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与交通”,是连接我们生活场景的纽带,也是城市中产生碳排放最多的领域之一。可喜的是,在构建中国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同时,绿色转型也正在发生,政策支持、企业行动与居民习惯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蚯蚓宣告死期,是很容易的事,无论是一只,还是一群。
低碳社区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工作与居住区,职居平衡,解决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交通系统通过TOD模式的有效规划,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利用率,减少高碳排放交通工具的使用
低碳交通发展模式通过减少交通出行需求,转移机动车出行至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以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机动车技术等系统性措施来缓解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2021年,我国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额约为13695亿元,同比增长35.1%,所有品种再生资源的回收额均呈增长态势。
以图文可视化形式科普双碳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期介绍“双碳”政策、行业发展及重点科研项目
《进展报告》指出,我国“1+N”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自2020年中国提出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来,我国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领域控制温室气体取得显著成效。
雄安新区慢行交通将超50%、浙江钱塘江大桥新建慢行系统、成都打造全球最长绿道慢行系统……近年来,随着各地规划理念的更新,慢行系统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 所谓城市慢行系统,就是将步行、自...
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交通发展经验,结合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现实状况,未来我国发展低碳交通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享单车的投放总量已达2000万辆,若按其寿命为3年来算,大量车辆即将进入报废高峰期。
《郊区地铁站停车换乘助力长沙低碳交通》调研报告正式对外发布,报告中重点指出长沙郊区的9个首末地铁站周边公众换乘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建议。
目前废旧塑料回收方法有哪些,你知道吗?
社会组织是推动持续、有效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2018年底,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 “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实践”项目,截至2021年底,在为时三年的时间内,先后支持8家伙伴机构在7个城市11个社区和1个社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的创新路径和方案。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超过1000万,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为进一步助力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7月6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了“凝聚共识,‘碳’索未来: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交流会,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如何抓住“双碳”发展机遇,参与到这场全社会性的绿色变革中。
海草床保护与修复将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公益行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如同“植树造林”一样,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海草保护与修复过程中。
每一位践行垃圾分类这项新时尚的市民都为城市减碳出了一份力。
SEE卫蓝侠项目自2012年起支持民间一线环保组织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的三个重要角色:民间污染防治NGO的资助者,多方力量合作的链接者角色,同时力争成为工业污染防治议题的战略引领者。
合一绿邀请行业专家及嘉宾伙伴进行精彩分享,赋能支持环保行动者。为推动更多公众学习受益,设置知识专栏,梳理学习收获,回顾线上直播精彩内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开展绿色出行行动等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绿色出行水平,制定本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