:1991年我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国有军工企业,但我自己后来主动离职,跑到重庆去找工作。

原因是,我不太适应也不太喜欢国有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所以自己想去闯一下新生活。在重庆的第一份工作是软件公司的售后服务,在这两年内我努力学习财务和计算机的知识,过程中就接触到了注册会计师的领域。我93年出公司,94年通过考试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95年应聘到目前重庆最大的一家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此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多年工作经历。

90年代末到20年初,正是报业发达的时代,重庆时报,重庆商报,晨报都很发达,那时候我从报纸里看到了大量乡下环境污染的现状。我很关注这些新闻,心里感到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但还太缺乏足够的人参与。

于是,02年我辞了工作,以全职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到重庆一家环保组织,那时候没有任何薪水。一年后(我那时已经成家了),由于自己家庭的经济问题无法完全解决,我就做了两件事,一面是和朋友共同创建了永和会计事务所,同时和朋友发起了未来家园的环保志愿者团队,关注河流的治理和发展。这个阶段就是一边做事务所,一边持续关注环境问题。

差不多十年后,到2012年我创办了重庆公众河流环保文化中心,想自此专注于环境问题和社区营造。


Q : 你的本科是经济学,上学时想到过未来会从事和专业不相关的事吗?

余剑锋:没有。那时只是大概认为有意义的事就可以去做。再加上91年毕业时就业形势很差,所以我当时觉得能找到工作、解决生存问题,达到经济自立就行。


Q : 现在和你一起做公众河流治理的人是怎样一群人呢?

余剑锋:首先是工作上的同事,因为大家要一起推动项目落实嘛。另一方面是志愿者朋友。第三个群体是第一线居民,比如嘉陵江的沿江居民。他们直面所有被污染的环境问题,能和我们进行信息互动与工作互助。第四个方面是政府部门。


Q:与政府部门接触的过程中,多年下来,你认为他们对于环保问题的态度有所转变吗?现在是怎样的状况?

余剑锋:可以说多年来有极大的转变。

首先是意识和观念层面,过去一提环保,政府就拿经济发展作为挡箭牌。现在已经不会再这样做了,并且现在中央方面也会去提"生态文明"这样的概念。

其次是作风。过去,我们民间组织和基层部门是对立关系,他们觉得我们总在挑刺、在和他们作对,所以对我们有敌视甚至打压。一般来说,基层态度较差,到了中高层会好一点。我想可能是基层人员遇到的类似问题太多了,以及执法部门和污染企业之间也有很多利益纠葛。

过去有些懒政怠政到现在也有所转变。因为我们从基层到市级部分都会去沟通,所以基层部门会知道,信息无法被完全封闭,必须面对来自公众和上级的监督。

我们现在还是会有所不满,觉得他们的积极性和强度还不够。但是总的来说,政府部门对于环保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了,能够逐渐认识到民间公益组织存在的价值了。

attachments-2019-11-yyDoVKrU5dd75b1e63b5c.jpg
# 具体过程 #


Q : 做河流治理时,必然会接触到很多当地居民。你觉得他们的态度又是怎样?

余剑锋:一开始,他们基本就是抱怨和指责。他们发现自己的菜地、饮水源、渔场都被污染了,肯定有诸多埋怨。而且他们对民间组织没有信心,觉得相关部门可能官官相护,到最后老百姓的具体疾苦很难得到解决。此外,他们虽然很希望问题得到解决,也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但真正参与起来、去做事的程度却不高。

我们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去挖掘居民中的积极骨干,和他们接触,慢慢在当地形成志愿者团队和信息网络。


Q: 具体来讲,治理一条河流的周期有多长?

