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共同行动的力量——双碳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交流研讨会”,在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举办,来自相关议题的科学家、研究者、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公众共60余人来现场共同探讨交流。
会议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政府、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和北京市昌平区城管委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朝阳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健康专委会、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协办。
本次会议旨在促进更多力量、发展更多公众来关注乡村生态振兴,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以及社区垃圾资源化精准管理的探索中来,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格局下,形成真正的行动共同体,有效应对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垃圾治理等综合性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会议由报告发布和交流研讨两个部分构成。上半场由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毛达博士主持。
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党委书记郭卫东在致辞中说:“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不同背景和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实践者,秉持着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拓展知识和见识,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共同的发展路径。本次研讨会将通过精彩的专题演讲、研讨与交流,为大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让与会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前沿技术和趋势发展。同时也希望听到基层工作者的心声,作为‘兴寿模式’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有很多想说的话、想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能够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为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中国国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源博士在致辞中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在全世界范围支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并在全球更多社区分享。“兴寿模式”不仅是我们在一个个村庄做出来的成果,更希望分享给更多的人——不仅是在中国,也会成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共享。今天受到小额赠款项目办公室和国家指导委员会的委托,参加这个项目的讨论,高兴地看到“兴寿模式”在阿牛公益和各方的联合推动下,非常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北京阿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唐莹莹以《共同行动的力量——兴寿:一场乡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实验(2016-2024)》为题分享报告内容。昌平区兴寿镇于2016年开始开展乡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工作,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城管委、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以及昌平区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长期关注指导下,历经八年,至今已经形成农村垃圾分类“兴寿模式”的1.0和2.0版。北京阿牛公益发展中心作为参与者,首次尝试从行动者和社会组织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八年来推动“一个镇级垃圾治理闭环体系”的发展历程,汇聚基层实践者的智慧,总结和反思多年来的工作经历,以此提炼出一些做法和经验。
在八年的行动中,村级、镇级、区级以及市级的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商户和村民等都参与其中,“兴寿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对本地力量的重视和发挥,被培养和赋能的本地队伍与我们一起行动,用贴近民众的方式宣传和推广。辛庄村也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愿景,从垃圾不落地到生态村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的变革。这些行动的实践成果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改变了人的心智和组织的心智,提升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兴寿模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作为参与者,期待这个来自中国基层的实践经验,能够为世界贡献一份中国的解决方案。
阿牛顾问、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联合发起人郝利琼老师说:我完整地参与本案例的梳理、写作和校订过程。当我们只是埋头于做事而不去梳理我们的工作,往往看不到大的图景。我通过深入参与兴寿镇垃圾治理8年工作的梳理,眼前才呈现出一幅清晰的“社会组织参与垃圾治理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图景。我从一线行动者和专家角度出发,说三点。第一,强调“共同行动”的重要性。任何复杂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社会组织需要有极强的意识和能力去撬动、触动和带动其他相关方,尤其是政府的参与。第二,强调“关键少数”的作用。一个社会中,5%的人改变,就可能引发整个人群的蝶变效应。社会组织往往就是这5%,是“关键少数”,是引领世界改变的关键环节。社会组织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不要低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只有从“价值”入手,才能感召和引领其他部门与我们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第三,强调“耐心”和“信任”。复杂社会问题的改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发生,希望社会组织的支持者,如基金会、政府部门,能给一线社会组织更多时间、更大的包容、更多耐心去等待改变的发生。最后,“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刘源博士对于本案例的行动历程非常感动和激动。“兴寿模式”是一个行动标杆,它展示了公民个人从感性认识到系统、持续专业介入的成长过程,为绿色发展提供指引和答案。做事注重当下,但怀抱长远关怀。“兴寿模式”从净村开始,发展到建设生态村庄,体现社会关注和贡献。同时,社会公益组织需与时俱进,阿牛团队逐渐体系化地回应问题,并进行数据化的积累,有助于清晰呈现效果并联合更多伙伴。“兴寿模式”中的“党建引领、多方共建”具有重要价值,可进一步详细解析,这对绿色发展的多方建设机理将会有重要启示。作为中国案例,“兴寿模式”持续八年,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国际关怀和命题关联。案例中有扎实的信息、数据、思考和提炼,为共同探索、探讨作出贡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韩凌教授从乡村发展模式的转变、环境保护中的共同努力、行动的力量对案例进行点评。“兴寿模式”为乡村的未来提供了明确方向,即乡村不应模仿城市,而应发挥自身优势。乡村拥有广阔土地,其物质流动和营养循环条件优越,有望为城市提供物质循环和碳减排服务。共同体的概念在环境保护中至关重要,它基于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通过社会资本创造和积累推动地区发展。兴寿的实验表明,通过培训、多部门联动和多主体参与,可以构建和增强社会资本,这对中国乡村建设、城市化发展乃至全球产生深远影响。行动的力量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受阿牛团队启发,我们也在北大尝试推进零废弃校园建设相关工作,虽面临困难但深知行动的重要性。
