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支持,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主办的“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能力建设项目”第一期告一段落了。本项目以四次集中培训为主要线索,结合了专题交流、专家指导、种子基金和相互考察学习等活动。
能力建设的知识框架既包括农村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包括实现这条思路所必备的、具体的社区工作技能、方法和工具。这些内容无法在一篇文章中一一呈现(后续会持续梳理并分享)。本篇我们将从大量培训内容中,抽出几个关键要点,以学员反馈和主办方对话的方式做简单介绍,分享给做社区发展工作的同行们。
“以前感觉社区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培训后,觉得社区工作技术含量比较高,且非常有乐趣,在与社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是从新的角度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交往。”
“社区发展工作是一项专业的工作,要用专业的工作方法、技能和工具。以前,更多是靠热情和“熬”的方式做项目,热情会消散,“熬”也不能把所有项目困境熬过去,单纯的一腔热血很有可能给社区带来的不是支持和帮助,而是工作人员自嗨后的一片狼藉。”
“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解决很多问题,避免盲人摸象式的扑朔迷离,或者把存在的问题归结于客观条件。”
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不是简单的发钱发物培训技术,需要很强的专业性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技术含量的。大部分新人进入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培训。而在公益慈善领域,似乎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只要有热情、有社会责任感就能做好事情。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公益行业、农村社区发展太需要专业性了,没有对专业性的敬畏,仅凭一腔热血就进入社区,轻则实践者自己碰壁、受到打击,重则浪费了公益资源,更甚则让社区付出代价。比如因为不合适的介入方式制造社区不公平、产生新的弱势群体、导致社区冲突和矛盾、造成社区对外界的过度依赖等等。这正是我们做能力建设的初衷:学习前人经验,避开前车之覆,或者至少在踩“坑”之后知道“坑”在哪里,以后少掉“坑”。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不等于应用技术的专业性,社会组织不需要把自己变成养牛专家、种菜技术员,或者建筑规划师,但是需要有另外一类能力,比如在社区想做这些事的时候,推动社区做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协助社区建立公平公正、达成共识的合作机制或行动方案等等。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就变成了很多项目工作是由我们代替村民来完成,比如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苗木的采购发放等等。时间久了,我们自己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有时会认为自己不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而是我们经常说的‘小工’。通过培训,发现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清,先入为主,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协助者、咨询者、联系人、陪伴者.......”
“现在村上搞活动,都是村民自己组织搞定。他们会自己召集人员、安排活动等等。我们慢慢参与的比较少了。和我们之前做的另一个村子对比就比较鲜明,之前过于手把手带他们,生怕村民不会弄了,其实村民弄得比我们更好。”
“培训后,首先是对自身的定位有了更深的思考,对社会组织与本地村民各自的权利责任、扮演角色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很多原本忽略的工作其实很重要,而原本很多事情其实应该让村民来做。”
“以前自己认为,一个社会组织就是帮社区干些事,尽力帮助社区发展。参加培训之后,渐渐从这个“坑”里走出来了。社会组织不是帮社区做事,也不是给社区做决策,而是带动社区发展,让他们自己决策,成为社区发展的主导,我们不过起一个推动作用。真正要一个社区发展起来还是要他们自己来完成。”
外部机构将信息传递给社区,把资源交给社区,协助社区协商讨论,制定并实施他们自己认可的行动方案。
