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火出圈”的云南大理“采菌游”,因为乱采滥挖现象,让“无痕旅游”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在海南,类似的场景也在“赶海热潮”中上演。赶海,这本是海南人世代相传的海洋记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和市民参与。可热闹背后,随意挖捕幼贝、垃圾遗留滩涂等行为,也正悄悄伤害着我们宝贵的海洋生态。本周的节目,我们就来聚焦这些问题,看看它们从哪来,该往哪治,既守住海南的碧海银滩,也让赶海真正“赶”出可持续的未来。
赶海,古称 “赶小海”“讨小海”,是沿海居民利用潮汐规律采集潮间带生物资源的传统生产活动,承载着海南独特的海洋文化记忆。它也曾是渔嫂补充家庭收入的重要方式,形成了“因时取物、适度采集”的生态智慧。早在2022 年,仅在抖音平台,赶海视频累计播放量就达 366.9 亿次,而随着各网络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赶海这种传统活动迅速转型为网红休闲项目。
据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统计,截至2025年9月,赶海游客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预计超过62万人次。海口北港岛在 2025 年暑期单日赶海人数峰值近 4000 人,高峰时期民宿入住率达 90% 以上。而在赶海热潮的背后,生态隐忧、安全隐患与市场乱象逐渐浮现。
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 自然体验导师 刘艳:这两年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类似于像内地的捡秋,或者是采菌子这种情况,就是咱们没有顾及到生态的脆弱性,没有顾及到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去保护这样一个前提。主要原因就是不分物种,也不分物种的大小,就通通把它都捡走。
今年暑期以来,记者走访全省多个市县的热门赶海地点发现,与渔民“钩蛏不伤草、捕虫留幼体”的传统方式不同,游客赶海普遍采用破坏性手段。
游客: 叉子铲子钳子,盐,盐是挖那个蛏子,随便看到有洞它冒水,然后就倒盐,倒盐它出来就抓它。
游客:(搞阵仗搞得太大了) 你把表面层土扒掉的话,你就可以看那些洞看, (记者:好容易找洞是吧) 对,找洞你就喷撒盐。
游客:它不是有两个眼吗,这边这个眼一顶,把它从另外一个眼,把它相当于把它推出去。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赶海,这项看似只是游客追寻海洋乐趣的个人选择,激发了一条关联紧密的商业链条。那么,目前的赶海旅游业态,又是否能够满足游客对于赶海旅游的期待和需求呢?
2024年春节,来琼旅游的苗女士,通过网络平台检索临高周边旅游点时,被一则赶海视频所吸引。视频中留有联系方式,对方表示可以收费带人出海上岛。心动的苗女士迅速行动,可后来的旅途却令她感到后怕。
游客 苗女士:小红书上说,自称自己是一个旅行社的,然后当时这个导游 就是小红书上联系的这个,他其实就是一个带队的人,他应该是和这个渔船这边,他们去对接的。也是刚开始都没有给我们发救生衣,(搁浅)等到一个小时的时候,天就已经慢慢黑了,然后船上也有老人有孩子,中间反正海警一直跟我们在保持着联系。
苗女士回忆,当时一行有二十多人,赶海数小时后发现船只搁浅无法返回,无奈之下,他们选择报警处理,后经海岸警察介入,大家成功获救,涉事领队和船主则移交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游客 苗女士: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回家以后看到这个群里面还在,他们还在发消息,组织第二天就正常去赶海。
这起事件,敲响了赶海旅游业态亟需规范的警钟,也是赶海业态隐患的缩影。热门赶海点周边的居民或者管理人员认为,首先需要规范的就是各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内容。
海口市美兰区北港村委会 居民: 一般都是就是刷抖音,然后也有就是跟着大部队,(记者:跟着大部队过来)。
海南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工作人员 何福山:(记者:大家通过什么渠道知道来这呢)几乎在网上,(记者:网上)对,互联网那边网上。
