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发布|可再生能源护栏原则:守护绿色能源底线,共筑能源、自然、社会和谐共生

在9月24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承诺到2035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并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提升至2020年的六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01 报告背景


在9月24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雄心勃勃的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承诺到2035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并将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提升至2020年的六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截止2025年6月底,我国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已达16.73亿千瓦,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我们将需要新增近20亿千瓦的风光装机,规模远超现有总和。这一目标预示着风电和光伏发电将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为确保目标顺利实现,我们需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统筹兼顾,努力实现气候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协同共赢。


《可再生能源护栏原则——能源、自然、社会和谐共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合作完成。报告深入剖析风电、光伏项目从原材料开采到退役回收的全过程,系统评估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梳理国内外在绿色供应链、项目审批、退役回收等方面的最新政策,提出了旨在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护栏原则”,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竞争力提供战略参考。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为行业提供一套框架,以平衡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attachments-2025-11-ZdzxubHP690c7c9629a14.jpg


02 什么是“护栏原则”?


定义:在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中,既要确保在实现可再生能源目标的同时,不触碰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底线,更要积极提升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再生能源行业在生态和社会层面协调发展的目标。


五大关键内容


1、确保可再生能源开发对土地、森林、草原、湿地、海域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能源的整个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会对不同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复杂和多样的影响。例如,光伏发电的用地可能会占用和破坏农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在原材料的开采方面,金属如铜矿的开采会污染草地、河流、森林等生境。风电的选址常位于沙漠、戈壁、海洋、山地、滩涂等,其建设和运营期会对生态系统和依赖于这些生态系统的物种们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要从战略上确保开发对这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不同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2、避免或减小对自然的影响,并将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生物多样性净增益: 要重视和遵守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法律法规。除了遵守现有的环评和用地政策之外,企业还应格外注意整个项目过程中对本土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建立“全周期、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机制。同时,在局限性方面,现有措施多停留在环境法规的最低要求上,缺少对资源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长远影响的规划,因此需要完善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环境管理。


3、建立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社区参与机制,关注和尊重本地社区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人文传统: 充分发挥社区作为利益相关方的重要作用,建立常态化社区参与机制,确保当地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项目规划、资源分配和环境管理等关键决策中,充分听取社区意见,保障社区利益。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人文地理保存遗址和少数民族的习俗传统,对少数族裔和原住民的项目更加重视文化敏感性。


4、提高对可再生能源上游供应链的负责任管理,避免和减小原材料开发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影响: 重点关注巴沙木、铜、铝等原材料的进口,警惕其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可能导致本地社区的抵制,进而增高运营风险和降低产业链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明确多方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如:能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部门应联合制定可再生能源原材料溯源要求、行业协会制定分级认证标准、风机制造和光伏组件组装企业须在采购合同中增加生态保护底线要求。


5、制定项目退役的生物多样性和社会保障规则,开展生态恢复: 加强重视退役的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生态影响和补偿措施,在现有的一系列回收技术例如化学溶解处理、焚烧处理、水泥窑协调处理和热解处理等方面探索更为环保和经济的回收方式。并且在社会保障方面,为本地社区提供补偿,鼓励当地居民参与退役计划。开展生态恢复,修复退役风电光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03 为什么需要护栏原则?


风电和光伏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均可能产生生态和社会影响。其中,设备制造与生产阶段受所在区域内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约束更为严格。而上游原材料开采与加工、电站开发建设与运营,以及项目退役与设备回收阶段的生态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另外,可再生能源建设会对社区的传统治理结构带来深远影响,若信息不透明,缺乏公共议事的规则和必要的流程,一方面给社区带来负面影响,激发社区内部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也会影响项目的进程。

attachments-2025-11-JRk4Os47690c7ce7697ee.jpg

可再生能源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生态影响概况


虽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对煤炭的开采需求,但风机叶片、塔筒、发电机组,以及光伏组件、电缆系统和支架等设备,需要使用大量铜、铝、锂、镍、硅等矿产资源。除了矿产资源,风机叶片制造还需要使用巴沙木等木材作为填充芯材。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迅速增长将导致部分矿产和木材的需求量激增,而相关的原材料开采与加工过程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土地利用改变、直接利用生物体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另外,由于转型矿产资源的分布比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更为集中,且靠近自然保护地等生物多样性价值较高的区域,未来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原材料开采的生态影响将可能会超过传统能源[1]。


可再生能源电站开发,本身也会对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尤其需要关注项目用地引起的栖息地丧失,以及鸟类等迁徙物种与风机碰撞等问题上。去年10月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已对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发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另外,集中式电站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也可能对周边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计造成潜在影响[2]。因此,社区参与是评估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社会可接受度和长期稳定运行能力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风电和光伏产业进入设备更新与集中退役的关键时期,项目的退役阶段正日益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交汇的重要节点。有研究预计,中国风电产业2025年第一批大规模退役潮规模将超过1.2GW;到2030年光伏组件报废密集期可回收容量高达17.8GW[3]。退役阶段通常包含项目退役与设备回收两个核心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若项目选址位于生态系统较脆弱或敏感的地区,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繁殖地或迁徙廊道,那么退役过程中基础设施的拆除、运输道路的扩建,以及不当的用地复垦处理,都可能进一步干扰原有栖息地和导致破碎化。此外,设备拆解与材料回收环节还存在化学污染与生态毒性风险。风电和光伏设备中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风电机组中的润滑油、稀土磁性材料,光伏组件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等。据统计,2021年全球仅约10%的废弃光伏板实现了有效回收,其余大多通过填埋方式处理,进而可能在处理区域造成重金属污染[4]。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社会挑战,国内外已相继出台诸多政策法规,敦促企业积极承担责任。企业不仅需要应对合规成本上升的压力,更需主动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生态及社会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报告提出的“护栏原则”,旨在引导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和社会因素,不仅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更能帮助企业在绿色转型浪潮中把握增长机遇,积极创造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


-END-


撰文/陈安禹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参考资料:


[1] SUN L, YU H, CHEN B, 等. Safeguarding biodiversity from critical mineral mining in China[J/OL]. Nexus, 2024, 1(4): 100042. DOI:10.1016/j.ynexs.2024.100042.


[2] 刘斌, 张晶晶.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项目征地补偿机制有关问题的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2(01): 28-32.


[3] 绿色和平. 可再生能源零废未来:风电光伏回收产业发展研究[R/OL]. (2022).


[4] ATASU A, DURAN S, VAN WASSENHOVE L. The Dark Side of Solar Power[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1.

  • 发表于 2025-11-06 18:50
  • 阅读 ( 309 )
  • 分类:行业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溪泽源
溪泽源

188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88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