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众发出警报,到施工方为鸟儿停工,仅仅只用了两个小时,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2024年6月17日早上9点,观鸟微信群因为一条消息炸了锅:在北京永定河畔的一处崖壁,挖掘机已经抵达现场。如果开工,可能会瞬间破坏崖壁上面百余个错落分布的洞窟——那里是崖沙燕迁徒途经北京时筑起的家,里面还有不少雏鸟。
这种叫崖沙燕的鸟类,属于国家“三有”(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保护动物、北京市二级保护动物。眼下,情况相当危急。
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志愿者很快赶到永定河。多方反映下,政府部门也迅速行动,上午11点抵达现场时,便当即让施工方停工。当天下午4点,他们在鸟巢周围布设围栏和提示牌,并在后续制定了兼顾施工进度与崖沙燕保护的方案。
2024年6月19日,北京,土崖上有近200个崖沙燕巢穴,雏鸟尚未出巢,永定河治理工程暂停施工以减少扰动。
“用行动守护家园”,这是民间环保机构自然之友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内容在于激发人的主动性,促进公众参与,共同守护环境健康和生态安全。永定河畔这个故事,正是公众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案例。
“中国的环境运动需要一片森林,而不应该只有自然之友这一棵大树。”自然之友的创始会长梁从诫曾经这么说。
村口的大榕树,是卢辉固定拜访的地点。夏天,总有老人坐在树下乘凉,卢辉和同伴就走过去,“怎么那么热啊!”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一直聊到气候变化。
卢辉是广东肇庆一家公立医院的骨科医生。近些年,他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门诊的老人们产生了越发明显的影响:夏天,中暑甚至得热射病的老人变多;冬天,老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等也更严重了。暴雨天气频繁,摔伤的情况也大大增加。
气候变化这个词,不仅对于老人们来说显得遥远陌生,就连卢辉本人,在最开始也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他希望让更多老人家对气候变化及其后果有所认知,从而加强自身的防范。
2022年,卢辉申请成为了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资助的第三期伙伴。这个计划旨在拓展气候教育、社区与公民气候适应、绿色科普、减排、政策倡导等,对气候变化议题有想法、有动力、有认知且有策略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自然之友为面试入选者提供一系列的支持。玲珑计划从2021年开始,目前已经举办五期,前后共有157位种子伙伴通过申请。最新一期的申请人有413人,年龄最小的申请者只有10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欢迎点击公众号主页上方标签#玲珑计划 以及下方菜单栏按钮【参与我们】-【玲珑计划】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这个始于发起人梁从诫的理念,31年来一直是自然之友的核心价值观。自然之友希望通过倡导公众的绿色行动,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并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为环境保护播撒下更多种子。
通过玲珑计划,自然之友给种子伙伴提供一笔行动资金,以及一系列系统的培训、指导和社群交流。一边学一边做,卢辉从养老院入手,先培训护工、扩大宣教队伍,再持续和老人们交流。他还编写了一本《高温热浪天气下老年人健康防护手册》,发放给各位老人。目前,手册不仅在肇庆当地投入使用,重庆、广西、云南的村镇也主动跟他要了这份材料,应用到当地的长者群体当中。
欢迎扫码下载阅读《高温热浪天气下老年人健康防护手册》
此外,自然之友还在全国19个城市,通过支持在地的自然保护志愿者行动,发起了23个地方志愿者小组。自1993年成立以来,参与自然之友行动的志愿者累计超过3万人。自然之友还支持了很多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行动者和机构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特别相信人的力量。只要真心实意地支持每一位行动者,全力支持他们的想法落地生根,就能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通过人影响人,行动激发行动,感染更多的人一起行动起来。” 自然之友总干事何艺妮说,“当绿色的种子越来越多,行动的力量越来越大,环保事业才有希望。”
自然之友野鸟会志愿者在江西余干插旗洲拍摄到落日下的鹤群和雁群。摄影/骆力
除了促进公民参与,自然之友从建立以来在做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法律与政策倡导,这也是“用行动守护家园”项目的支持内容。
2015年,新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下文简称“环保法”)中,纳入了第五十八条:从事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可以作为原告提起公益诉讼。
