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保社团线上赋能系列课程之生物多样性入门

价       格: 免费
发布时间: 2022-08-10 16:45
等 3047 人参与
欢迎进入课程讨论区,你可以与本课程的老师和同学在这里交流。如果你有课程相关的问题,请发到老师答疑板块;如果需要记录笔记请发布内容到笔记板块;经验、思考、创意、作品、转帖请发到讨论板块。欢迎分享,鼓励原创,杜绝广告,请大家共同维护一个包容、积极、相互支持的交流氛围,谢谢。

高校社团和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如在校内开展自然科普活动,通过讲座、展览、纪录片放映等普及相关知识;组织校园动植物调查,建立物种档案并参与校园绿化规划,营造适合本土物种生存的环境;利用假期参与野外考察、濒危物种监测等志愿项目,协助科研机构收集数据;在社交媒体传播保护理念,用青年视角创作科普内容扩大影响;推动校园践行环保举措,如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规范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社区、环保组织合作开展植树护林、湿地清理等实践活动,将保护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带动身边人共同关注和守护生物多样性。

社会组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发挥着连接、行动与倡导的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实地保护行动(如建立社区保护区、开展濒危物种监测与救助)、推动公众参与(组织自然教育活动、志愿者巡护、科普宣传)、促进多方协作(联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制定保护方案,协调社区利益)、开展政策倡导(调研并反馈保护痛点,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可持续生计(帮助当地社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减少对生物资源的过度依赖)等方式,弥补政府与市场在保护中的空白,形成从基层实践到系统治理的多元保护合力。

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多重严峻威胁,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引发的栖息地破坏与碎片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导致全球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自然速率,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挑战。

生物多样性涵盖物种、遗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价值多元且关键:在生态层面,它维系着地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支撑着传粉、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等核心生态功能;经济上,既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直接资源,又通过生态服务减少社会成本、带动相关产业;科研与教育中,为仿生学、育种、医学等领域提供灵感与范本,也是传播生态知识、承载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伦理角度,所有生物都有生存权利,其存在本身即具内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本质是守护人类自身的生存根基与未来发展的 “生态保险”。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核心资产,其价值呈三重维度:生态层面维系碳循环、水源净化等基础服务(如森林固碳);经济层面提供药物原料(70%抗癌药源自植物)、农作物基因库(保障粮食安全);伦理层面承载物种存续权与文化遗产(如原住民传统知识)。其锐减将触发生态系统崩溃链式反应——单一作物病害可致饥荒,传粉昆虫灭绝威胁35%全球农产品,保护实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投资。

高校社团与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校园植物挂牌、观鸟活动,增强保护意识;组织环保讲座与科普宣传,传播相关知识;参与湿地、山林志愿守护,清理外来物种;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本地物种调研,为保护提供数据支持,用实际行动守护生态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社团的共同努力。 政府在自然保护中起主导作用。中国政府的环保投入占了全球三分之一,显示了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企业通过市场满足公众需求,环保意识已经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公众的环保意识直接影响消费选择,也能推动企业做出改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社会的责任,大家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应对生态挑战。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包括人口增长、生境破碎、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等。它们通常相互交织,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经济价值,即观赏、科研、入药,即消耗使用价值、生产使用价值;间接经济价值,即生产系统生产力、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种间关系和环境调控;潜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 是指全部物种、生物的所有遗传变异以及完整的生物群落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其中生物角色包括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是每年的5月22日。

高校社团和大学生可从知识传播、实践行动、校园营造等多方面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举办生物多样性主题讲座、知识竞赛、制作科普短视频,提升公众认知;组建志愿者团队参与植树造林、湿地保护、野生动物救助等实践活动,还能协助科研机构开展生物调查;在校园内推动绿色倡议,打造生态花园,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建立环保回收体系;

社会组织可通过多维度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宣传教育,借助讲座、新媒体等普及保护知识与意义;推动科学研究,资助科研项目、组织志愿者协助数据收集;参与政策制定,积极建言并监督政策执行;实施保护项目,推进栖息地恢复与濒危物种救助;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与生产,降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

生物多样性面临多重严峻威胁: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因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导致大量栖息地消失或碎片化;过度开发利用,滥捕滥采致使许多物种数量锐减;外来物种入侵,通过竞争、捕食等破坏生态平衡;气候变化改变物种生存条件,使其难以适应;环境污染损害生物生长与繁殖,如海洋塑料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体现在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间接价值表现为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调节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价值则是指众多尚未被发现和利用的生物物种,未来可能在医药、工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价值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

生物系统涵盖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等从微观到宏观的层级结构,各层级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相互关联 ;生物多样性则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内基因及基因型差异)、物种多样性(物种的丰富度与分布)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类型及内部组成的多样化),这些概念是探究生命系统运行规律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维持机制的重要基石。

生命是宇宙中复杂而独特的现象,生物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共同构成生命科学的核心。生物系统呈现从细胞、组织、器官到个体,再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层级网络结构,各层级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实现协同运作;生物多样性则涵盖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从基因层面的遗传差异,到物种的丰富度,再到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展现出生命演化的瑰丽成果,它们相互交织,塑造并维系着地球上复杂的生命网络 。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内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举办生物多样性的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媒体平台宣传有关知识;参加校园绿化推动小原生态的建设;组织社会调研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