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取得历史性进展

3月2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简称《碧水之路》报告),着重从机制创新和多元参与视角,盘点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在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并对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做出了展望。

3月21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和绿色江南联合发布《碧水之路——水污染治理行动十年回顾和展望》报告(简称《碧水之路》报告),着重从机制创新和多元参与视角,盘点自《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发布以来,我国水环境保护在十年间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并对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做出了展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损害公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国务院于2015年4月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至今已走过整整十年。作为长期关注、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环保机构,IPE和绿色江南就此成立联合课题组,旨在回顾总结此间的治理进程和取得成果。


课题组认为,“水十条”实施以来,我国踏上了多元参与的治水之路,以大规模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为基础,以水质和污染源信息公开为先导,引入社会监督,强化环境执法,压实政府责任,调动市场力量,成功推进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和黄河保护、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工作,实现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在十年间取得水污染治理的历史性进展,惠及亿万国民的民生福祉。


水质监测和信息发布大幅扩展


在水环境监测发布方面,在“水十条”的引导下,过去十年间,国家地表水监测网断面数量大幅增长,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从2015年的972个增长到“十四五”期间的3646个,水环境信息公开总体更加系统、及时、完整,用户友好性也越来越高。2016年1月开始,全国所有省区市开始公布城市水源地月报,2018年起县级水源地水质报告也开始公开。2020年11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实现每四小时数据更新。


基于大规模水质监测,2019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排名工作,并在季度报告中发布城市水质指数(CWQI)前30位城市和后30位城市名单,以及改善前30位城市和后30位城市名单。


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发布评价结果,相关信息通过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大量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于排名靠前的城市,是一种表彰和激励;对于排名垫后的城市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


创新模式引入社会监督


黑臭河治理和水源地整治,都是“水十条”重点。通过充分的信息公开,这两个项目均吸引了较为广泛的公众参与。2016年2月,住建部和原环保部联合推出“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举报平台,通过新媒体收集公众意见,同年与“蔚蓝地图”APP联通,到2020年多达上万条公众举报得到相关政府部门跟进回复。2017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和IPE、自然之友、河流守望者联合全国20多家NGO,对城市黑臭水体开展识别、举报和治理成效监督,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


在全国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行动中,各地每月通过公开问题清单和整治进展情况,邀请媒体、公众等参与监督。截至2019年底,在三年多时间里,全国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整治,共有10363个问题得到整改,一批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纠正,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5%。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以绿色汉江发起人运建立为代表的社会人士受聘担任“民间河湖长”,成都绿氧、贵州黔仁生态等机构还与政府部门共同招聘和管理民间河长。


监管透明调动市场力量


2008年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拉开了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化的序幕。2015年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史无前例地专章规定“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行,进一步推动了水污染排放监管信息公开。IPE“蔚蓝地图”收录的企业环境违规记录累积数量,已从2014年的18万条增长到2025年2月的逾320万条。


环境信息公开的扩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监督以及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等市场化应用。截至2024年年底,IPE与绿色江南等伙伴通过绿色选择项目,累计推动3.1万余家供应商交流、整改或披露,其中大批企业涉及废水相关问题;同时协助金融机构梳理了300多万贷款企业的环境绩效。


多元参与推动源头治理


自2014年起,原环保部要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时公开排放数据,在全球开创了污染源数据大规模实时公开的先河。截至2024年4月,通过网络公开渠道可以获取到全国7万家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其中涉水企业共计4万余家。山东、浙江、河北等省份,形成了良好的披露实践。


基于数据的“微举报”社会监督模式,让公众、环保组织与地方环保部门形成统一战线。截至2024年12月,绿色江南、清源环保、芜湖生态中心、绿行齐鲁、青赣环境、绿行太行、空气侠、绿满江淮等环保机构和“蔚蓝地图”网友,推动重点排污企业就其在线监测数据超标问题做出公开回应说明共计13996次,其中涉水8000余次。环境信息公开还为自然之友、环友科技、绿色江南等开展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十年治水成效斐然


十年治水,举国投入。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数据,2017—2022年,用于水污染治理的支出累计达到6733.1亿元。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提升。从规模上看,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排水与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2.67千米/平方千米,污水处理率达98.69%,其中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7.31%。


随着水污染治理行动的深入开展,中国水环境质量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国控断面I-III类水比例从2014年的63.1%上升到2024年的90.4%,劣V类水从9.2%下降到0.6%。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也取得改善。十年水质改善,不仅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也反映在市民的眼中。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IPE联合开展的“指尖上的环保”活动中,网友晒出涉水图片约27万张,见证了一批江河湖泊的“美丽转身”。


九方面入手深入推进未来工作


十年水质改善,进展值得总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水环境改善仍处于初级阶段,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水生态破坏以及河湖断流干涸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地下水污染形势严峻,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依然存在。对照实现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的长远目标,治水工作还须进一步推进。


本次发布的《碧水之路》报告建议,从9个方面深入推进下一步工作,包括扩展水环境信息公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以环境健康目标引导城市水源地保护,支持农村水源地保护创新解决方案;融合污染源数据,强化监管和社会监督,确保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实时披露;加强地下水和近海污染防治;加强新污染物源头管控;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等。


十年治水,让中国的水环境保护站上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报告特别建议,新的阶段,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应由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修复转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确保水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让更多河流可游、可饮、可渔,迈向长治久清;同时,继续推进公众参与,建设美丽河湖和美丽海湾,促进人水和谐,助力早日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 发表于 23小时前
  • 阅读 ( 47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4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