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发表了题为《论狗屁工作现象》的文章,提出现代经济中有30%-40%的人做的都是狗屁工作(bullshit job),从事这种工作的人知道工作没有意义,但要假装并非如此。验证是否是狗屁工作大概有两个方式:1.如果这份工作消失是否会有人因此受到影响,这是工作的社会价值角度;2.这份工作是否是你喜欢的,这是工作的个人志趣角度。
大卫•格雷伯的观点不排除会有些偏激,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工作占据我们生命中最长的时长,如果工作本身无法带给我们意义和满足,将会大大影响我们在生活上得到的满足感和整体幸福感。选择公益职业的人大抵有着这样一种态度。他们对于公益职业回报的诉求也因此颇有特色。综合一些调查和访谈以及在行业内的长期观察,全职从事公益的诉求大抵可归类为这样几种:意义感及价值观回报、爱与关系的回报、多元视野与能力发展回报、经济回报。其中经济回报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后的。
加入公益组织的原因
意义感及价值观回报
公益职业的使命重点是解决社会问题,建立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公平,服务和改善社会。这类工作在本质上不是利益取向,而是价值取向的。调查中有53.2%的人选择到公益组织工作的原因是“认同公益价值/热爱公益事业”,在诸多原因中位列第一。这也是人们从事公益职业获得的最大的回报:做有意义的事。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点在其他组织,如:政府、企业中不一定会被重视,也没有那么多的表达空间。通常是接受、执行组织和上级的意志,以一种权威模式进行管理。但是在公益组织中价值观的共鸣和事业共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不论在组织内是什么角色都有一种渴望,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目标、战略、所做的事情就是我自己要做的事。这是由于大多数公益组织都有志愿文化(体现在理事会和志愿者上),即使是受薪的专职工作者也往往具有志愿精神(相对低的薪酬),对他们而言,工作性质和组织使命所带来的动力并不比薪酬的动力小。为此,使命感和价值观共鸣以及由此产生自主性甚至自由感是公益职业的一个吸引力。
我以前的成就感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写一篇好稿子,把工作做好,找到点工作乐趣。但在公益组织做动物保护,你能看到外界因为你的文章和工作更多关注动物面临的问题。当我还有稿子没写时就想:“每拖延一天就可能有一个动物死掉。”也因此治疗了我的拖延症。我也有很多朋友在很牛的公司,年薪很高,但他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正在做的事。
——MM 筹资传播总监HQQ
我一直做品牌传播,过去的主要工作就是给产品做包装、推广,再烂的产品也要吹的天花乱坠,让更多的人买买买。但我其实是一个反消费主义的人,希望能够过极简的生活,不要有那么多无谓的欲望。工作就做的很纠结。后来我到了这家公益组织,通过品牌传播能力帮助筹款服务留守孩子,觉得找到了和自己价值观契合的地方。
——某留守儿童公益组织品牌传播经理
爱与关系回报
哈佛大学曾开展过一项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该项研究从1938年开始,连研究人员也已经了四代,最终得出结论:决定我们人生幸福的,不是钱,也不是名利、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事公益职业比较能够获得真实的、温暖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生长出感悟爱和给予爱的能力。
公益职业中建立高质量的关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组织内部的同事或曰战友关系。公益组织更偏向于使命和目标驱动,利益纷争较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而言较为简单、真诚,比较真实的做自己。同时,公益组织由于在薪酬上缺乏竞争力,吸引到的更多是气味相投、有近似价值观和社会追求的人,这些人在一起会互相鼓舞和温暖,成为一种力量。如果组织价值观文化管理的好,影响组织内的人,会产生一种同道中人的感觉。