余剑锋:3-5年。

比如重庆南岸区的一条河流,我们最初介入时是13年,那时候沿岸企业的工业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白天黑夜都源源不断直接排入河流,也没有任何监管。我们介入后,首先是通盘调查,对河流生态环境做评估,写成报告递交到区级部门;然后针对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环境问题,比如这条河是工业污染,来做持续监督与推动。我们会亲自去蹲点调查,把排污证据拿到,不断和政府跟进信息。

除了工业废水外,居民区的生活污水治理也有极大的问题。首先排污管网很不完善,污水从管网运输到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会产生泄漏;其次整个体系都缺乏管理,没有人在意这件事,而市政与环保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

我们就要一直跑,赶着两个部门来共同面对问题。

如果区级的部门不解决问题,我们就向上级反映,比如市级的环保局、市政府督查室、发改委等组织。区一级的推卸需要市级来督办,来自上级的压力往往是会很快起效的。当时因为我们的不断反映,甚至导致南岸区在年度考核中因环保被扣分,最后就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跑来主动和我们积极沟通。

花了3、4年,最终这条河流有了根本改变。

我们关注范围还有合川、大足、永川这些重庆市下属的区县。从04年起,我们开始调查沿江乡镇的河流污染问题,很多区县把垃圾直接堆在河边,不做任何处理,就等大雨下来把它们冲进河里。我们做全面调查后,会把问题分别反映给各个区县。

每个区县对此的态度不同。对于毫不反应的区县,我们会向市环保部门还有环保法庭去函,去持续沟通。由于我们的组织不具备公益诉讼资质,所以无法提起公益诉讼,但当时环保法庭愿意介入,就启动了诉前程序(即起诉前,以法庭身份,就收到的文书与相关机构进行沟通)。法庭告知企业面临的被诉情况,敦促他们解决。

面对那些沉积了十几年的河边垃圾问题,还有政府会采取堆土掩盖垃圾的做法,甚至让民工把垃圾装袋沉入水中。对于这些很恶劣的情况,我们会再次曝光。

总而言之,整件事就是互动过程。从完全没有效果,到逐渐有些效果,再到得到更多方面力量的支持。

attachments-2019-11-b3pX4LWM5dd75b5e9a104.jpg

# 自己的心态 #


Q :像你所说,最初所做的事没有任何起效,00年左右公益也并非普遍概念,那么当初你如何决定要坚持下去?

余剑锋:的确,从08年汶川地震后,公益理念才有了井喷式的爆发。

其实最初是在90年代世界妇女大会时,中国社会有了公益的概念,渐渐公益民间组织才开始出现。90年代后诞生了环保思潮。

相对西方国家,中国社会对民间公益组织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西方世界会认为社会的正常组成需要包括大量丰富、活跃、有力量的民间组织,但中国的民间组织,初期数量很少,并且得不到认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成效是普遍情况。

至于自己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情,就像你要做采访,虽然它有许多困难和麻烦,但当你面对自己认真地作出了选择后,就会知道要去坚持。

attachments-2019-11-OGZ8mtBn5dd75bbcdfe0c.png

Q : 相当于你本来也做了许多心理准备。

余剑锋:是,有明确的心理准备。我很清楚我去做环保可能没有成效,内部、外部都缺乏支持。又或者,即使会收获赞扬,但是赞扬是浮在空中的,实际的困难依旧缺乏支持。又或者,得到许多赞扬却没有收获成效时,会更加失望。

这些其实都还好。作为人的选择来说,我认为正确的方向是第一位的。你能取得怎样的成效,是个人努力加之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但你要走什么方向是个人选择。

我选择环保,就是因为中国在科技与经济进步上成就很大,但环境生态保护可能是这个社会极欠缺的一部分。我认为去做一些欠缺的事是有价值的事。至于价值本身能达到怎样的量度,我没有特别考虑过,只要有一定的成效,都是有价值的。

做环保看起来没有做事务所、创办企业那样有成效,但我认为价值不能单看外在规模与声势,也要去看它的方向。你觉得有价值就去做,在过程中努力做到最好。


Q :做公益、做环保,你身边的家人有支持吗?

余剑锋:家人一开始只是容忍(笑)。他们会觉得,做环保当然是好事,可为什么是你去做?为什么要做牺牲的是我们这个家庭?它对我们家庭有什么好处呢?

