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山西碛口古镇举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决策部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施行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省吕梁市碛口古镇举行。

attachments-2025-04-bjzYAAgp67ed2adde0d98.jpg

与会嘉宾齐聚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的黄河岸边,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镇化等因素影响,黄河的水源保障和水质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持续承压。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国于2022年10月出台《黄河保护法》,并于2023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聚焦黄河保护的专门立法,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法治保障。

attachments-2025-04-38H7ReYc67ed2aff46527.jpg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启动仪式。


为摸清沿黄各省(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的知晓和了解程度,并进一步联动各地多元力量推动法律深入人心、广为运用,在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司法厅的指导下,由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主办了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


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司法机关,以及青年社团、社会组织、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法律实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司法保障等议题深入交流,致力于推动黄河保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一盘棋”格局。

attachments-2025-04-rycL0Qbu67ed2b2479c35.jpg

共青团山西省委员会副书记米小兵为活动致辞。


保护环境,青年先行。共青团山西省委副书记米小兵在启动仪式中表示,从“保护母亲河行动”到近年来覆盖黄河流域的大学生研学项目,青年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环保民间组织的迅速成长,已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推动力”,在黄河文化传播、生态实践和《黄河保护法》落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米小兵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专业所学讲好黄河故事,践行护河使命,在推动法治宣传、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方面贡献青春力量。


与会代表回顾了《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的阶段性进展。截至2023年,黄河干流已连续两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整体水质水平为近十年来最佳。以山西省为例,黄河干流(山西段)水质连续三年稳定保持在Ⅱ类,汾河入黄断面水质也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标准。2024年,流域水质总体保持良好态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协同推进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态势初步形成。

attachments-2025-04-xbQgTpVC67ed2b5fed471.jpg

吕梁市中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智玲发表题为《打造司法保护矩阵,守护黄河生态文明》的演讲。


生态司法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生态司法不是冷冰冰的判决,而是守护青山绿水的最后一道防线。”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副庭长李智玲在交流中表示。近年来,吕梁中院持续推进专业化审判体系建设,设立环资法庭、组建七人合议庭,专门审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三起公益诉讼调解案共推动赔偿金超过3500万元。她介绍,通过实地勘查、协调修复、联合执法等举措,“我们不仅是在审案,更是在探索一条有力度、有温度、有制度支撑的生态司法路径”。

attachments-2025-04-DVojAHyt67ed2b88527e2.jpg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讲解公益诉讼助力黄河保护。


来自律师界的力量也在不断参与生态治理。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分享了多个公益诉讼协作案例,覆盖非法取水、非法填埋、违规项目审批等生态风险问题,强调律师在发掘线索、法理论证、诉前磋商与后续监督等环节的独特价值。“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执法,还要靠规则的力量,而法律人就是规则的守门人。”夏欣越说。

attachments-2025-04-zWS512V367ed2ba986199.jpg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学娇在下午活动中分享了《民间力量参与黄河保护行动概览——以自然亲水项目及爱水-课堂资助活动为例》。


attachments-2025-04-ZzeC4nvo67ed2bc8725e4.jpg

四川省若尔盖县扎琼仓生态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衣西扎华分享了他在黄河上游社区参与生态修复的经验。


attachments-2025-04-nCRa2W7067ed2be5bf674.jpg

西安空气侠创办人赵亮分享了《从城市到乡村,黄河流域绿色转型进程中的陕西实践》。


attachments-2025-04-0kVrD8gj67ed2c0a23742.jpg

济南市绿行齐鲁环保公益服务中心执行主任郭永启分享了《黄河大保护在山东的实践分享》。


attachments-2025-04-tA1XJMh767ed2c26dac91.jpg

临县志愿者协会会长、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奖获得者樊永峰分享了自己十年志愿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故事。


attachments-2025-04-bzFPwKWQ67ed2c3ee8829.jpg

青海省黄河一号凤凰生态牧场负责人索南义西分享了他在黄河边的生态牧场故事。


attachments-2025-04-NRWUew7u67ed2c5d6ee28.jpg

自然之友法律顾问李孟超分享了《社会组织助力相关法律落实中的重要角色》。


attachments-2025-04-Ps9vEhi767ed2c7eda466.jpg


在第一个圆桌环节,来自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的白娟、杜杰,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传播陈瑾斓,中卫市草方格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理事长左荣中,锡林郭勒盟锕锷铱公益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白金,东营市幸福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张连璇共同参与到主题为“省内与省外环保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如何协同行动,共同助力黄河保护”的讨论中。

attachments-2025-04-BsdMp7Kg67ed2c9689eeb.jpg


在第二个圆桌环节,来自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吴昊亮,玛曲县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会长三木知,山西财经大学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院长赵巧艳,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欣越,临县电视台王瑞杰,山西建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贾建伟共同参与了主题为“面向未来,多元主体共同助力黄河保护”的讨论。


社会力量在黄河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现。沿黄各地社会组织和青年团体持续开展多样化实践行动,为黄河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具体而微的行动力。例如,在青海地区,当地环保组织开展雪线监测、水质取样,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数据。在黄河全流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组成巡河队伍,开展垃圾清理、非法取水点记录、生态状况观察等工作。此外,诸多民间机构积极参与雪豹、黑颈鹤、大鸨等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恢复的联动发展。这些行动虽微小,但构成了法律制度之外坚实的社会支撑网络,正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走向全民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但与这些进展并存的,是更深层次的挑战和结构性压力。正因如此,本次活动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直面现实难题,聚焦法律落地、政策协同、公众参与等关键环节,推动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attachments-2025-04-TVGFQIVY67ed2cc31857f.jpg