第二个层面的关系是与被资助对象之间的关系。包括了被资助对象的感激带来的成就感。公益组织通常是服务某些相对弱势的群体,改善他们的状况,解决某类社会问题,那种来自受助对象的感激,是非常深刻的动力。相互之间善意、爱的流动也发生在捐助人和其他的合作伙伴之间。就如传化基金会的秘书长涂猛,原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的元老所说:“公益的境界是无数的陌生人在公益的平台上,把自己的美丽的心灵向对方敞开,互相去平视,互相去对话,互相去安慰,互相去支撑。”这其中较容易建立起真实的、正向的、充满了爱、平等、正义的关系,这与在政府和企业里首先基于权力和利益建立起来的关系是更加有心灵感染力的。甚至这种友好、善意、爱会延伸到非公益场景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比如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或同事的关系,自己曾经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多元视野与能力发展回报
公益领域里的价值观非常多元,且很多价值观具有先锋性,有机会去碰撞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势。例如:对于贫穷的认知,对性别平等的意识,对社会结构的剖析,这种多元的视角和想象力对人生的丰富性是非常大的触动和延展。
此外,因为公益组织面临的问题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且会涉及多元的、跨阶层的、甚至对立立场的利益相关方,而且公益组织因外部资源的依附性,非常容易受到政策、环境、形势变化的影响。在这种工作条件下,个人的关键能力有比较大的锻炼和施展空间,这些能力在企业中往往到了一定层级的人才会得到锻炼和发展,例如: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处理模糊和管理变革、以及横向领导力等。
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态知识特别钦佩。现在有很多地方的发展是GDP导向的,政绩导向的,甚至还有一些是外来资本要开发当地的资源,强加给少数民族当地的一些发展。这些发展都忽视老百姓、少数民族的文化,他们的尊严以及他们的决策权。我们就在两个极端中摸索,能不能帮助原住民在经济上发展得更好,而且在发展中又能够很好地保护原住民的文化和他们的尊严。
——LSLY主任 YXG
经济回报
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性:能够给从业者带来一定的薪资报酬。这是从业者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对职业价值和个人能力的认可。但在2014年公益人才调查报告中,在问到加入公益组织的原因时,无一人选择“收入福利水平较高”。这既是一种现实的难堪,当前职业公益人的实际工资确实不足以形成吸引力。但即便在非营利组织比较发达的美国,也只有16%的非营利组织人员声称是为了薪水而工作;相比之下,美国联邦授薪员工中有31%、营利组织中有47%是为了薪水工作(由美国普林斯顿调查研究协会实施)。70%的美国非营利从业者对其工资是满意的,其水平大概为企业同等人员水平的75-80%。
这在说明两个问题:不是为钱而工作,不意味着不要钱。按职业公益人的说法是不求靠公益“大富大贵”,但要能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获得相对公平的待遇。也要记得无论最终公益职业的经济回报能增长到什么水平,经济回报以外的其他回报仍是公益职业重要的激励因素,也是公益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错位竞争优势。
注:文中数据来自《2014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http://www.gywx.org/course/560
讲师介绍
墨德瑞特管理咨询联合创始人;专注于为非营利领域提供人员、组织、文化方面的内容、咨询及服务;曾任南都基金会资助官员近6年,资助公益机构的组织发展及影响力规模化;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任职3年,从事社会文化研究及民意调查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扶持。
墨德瑞特管理咨询联合创始人;公益基金会素质能力库1.0主创团队成员;6年猎头工作经验、12年志愿者服务经历;曾参与过残障人士关怀、社会环境保护、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香港“愿望成真”公益项目等。
课程收获
了解行业,包括行业生态及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认识公益职业的类型及特点;
找到行业归属感及职业自豪;
认清职业门槛及发展路径;
学习大纲
公益是一项“职业”吗?它为什么存在?
公益职业面面观:特点与种类
从事公益职业是怎样的“体验”?
职业公益人长什么样?
做公益事业的回报是什么?
公益职业有哪些门槛?
公益人修炼的路径、方向、前景是什么?
您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得全文报告
《公益职业——这个正常但不寻常的职业》
(墨德瑞特出品,敦和基金会资助)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