这一条款的纳入,离不开2011年云南曲靖剧毒铬重金属污染的案件。在未有相应法律条文支撑的情况下,这一由社会组织作为原告提起的诉讼案从立案开始,便被视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然之友正是此案的联合原告之一。这桩“草根环保组织公益诉讼第一案”,持续了漫长的九年。这个过程的经验积累,也推动了《环保法》第五十八条等法律政策的出台。
这些年来,公益诉讼一直是自然之友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截至2023年12月31日,自然之友已提起共62起环境公益诉讼案,其中55起获得立案,34起已结案,案件范围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2017年开启的绿孔雀案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当时,云南红河中上游规划建设戛洒江一级水电站,青年学者顾伯健、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等环保人士敏锐地察觉,这一工程将直接导致周围的河谷被淹没,而那正是绿孔雀的重要栖息地。
绿孔雀雄鸟。摄影/庄小松
不同于我们常在动物园见到的蓝孔雀,绿孔雀极为稀少,目前数量只有约550只(大熊猫约有1800只)。作为中国本土物种,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级动物。
2017年7月,自然之友作为原告,将负责开发建设水电站的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新平开发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这也是何艺妮加入自然之友后代理的第一桩案件——当时她刚刚从法学院毕业,便紧锣密鼓地投入了证据筹备之中。
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证据收集难度很大。时值雨季,负责绿孔雀案的诉讼团队想方设法跨过了红河中上游段的急流险滩,最终在专业户外漂流团队的协助之下到达绿孔雀的栖息地,采集粪便、拍摄它们的踪迹,以证明这里是它们的家园。
花费了三年时间,案子才算尘埃落定。2020年3月,昆明中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建设单位立即停止水电站建设。
这个案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给大家上了一堂宝贵的环保课。这个案件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评选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年度十大案件”。
借由绿孔雀引发的关注,自然之友做了一系列倡导的工作。2017至2019年,自然之友联合多方伙伴,举办了三届全国“少年儿童绿孔雀公益绘画大赛”,共收获来自全国各地的387幅作品。
何艺妮尤其记得2018年首届赛事的一幅作品。作者是一个孩子,他画了一只展开尾羽的绿孔雀,背景是西湖与垂柳,画上题了一行字:“绿孔雀,杭州西湖欢迎您!”
自然之友总干事何艺妮。摄影/《中国慈善家》记者 张旭
这是孩子的稚嫩想象和愿望——如果绿孔雀原来的家被破坏,能不能把它们接到我的家里来?
孩子的发心,让主办方觉得尤其珍贵。
基于绿孔雀的故事,自然之友和出版社共同策划了《绿孔雀:我的家在哪里》绘本。书里讲述的故事,便是一只野生绿孔雀在族群里诞生、成长,但遭遇不法分子的捕猎,最后被环保行动者救援、回归家园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绿孔雀面临的威胁,以及环保力量为它们所做的努力。
《绿孔雀:我的家在哪里》绘本
2021年的99公益日,自然之友与北京乐高探索中心合作,推出了一套乐高物种盲盒,还把绿孔雀设计成了其中的隐藏款。第二年,盲盒系列再加入半蹼鹬、扬子鳄、白鲟三个湿地物种,呼吁大家关注湿地保护。第三年,整个盲盒系列扩充至10款,新加入了藏羚羊、滇金丝猴这个两个和自然之友关系密切的物种。
自然之友与北京乐高探索中心合作推出物种盲盒全套共10款
关于议题倡导,自然之友将它称为“绿色传播”。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传达的内容不仅要让公众便于理解,还要有让大家“坐不住”的效果。
“就比如提到‘气候变化’,大家可能听过这个词,但并不理解跟我个人具体有什么关系,但我们联系到近年身边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以及户外工作者、老年人等群体的现实体验和感受,就能帮助大家去理解每个人的生存与气候变化的紧密关联。”何艺妮告诉《中国慈善家》,“而且,我们注重的不仅是传递准确信息,还希望传递之后调动公众进行思考,比如‘我能做什么’‘我在其中可以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理解引发思考,思考导向行动,这样整个链条才能转动起来。
在传播上颇有心得的自然之友,希望通过“回响计划”,呼吁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2023年,自然之友在公募平台上的公众筹款额约有281万元,只占年度总筹款额的22%。这一比例,显然还未达到一种理想状态。
公益组织的倡导工作,尽管有时显得很困难,但一次次的努力之下,终归能够引发一些改变。用梁从诫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得说”。
何艺妮对此深有同感。“这些年的亲身体验是,很多问题,参与了和没参与,结果完全不同。参与了之后,多多少少会带来积极的改变。可能有的像绿孔雀案这样,引发较大的影响力。有一些行动即使影响力不大,也依然对环境保护带来积极正向的改变。”
“哪怕因为我们的努力只是少割一小片芦苇,也能保护住一些鸟儿的自然栖息地。”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