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生到泛滥,新研究揭示外来鱼类如何“蚕食”长江生态

“放生是行善积德”、“放生得福报”,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每年春天、寺庙法会、清明寒食,总有人沿着长江和周边湖泊,把一袋袋鱼苗倾入江水,祈求平安顺遂。这一幕在人们心中或许意味着功德圆满,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未经科学论证的大规模放生,往往为生态埋下了隐患。

从一条“放生鱼”说起


“放生是行善积德”、“放生得福报”,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话。每年春天、寺庙法会、清明寒食,总有人沿着长江和周边湖泊,把一袋袋鱼苗倾入江水,祈求平安顺遂。这一幕在人们心中或许意味着功德圆满,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未经科学论证的大规模放生,往往为生态埋下了隐患。


2025年5月发表在Nature Conservation的一项由南京警察学院、香港教育大学和琼台师范学院等多家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长江水域外来鱼类入侵:潜在的生态危机与治理对策(Invasive non-native fish spec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A looming ecological crisis 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明确指出,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面临着非本地鱼类不断入侵的长期威胁。外来鱼类的影响不像化学污染那样迅速显现,它们安静地游在水中,甚至可能被误以为是增加了鱼群丰度,但它们带来的却是深层次的物种竞争、基因污染和生态位重塑,影响的不仅是水里的哪一种鱼,更是整条河流的生态。

attachments-2025-08-doINlo8F689b334bca3a4.png

三峡大坝航拍图  图源:“Three Gorges Dam, China – natural colours from ISS” by NASA, Public Domain.


长江为何成为外来鱼类“集散地”?


要理解外来鱼类如何悄悄侵入长江,必须先看这条河本身的先天条件。长江全长超过六千公里,贯穿青藏高原、川渝盆地、江汉平原,直至长江三角洲入海,沿途流域气候多样、水体复杂、生物多样性极高。正因如此,它既是孕育无数本地物种的摇篮,也给了外来物种极佳的“落脚点”。


根据研究团队汇总的最新数据,目前长江已确认存在至少33种外来鱼类。其中既有原本属于中国其他水系的本土鱼,如珠江流域的白鲢、草鱼,也有远道而来的“国际旅客”,如原产于南美的清道夫鱼、来自非洲的罗非鱼。这些鱼类大多凭借对水质、食物的超强适应力,在陌生水域迅速“扎根”,甚至繁衍出稳定的自然种群。


更严峻的是,一些强势外来鱼往往以草食或杂食为主,能同时吞噬藻类、水生昆虫幼体、小型鱼苗,几乎占据食物链的多个环节。它们不仅直接抢占本土鱼的食物,还可能啃食水生植物、破坏产卵床,间接破坏整个水体的生态调节能力。


外来鱼类入侵的幕后推手:人类行为无处不在


那么这些外来鱼是如何远渡重洋、千里迢迢进入长江的?研究揭示了三大主要渠道:放生、养殖逃逸和观赏鱼弃养。


在宗教文化深厚的地区,放生活动常年频繁举行。从个人自发,到寺庙大型法会,乃至商业化操作,放生市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一些商贩专门批发廉价鱼苗,甚至混杂外来物种,用作放生牟利,缺乏任何生态风险评估。人们放生时很少分清哪种鱼适宜本地水域,带着好心却埋下了入侵的种子。


水产养殖业则是另一条重要途径。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养殖重地,罗非鱼、塘鲺、巴西鲫等生长快、市场需求大,养殖户常年依赖它们维持收入。然而,当暴雨来临、洪水漫堤,或者养殖设施年久失修,原本被圈养的鱼便随着洪水一同冲进江河,带来“无形扩散”。而且,不少小型散户缺乏规范化养殖管理意识,换养品种、清理鱼池时图省事,就地排放也是常见现象。


观赏鱼弃养虽然不如前两者普遍,却是“高危点”。如清道夫鱼因外形怪异、能清理鱼缸藻类而走红,但这种鱼在野外没有天敌,繁殖力极强,且对水质几乎毫无要求。一旦弃养进入自然水域,极难彻底根除。

attachments-2025-08-VknF49VG689b33ca7b3d5.png

石鳊 (Pseudorasbora parva) 长江流域已经记录的外来入侵性鱼类之一 © Seotaro, CC BY-SA 3.0.


潜伏的危机:一条鱼可能掀起的连锁反应


外来鱼的危害往往不易被肉眼捕捉到。在初期,少数个体在新环境中还可能因水温差异、食物链竞争而面临淘汰。但正如研究所言,一旦它们数量积累到一定规模,或者成功跨过繁殖“瓶颈”,其扩散速度往往远超想象。许多外来鱼种具备高繁殖力、性成熟期短、生命周期快等特性,只需几季,它们便可能在局部水域形成优势种群。


这背后带来的后果是深远的。首先是直接的食物竞争和捕食,压缩了原生鱼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其次,一些外来鱼可能与本土鱼近缘物种杂交,带来基因污染,甚至导致原生物种的遗传特征丧失。此外,某些外来鱼类体内寄生的新型病原体也会随之扩散,对其他水生生物甚至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更难防的是,这种过程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待到当地渔业资源开始显现下滑,生态功能失调时,外来鱼已遍布江段,想要彻底清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投入高昂的人力物力进行长期管理。


科学防控:拆除“定时炸弹”的正确方式


面对这一形势,研究团队提醒:防控外来鱼类入侵必须讲究科学与多方配合,决不能等到泛滥成灾后再亡羊补牢。


首先是完善长江流域的外来鱼类风险监测网络。依托现有的渔政、科研站点和水产养殖统计数据,建立定期抽检、环境DNA快速检测等技术手段,动态掌握入侵物种分布与变化趋势,及时锁定高风险区域。


其次,要严把“源头关”。对水产养殖实行更严格的设施标准与防逃监管,定期巡检鱼塘围栏、进排水口。地方政府可通过补贴、奖补等方式鼓励养殖户更新防逃设备、采用更环保的养殖模式。同时,对因极端天气导致的突发逃逸,要快速组织应急捕捞,尽可能将损害降到最低。


对于放生文化,研究呼吁“堵”与“疏”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时,通过加强科普和制度创新,推广生态放生示范点,支持群众选择合规、可控的本地物种,规范放生活动。并加大对非法商业放生行为的打击力度,曝光典型案例,让违法者不敢心存侥幸。


公众教育也是长效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中小学、社区、媒体平台普及外来物种危害与入侵防控的常识,让更多人意识到,随意放生、弃养,不仅不是善事,反而可能成为生态杀手的帮凶。

attachments-2025-08-YjG1cGl2689b3419a7217.png

扬子江江豚石刻 图源:选自宋代《三才图会》, Public Domain.


写在最后

生物入侵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生态问题。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承载着食物供给、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功能,一旦失衡,波及的将是整个流域的数亿人。


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入侵,实际上是一场关于时间与人类态度的博弈。及时防控、科学治理,比亡羊补牢更划算,也更具可持续性。每个人都可以是这条母亲河的守护者。拒绝盲目放生、规范养殖、科学饲养观赏鱼,都是保护生态的一小步,却是守护长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生态保护不是口号,而是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选择,汇聚成大江奔流不息的力量。守护长江,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

attachments-2025-08-MnLl5DUA689b3452ce207.png

长江支流的乌江龚滩。摄影:黄成德

  • 发表于 15小时前
  • 阅读 ( 13 )
  • 分类:行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67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67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