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介绍
12月18日,主题为“适应与创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行动和慈善新前沿”的年会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社会组织、境外非营利机构的200多名代表围绕气候话题展开讨论,还有约120万人在线上观看直播。
11月24日上午,“气候变化风险新常态下的应急慈善与社区韧性”平行论坛在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C区205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由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包头...
海南气候伙伴(HCP)正在开展海口北港岛和荣山寮这两个传统渔业社区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这个气候风险评估项目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处海岸带,二是生计转型视角。
在全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的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次会议(COP29)11月11日-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美丽陕西,我是行动者”陕西环保志愿者应对气候变化交流合作会近日在西安举办。专家学者与环保组织、大学生环保社团、企业代表等5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并寻求实现“双碳”目标的合作途径。
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然而,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环境风险。在去年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中国、阿联酋等18个国家共同签署了《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承诺将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转化为可行的制度和政策,以实现“巴黎协议”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目标。
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与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作为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领域,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农食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众多小微主体,如小农户、食品加工商等,他们不仅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较高的气候风险,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农食系统亟需调动更多资金支持,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可持续、净零、具有气候韧性、公正包容的模式转型。
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对人类行为、社会结构及社会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学应运而生,研究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前气候变化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不平等、全球气候治理和气候变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议题。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包括飓风、洪水、干旱和热浪等。这些事件不仅破坏了基础设施,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024年9月19日,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中国民促会”)主办的“共创绿色平等未来:社会组织参与气候与性别平等行动”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政府、高校、智库、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华东、西北及西南地区的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组织代表共50余人在研讨会上展开热烈交流,分享实践经验,探索如何通过多方对话和实际行动共建更具气候韧性和性别平等的未来。
2024年8月10日,在合一绿色基金会(以下简称“合一绿”)发起筹建十周年的主题活动上,合一绿联合银杏基金会发布了《多议题公益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本次问卷调查。希望准确了解本土NGO在参与“气候行动”议题及项目方面的实际能力需求,以便更好地提升其采取低碳行动的兴趣和能力。调查采取匿名形式,数据严格保密,仅用于针对气候行动的项目分析研究。
如何应对这场全球性的气候危机?为了减碳,各国也是各显神通,想尽各种办法。在这其中,海草床强大的固碳功能开始被人们认知,并逐渐崭露头角。
自2021年起,自然之友玲珑计划已经开展了四期,一共有950人报名、125位种子伙伴入选、赋能70位气候行动者并支持他们开展公民气候行动;荣获南方周末2022筑梦者公益大会“年度生态友好项目”、入选GreenLens2022年度绿色案例、南风窗社会创新大会“2023中国社会创新榜样”、获得凤凰网公益行动者联盟2023特别贡献奖……
近几年来全球极端天气及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气候变化已成为最紧迫的全球危机之一,而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将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