视频中,这些赶海者往往收获满满,让网友观看之后就产生前往体验的冲动。那么这些视频是否都是真实的呢?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巡逻中碰见过这样的拍摄场景。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他们都是从海鲜市场买过来放在这里,然后误导客人过来这边赶海。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网络上所谓的“小东海”赶海点,位于珊瑚礁保护区内,是禁止游客下海进入的,而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往往就是“赶海团”的领队,这些人在收取一定费用后,带领游客冲进了保护区内。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记者:这些发视频的人都是什么人呢)一般有些是俱乐部的,大部分的都是俱乐部的。(记者:什么样的俱乐部) 就是带队赶海的,(记者:赶海俱乐部)对他是收钱的,就是个人利益。所以他们在网上大量的去宣传,所以对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的难。
记者注意到,以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为例,网络上充斥着“小东海”赶海视频。但这些视频无一提及保护区禁止入内的规定。保护区工作人员也曾试图在热门视频下留言科普,但在数量众多的视频浪潮中,很快就被淹没。
游客:有人分享的 (记者:有人分享的是吧)(但是他有没有告诉告知你们,这里珊瑚礁保护区)没有(记者:没有)
在赶海热潮下,民宿推出“赶海套餐”,默许游客携带违规工具;商贩向游客兜售大剂量食盐与锄头;“野导”收取“带路费”, 带领游客闯入保护区…… “游客消费 — 商家逐利 — 生态破坏”的恶性利益链,也让保护区的工作愈发艰难。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就说为了赚取个人的利益,就说大肆的去宣传,说小东海还是能赶海的。主要还是网上这些造谣的,就是误导他们过来小东海赶海。
宣传引导弱:认知错位加剧生态破坏
据智渔数据显示,海南赶海游客中 83% 为首次参与,缺乏基本的海洋保护知识,72% 表示“跟着视频学赶海”,将破坏性手段视为 “常规操作”。这种需求与认知的错位,使得不文明行为大规模扩散。
游客:(记者:这是什么鱼 什么螺这个你认不认识)我们不太懂 。
安全保障缺:应急机制亟待全面覆盖
陵水新村镇桐栖村探索发展赶海旅游产业过程中,当地村民在政府指导下成立赶海俱乐部,引导游客安全赶海。但随之而来水平参差不齐的“野领队”也给当地产业带来困扰。今年暑期,当地就发生了游客滞留内海的事情,后发动桐栖村村民将游客寻回。
陵水新村镇桐栖村赶海俱乐部 工作人员:我们也不知道他是谁带的,他要是来我们这里了,我们可以教他,可以带他。
赶海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亟需探索保障机制。一位前来临高角赶海的游客就建议,临高角退潮地势平坦,适宜开展赶海体验活动,建议配备一些指引设施,方便游客寻找方向。
游客:就是我们回岸上的话,有个灯引我回去就好,因为你晚上回去,你看不到岸上的东西。你要熟悉,你才能赶路,才能走得回去,你不熟悉你走不回去啊。
为了提升应急能力,文昌应急联合多个镇政府,在热门赶海点设置了应急救援箱,但当记者试图查看救援箱内的具体物品时,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
文昌市会文镇 工作人员:(是不是游客过来拿了用)不会吧,有人管的,他可能还没拿来。
执法手段旧:监管方式亟需迭代升级
喇叭声:各位游客,这里是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请勿踩踏礁盘,赶紧上岸。
《红树林保护规定》《湿地保护条例》等条规,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采捕活动。但一线工作人员面对慕名而来的广大游客,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依然是一道难题。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下面赶海的旅客,赶紧往岸上走,小东海区域属于国家珊瑚礁保护区,不允许下去赶海踩踏礁盘,赶紧往岸上走,大哥带小孩往岸上走,好不?