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晓军正在解读《沿黄九省(区)公众及社会组织<黄河保护法> 知晓度调查报告》的数据内容。


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是黄河保护能否落地生根的基础土壤。为深入了解沿黄九省(区)公众对《黄河保护法》的知晓程度与生态关切,晋青联合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46个主要城市对4542名公众和23家社会组织开展调查,并发布《黄河保护法知晓度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公众对法律的基本框架已有初步认知,大多数人能识别施行时间和立法目的,但在关键条款、法律责任等方面仍理解有限。社会组织认知水平略高,但普遍反映仍需加强系统性培训与政策解读。


在具体条款上,认知盲区尤为突出。例如“禁止取用深层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这一规定,能准确识别的公众和组织比例均不足8%。整体来看,仍有三成以上公众对法律了解较少,近一成表示从未听说。这一现状提示我们,普法工作仍需在内容深度与传播路径上持续发力。


生态认知方面,公众与社会组织对黄河水源、水质问题的判断较为集中。


据报告显示,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眼中,黄河水源和水质正面临多重威胁。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认为水土流失是当前对水源影响最大的因素;另有超过三成认为降水量减少、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正在持续削弱黄河的水源稳定性,近三成指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同样不容忽视。


在水质方面,公众的担忧更加集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明确指出,工业采矿引发的重金属和化学污染是黄河水质安全的首要威胁,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公众和社会组织普遍认同,提升城市生活污水管理能力、限制工业和农业污染排放,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要路径。

attachments-2025-04-G5B9vfrE67ed2cef8036d.jpg

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项目专员白娟讲解《沿黄九省(区)公众及社会组织<黄河保护法> 知晓度调查报告》内容。


“尽管在一些关键条款上认知还存在盲区,但大家参与黄河保护的意愿非常强烈,”晋青项目负责人白娟表示,“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宣传或志愿行动。”


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基础上,专家学者也为生态治理提供了系统性思考。多位专家指出,黄河生态保护的根本挑战在于“多源压力叠加”,必须以系统治理思维统筹推进水资源调度、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修复。

attachments-2025-04-15f4ZUJr67ed2d14d6f02.jpg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正在讲解黄河源地区的地理历史研究。


青海极地自然资源调查研究院院长张永指出,黄河源区是我国西北与华北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不仅承担九省用水资源安全,还承担部分干旱区调水重任,其稳定性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然而,该区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受气候变化影响正面临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等多重挑战。张永呼吁,未来要加强生态保护与社区共治并举,推动生态恢复、文化传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同并进。

attachments-2025-04-O8KERI6Z67ed2d434c37d.jpg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山西省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发表了题为《煤炭行业“牵手”黄河保护,奏响生态和谐乐章》的演讲。


山西大学教授、黄河实验室副主任武志涛指出,黄河中游聚集了我国九大煤炭基地中的多数,煤炭开采在支撑能源安全的同时,也带来了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沉降、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他强调,传统流域治理多以“末端治理”为主,已难以应对复杂生态挑战,亟需推进源头防控、系统治理和标准前移,实现从“被动补救”向“前瞻治理”转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流域治理仍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末端执行的协同关系,从“防、管、治、补”四个维度建立起全流程、全区域、全要素的综合治理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并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黄河保护的根本目的,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活动最后,来自沿黄九省(区)的法院代表、律师、社会组织和青、少年代表齐聚碛口东渡黄河纪念碑前。当年奔流不息的黄河水依旧澎湃,黄土高原的风中响起了熟悉的旋律——由当地伞头秧歌表演艺术家重新演绎的《保卫黄河》,把时光拉回到86年前。


“1939年3月31日,《保卫黄河》在烽火中诞生,成为中华民族抗战最有力的声音。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已经不同,但保卫黄河的精神不能变。”青年代表、中北大学学生贾宇宽说,“我们要把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一代代接下去,让黄河水源滚滚不断,让黄河水质不再受污。”

attachments-2025-04-vjFL6dhz67ed2d7d0bd04.jpg

在黄河边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旁,与会的沿黄九省(区)社会组织代表及志愿者代表共同宣读了《黄河保护碛口宣言》。


随后,来自老、中、青三代代表依次领读《碛口宣言》,展现跨代传承、共护母亲河的庄严承诺。宣言明确提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黄河保护的部署要求,推动《黄河保护法》真正“动起来”“实起来”,以法治之力守护黄河安澜长久、清流不断。


宣言呼吁,要坚持依法治河、以法兴河,推动《黄河保护法》落地见效,构建全流域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宣言提出九项重点行动方向,包括强化执法监督、激发公众参与,开展常态化普法宣传、推动生态司法体系建设、支持公益诉讼实践、搭建沿黄九省区协作网络、建设“黄河保护案例库”、发展绿色经济、加强跨流域协作与国际交流等,全面释放法律制度在生态保护中的支撑力与牵引力。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黄河保护不是一地之责,而是一项全流域、全社会共同承担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各尽其责、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守护好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实现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统一。


活动主办方、晋青项目负责人白娟表示,未来将以每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实施纪念日为契机,持续推动普法宣传、司法协作与社会参与常态化,汇聚更多力量守护母亲河,让法律成为黄河保护共同的语言和行动指引。

  • 发表于 22小时前
  • 阅读 ( 54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4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