农村社区发展工作者进入社区的角色是什么?怎样才能扮演好这个角色?这是贯穿整个系统培训最重要的内容。做参与式社区发展工作,外部机构首先要明确自己“协助者”的角色定位。协助者要在陪伴社区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社区的能力,包括建立社区内部的沟通协调、集体讨论、协商妥协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推动和协助,使社区走团结合作、自主发展的道路。社会组织做农村社区工作,通常都有一腔热血,一边说着向社区学习,一边就给社区做了主、做完了事,毕竟自己做比推动别人做更快,于是就常常陷入“舍不得放手、该放不放”,“懒得陪、该陪不陪”,“抢功心切、自嗨误人”等等陷阱。协助不仅是一套方法、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一方面充分信任社区,另一方面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培训之后,我们改进了社区项目传统的做法。传统上,我们习惯自己去发现社区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很少和村民一起讨论。在种子基金的项目社区需求调查中,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与村两委、家支头人(彝族家族支系的首领)、扶贫干部、村民代表和妇女代表共同讨论需求。”
“踏踏实实做好社区需求调查是非常重要的,找到村民真正的需求才能做好社区工作。以前我们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基本都是专家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很少考虑村民的接受程度。现在我们用参与式农技培训代替了传统理论讲解,将村民变成培训过程的主体。首先进行仔细的需求调查,从二手资料的收集整理、田间地头的实地探访,到听取当地专家的建议,最后请到合适的技术专家。培训过程中,有专家讲解,有小组讨论和展示,也有田间操作。培训中,下面开小会的人少了,向老师提问的人多了。大家表示这种方式很新颖。很多人说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有上台发过言,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过话,尤其是妇女们。
学员召开农集小区的院落长会议,瞄准了社区需求,社区才能真感兴趣、真参与
瞄准社区需求,一是瞄准社区自己最需要、最想做的事情,二是推动社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做事。这是参与式农村发展项目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没有瞄准真实的社区需求,而是先入为主地把自己对于社区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式推给社区,就很难让社区真正感兴趣和参与其中。最后变成社会组织自娱自乐,社区配合演戏。在社区需求调查阶段,社会组织也是以协助者的身份,协助社区梳理和分析自己真实的愿望、希望以什么方式实现愿望,社区有哪些优势和资源等,而不是走过场式地填写一大堆调查问卷,最后自己分析出一个先入为主的结论。
“现在对社区治理有了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开始判断和思考哪些是关键点,哪些环节需要花更多的精力。”
“培训中学习到陪伴社区能力成长的技巧。首先要给社区一些可以完成的事情,等能力慢慢成长起来再做更多的事情。做事的方式也很重要,不要自己热情太高,该退的时候退一下,让村民自己去做。”
“一些技能对我帮助很大,比如提问、倾听、观察、讨论等技巧的重要性。实施种子基金项目时,在村庄里开展社区讨论,有些村民一直沉默。结束后,我找到那几个沉默的人沟通,了解到他们只是很少有那样的机会,怕自己说错话。在之后的讨论中,我们会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发言,渐渐地他们也融入了。”
“学习到了可视化的工具,之后在开展社区工作时,都会用到这些方法和工具,非常好用,屡试不爽!”
“在社区活动时用到很多方法,比如醒脑活动、头脑风暴、蜂鸣小组、可视化工具、每日回顾,是之前工作中所没有遇到过的。”
学员用培训中学到的VIPP(可视化)在社区梳理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和作用在培训中模拟练习召开社区大会
做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做协助者、调动村民参与、推动社区自主发展,这些理念很容易懂,但是从“知其然”到“使其然”并不容易,掌握一定的方法技能,有助于将这些理念和思路落到实处。比如了解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能够有重点地开展社区工作;按照社区节奏陪伴社区,能够逐渐建立社区的信心和能力;建立协助者的敏感性,能够让社区、尤其是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会用多种工具,能够让参与者乐在其中等等。在能力建设项目中,我们坚持“方法即内容,内容即方法”的培训设计,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和练习可以运用于社区工作中的协助方法、技能和工具。
此外,有一点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参与式的方法和工具,都是为了让人参与,而参与又是为了协商讨论、凝聚共识。因此,不要滥用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开无休止的会议、做无厘头的游戏、在大白纸上画花哨而无用的各种图,都只是做表面功夫。举例来说,做社区平面图,如果你不是用来和社区农户讨论,你给他、或者他给你画一张漂亮的图出来,又有什么用呢?
系统性的能力建设是入门、是提供知识框架、是分享社区工作中应该避开的“坑”,然而从了解到理解,再到真正掌握,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下篇《道理似乎明白了,社区工作还是做不好,到底问题出在哪?》,我们将聚焦于学员在运用培训所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