昌平区市政市容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斌表示,很荣幸参加研讨并受益良多。辛庄村在社会公益方面开创了新思路,值得学习。昌平区在垃圾分类及生活垃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辛庄村率先改变模式,改善了乡村环境和道路状况。昌平区生活垃圾管理难度大,涉及人数多,链条复杂。政府承担了大量费用,但仍有不足。分类前端收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混乱;末端处理则涉及专业和技术。兴寿镇的成功,得益于党委、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兴寿模式”在昌平区得到推广,成为全区基层赋能和支持力量的目标。李斌呼吁专家关注基层工作,助力垃圾分类和碳交易发展,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全链条管理和发展。
来自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促进中心的李帆老师,从个人角度分享了自己对案例的感受。前一天晚上在会议群里看到大家倡导绿色出行,为可持续做贡献,深深感到温暖和力量。通过唐老师的分享被唤醒,深感勇气和行动的重要性,看到各方为垃圾分类付出的努力,感受到共同行动的力量。唐老师强调“人养人、最养人”,能量在互相流动、互相滋养。李帆还分享了同事们为垃圾分类付出的努力,垃圾分类是持久战,需要持续努力。在新版条例四周年和兴寿模式八周年之际,更加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果和意义,增强了做好这件事的动力。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人生和青春融进这场伟大而幸福的革命中,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下半场的交流研讨环节,由兴寿镇党委副书记周鸣涛主持。兴寿八年共同行动的各方参与主体,有村民、志愿者、村干部、镇环卫以及镇党委等,大家通过进一步回顾当年各自参与其中的点点滴滴,深度交流和探讨了如何让我们的乡村更好地实现环境的美化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让改变可持续地发生。
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张雪华博士分享《中国社区堆肥实践与总结》。自2018年12月启动以来,中国“社区厨余堆肥试点项目”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社区,已经发布设计、技术和管理指南。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类不仅提升厨余纯度,还增加干物质回收量,直观展示分类效果,并尝试多种堆肥设施。项目检测上百个样品,以厨余和园林垃圾为主要原料,协同堆肥效果显著,重金属基本未超标,堆肥产物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高,对土壤质量和固碳有积极影响。目前已出台团标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公开征求意见,以支持社区堆肥的技术路径推广和质量保障。然而挑战在于可持续性,涉及原料、场地、人力、资金和商业化路径等问题。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推广社区堆肥的关键。加州和印度在堆肥方面有成功经验,加州政府出资支持社区堆肥,创造就业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印度班加罗尔市政府出台政策,当地社会组织监督政府执行,同时支持堆肥的商业化发展。这些案例对中国持续推广社区堆肥有借鉴意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传斌老师从堆肥数据收集与检测装备、堆肥实验与效果评估、厨余垃圾堆肥案例分析与碳减排效果、工具分享四个方面进行《厨余垃圾社区堆肥碳排放分析》主题分享。在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时,缺乏堆肥数据。采用检测堆肥过程直接排放的装备,定期采集气体并送检。此设备可自动采样,减少人力和时间消耗。在不同地区进行堆肥实验,发现堆肥的固碳效果需长期跟踪检测才能判定,一年时间尚不足以呈现客观成效;但堆肥在促进作物生长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开展厨余垃圾堆肥碳减排效益研究,发现不同社区堆肥案例温室气体排放量有差异,关键因素包括碳氮比、堆体温度及堆肥设施类型。先后进行7个厨余垃圾堆肥案例研究,发现大多有净碳减排效果。以兴寿镇为例,跟踪监测三个乡村堆肥点,发现处理厨余垃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效果显著。编制小程序便于测算堆肥碳排放,基于四个反应因素智能算法。
北京市朝阳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气候与能源项目马莹莹总监分享《农村社区垃圾分类碳核算初探》。垃圾分类涉及的下游链条比较长,要计算垃圾分类的碳排放,需要划定核算边界。兴寿镇半壁店村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碳核算的试点,在测算过程中根据试点特色选择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排放因子,详细计算了各类垃圾的碳排放量,并对垃圾分类减排量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垃圾分类带来的减量能有效减少排放;分出的可回收物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替代原材料生产过程带来的减排量是很有前景的;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也能带来一定的减排量;厨余堆肥后替代化肥的使用以及生物固碳也能带来碳减排效益。总之,垃圾分类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可以产生多个维度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包括减量、运输减少和资源化利用等,这些减排未来也可以参与到碳交易中。
在深度交流环节,各方参与的力量从每个领域发声,作为亲历亲为者、建设者、引导者,分享“兴寿模式”形成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回忆,让现场的氛围温暖且有力量。
阿牛生态希望与各方力量一起致力于环境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用共同行动的力量,互相温暖,彼此激励;不放弃、往前行,共向未来,让改变可持续的发生,擦亮美丽乡村生态的底色,注入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主办方
支持方
协办方
阿牛生态,缘起于2016年志愿者在北京辛庄村发起的“净塑环保、垃圾不落地”行动。机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城乡垃圾分类入手,通过为社区赋能,并联合垃圾治理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建立区域性的、可持续的垃圾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在社区场景中的落地探索有效的路径和方案,致力于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格局的形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