游客:辛辛苦苦来一趟啊,花个假期过来一趟,然后你说他们如果到了这里,你说我下还是不下。
实际上,前脚工作人员劝导,后脚游客“下饺子”的情况普遍存在。而针对带队冲入保护区赶海的领队,四处游击贩卖盐、破坏工具的“铲哥”“盐姐”,执法主体、执法依据与执法方式都有待加强。
赶海“领队” :(不要在这里赶海)嗯(这里是珊瑚礁保护区)。
游客:别人带我们来玩,(有人带是吧)对。
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管理员 崔冰:整治过啊,整治这东西他是知法犯法,包括我们现在我们跟他讲了对吧,他根本不带理你的,他就走开的。
三亚市吉阳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执法人员:是不允许,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他有一些是在网上直接跟那个,就是说带他去赶海的那个人联系的。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 ,(记者:没法分辨他是不是那种带团的那种人) 分辨怎么分辨。
监管盲区多:时空错位助长违规行为
潮间带赶海具有“潮汐性” 与“分散性”特点,最佳赶海时段多在凌晨至清晨,与常规监管时段形成错配。以北港岛为例,仅有的 5 名社区巡护员难以覆盖 4.6 公里海岸线,而监控设备因潮汐腐蚀故障率高达 60%,导致监管形成 “时间 + 空间”双重盲区。这种能力不足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制止,形成 “破窗效应”。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云虹:因为目前在这块的话,相对来讲近岸的这种赶海的一些行为,执法的依据可能还是稍微有点薄弱。
记者从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了解到,他们一直在持续关注休闲渔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随着赶海游客数量激增,不文明赶海行为的增加,他们也梳理报告,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对赶海旅游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再针对性的开展引导或执法措施。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云虹:首先从整体的,这个近岸的这个空间区域规划上面,还是要有相关的这些管理部门,可能咱们还是要有一些这种,比较明确的,让大家知道,哪些地方,就是哪些网红的赶海点,哪些区域它是可以进去的,哪些区域它是不可以进去的。
记者也从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了解到,目前协会已经探索推广海钓“导钓员”资格认证,以行业协会监管规范引导游客,强化科普宣教。
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 执行秘书长 陈跃:在船上要配置这个导钓员,这个鱼钓起来会不会有毒,或者这个鱼是不是太小了,母鱼啊还是什么的,没达到我们这个标准啊,能不能拿起来。导钓员的这个一个职责,还有尤其是一些安全的事 安全的问题,赶海也是。
海南省旅游学校也建议,在探索规范赶海旅游业态的同时,应当着重关注属地经济转型,引导以往“赶海渔娘”转型,加强相关人才培养。目前海南省旅游学校也计划对相关行业和业态开展摸底调研,考虑将其列为议案提案备选。
就在今年9月,海口市探索机制创新,由生态环境、林业、农业、旅文、城市管理、资规、综合执法、公安、东寨港管理局及辖区政府等多部门协同推进,出台《北港岛生态赶海活动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通过跨领域协作形成管理合力,为生态赶海提供全链条保障。
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 三级调研员 宋延巍:这个方案,是围绕“源头管控+协同治理”的思路,明确了九项重点任务。包括严格空间边界管控、科学规划与管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实行游客总量智慧管控、强化应急救援与安全保障、推动生态旅游与产业融合、提升环境卫生与公共服务、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这几个方面。
【深度评】赶海热潮下的生态大考:规范与生机如何并存?
当传统“讨小海”变身百亿流量的网红项目,赶海经济的兴起,不仅点燃了大众对海洋的热情,也为海南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热潮之下,生态保护与游客行为之间的张力日益凸显:游客缺乏基本海洋知识,误将破坏性手段视为“常规操作”;市场无序催生“野导”“黑团”,安全隐患与生态风险并存;执法力量分散、监管手段滞后,难以应对潮汐性、分散性的赶海特点。
面对这场“生态大考”,海南各地已在积极破题:北港岛发布文明赶海倡议,明确生态底线;行业协会探索“导钓员”机制延伸至赶海领域;海口更率先构建“源头管控+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多部门协同作战。这些探索,不仅为规范赶海经济提供了制度样本,也彰显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海南底色。
规范赶海,不仅是对一片滩涂、一群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海洋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守。唯有在热潮中守住生态底线,方能真正“赶”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