这是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你只有向他们不断表达你的坚定,加之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有自身的社会效果,渐渐,他们会从忍受到接受。当然,他们仍旧会希望你有所成就。

attachments-2019-11-5jyJIPxf5dd75c096a1b5.jpg


# 公益与商业的平衡 #


Q: 目前「公众河流」组织是纯公益的吗?还是你们也会引入资本帮助运作?

余剑锋:目前没有引入资本,但我们的注册方式是企业注册。因为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需要双重管理,需要有主管单位,再要到民政注册。

而在中国的公益组织中,环保、法律、劳工维权这三方面是最难组织的,因为它和社会切身利益相关,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所以政府在这方面相当慎重。

所以我们注册了个人独资企业,但没有经营项目,也能获得政府和基金会的认可。比如重庆市环保局也会给我们环保资金支持。组织只是形式,你实际做的事是根据定位和安排来调整。


Q:目前的资金来源是基金会吗?

余剑锋:包括基金会的支持、合作项目、社会支持和个人投入。

拿我个人来说,我依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不过上班时间极少)。我个人收入还包括我在上市公司做独立董事的来源——这是性价比极高的收入方式,可以用高效的方式来解决家庭经济需求和环保投入。


Q : 可以理解为你在会计行业的积累到目前还在助力你做公益事业。

余剑锋:是的,你说得很对。会计行业的经历使我有资格去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这相当于过去工作的红利。做董事不需要太多投入,又有稳定收入。但为什么能做到董事?又是因为过去的工作积累。


Q :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在没有商业事业之前先有了公益热情,会担心自己的事业如何成长?你怎么看一上来直接做公益和有了积累了再做这两种方式?

余剑锋:只能说我目前的方式更适合我的情况。

因为在我毕业后的成长期,缺乏成熟的公益发展环境,不可能直接去做公益和环保,所以我选择了自身有积累后再去。但现在年轻人有更多选择了,可以直接去公益机构,虽然薪酬比商业机构低,但有许多学习机会,能与社会方方面面的人接触。

只不过你未来的生活方式还是会受影响。中国目前公益组织的工薪与社会认可度很低,一旦高了别人就认为你不是做公益组织。然而在西方,即使是公益组织,根据你的能力与贡献度来衡量,你获得的收入也可以很高。

像我的某些朋友,从名校毕业后做律师,后来他辞掉律师工作去彻底做公益。这也是他的选择,只不过从生活角度来说比我更难。因为他缺乏了商业领域收入,全靠公益项目中的工资。但他的公益也会更彻底,更系统、更全面和有成果。对于他来说,家庭对他的支持更重要。

我们并不说公益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做商人、技术人员、管理者都是很好的选择,公益只是其中一种。


Q : 就像你说,中国公益组织的社会认可度很低。那么更健康的情况是不是,公益组织的薪酬反而应该比商业组织更高一点?

余剑锋:是的,这样其实社会更健康,公益就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领域。比如如果要帮助贫困山区儿童,你一定需要专业机构的专业工作,制定专业计划和长期投入。所以公益工作应该是未来工作的专业领域。


Q : 就像你所说,你所做的工作需要专业训练与系统知识。但你并没有受到过专业教育培训,你是怎么在工作过程中自我提升呢?

余剑锋:你关心的话就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学习的方法就是看书学习、在第一线学习、在和行业内人的交流中学习。这是一个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

我想说的关键是,要保护好环境和自然,单靠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产生人类对自然的感情。我见过很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他们对自然却没有产生真正的感情联结,面对破坏非常漠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知识未必能够发挥出它的价值。


Q : 这么多年做下来你对你所从事的领域是否拥有了更多信心?

余剑锋:嗯,有了更多信心。

attachments-2019-11-d6g7oBa45dd75c3798ca0.jpg


  • 发表于 2019-11-22 11:57
  • 阅读 ( 1918 )
  • 分类:志愿者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