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CBD)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将在中国昆明举办。似乎为唤醒人们对这个大会的重视,就在大会召开前夕,一群来自于云南南部的亚洲象,长途迁徙来到了昆明。
断鼻家族北上之旅一路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目光,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讨论。当这个亚洲最大陆生动物突然以此种方式闯入人们视线时,许多人才突然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的一份子,大象用“出走”提醒人类:只有各种生物和谐共存,人类才能拥有美好家园。
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政府投入的公共资金为主,来自于民间的捐赠起步较晚。经历了从上个世纪末,起步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国内开展的示范项目,从本世纪初开始,国内公益捐赠和公益组织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
在这片迁徙亚洲象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中国的环境保护公益捐赠情况如何?
9月28号,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北京易善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资助白皮书(2021)》在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公益慈善资助第一次有了清晰的数据分析。
下面,易善君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这个关乎大象与我们共同家园的白皮书内容。
数据说明
鉴于目前环境保护资助行业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环境资助分类标签体系,本数据报告将环境公益捐赠分为四大类型,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与气候变化、污染防治,以及捐赠用途未公开的“未明确具体环保细分领域”,以避免具有多重效益的捐赠被重复计算。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国内环保公益中占据较大比重的植树造林工作兼顾了防治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甚至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的目标,数据在分类的时候,将植树造林全部归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下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标签。
小贴士:本文适合电脑阅读
0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环境资助中占比最大,达69%
在整体公益捐赠中较小,不足1%
易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投入的公益捐赠总额达17.57 亿元,占比环境公益捐赠的69%。是环境资助中占比最大的领域。
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捐赠也是环境资助中增长最快的增长速度,从2016-2020年,增长率分别达到21%、35%、43%和29%。
但在中国整体公益捐赠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捐赠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不足1%。
此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资助相比,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两大领域的公益捐赠近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从2020年开始,中国公布提出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提出了有雄心的目标,公益捐赠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开始逐渐升温。
02 民间捐赠更感性
江豚、雪豹、滨海鸟类动物保护最受青睐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捐赠二级分类中,捐赠用于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占比最高,达到66%。而以物种保护为首要目的的捐赠达4.08亿,占比达23%,民间资金主要集中在江豚保护、雪豹保护和滨海鸟类保护。另有超过6000万元用于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领域,主要用于公益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
03 捐赠人画像
企业捐赠人约占64.53%
自然人约占11%
中国环境捐赠的主要捐赠人为企业捐赠人,企业捐赠人捐赠占总直接捐赠额的64.53%。部分已经有本金,可以通过投资收益进行资助的资助型基金会和慈善信托捐赠人占直接捐赠额的31.51%。高净值人群和企业家个人的捐赠占总直接捐赠的3.96%。
由于此数据不包括来自互联网公募平台捐赠的数据,据此估算,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互联网捐赠中自然人捐赠用于环境保护的捐赠额接近2亿元,连同企业家及高净值人群捐赠,自然人的个人捐赠占直接捐赠的11%。
04 被捐赠机构
65.70%捐赠流向资助型慈善组织
5.38%直接流向运作型组织
从被捐赠机构来看,65.70%的捐赠流向资助型慈善组织,并通过资助型慈善组织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捐赠给运作型的公益机构。也有5.38%的捐赠是直接流向运作型组织,还有少量捐赠直接通过购买供应商服务,或者委托政府执行的方式进行。
05 快速增长
中国生物多样性捐赠近五年年增长率高于32%
中国生物多样性资金正在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度增长率高于32%。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资助从2015年开始,都保持增长的趋势。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国家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领域开展大量工作有关。而2018年中国获得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后,国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迅速升温有一定关系。
06 “一亿棵梭梭” “蚂蚁森林”深入人心
捐赠植树造林资金近五年最高
从1998年开始,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两项工程成为保障中国森林资源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得以快速增长。2030年中国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长60亿立方米的目标也成为中国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行动的主要内容。
捐赠于植树造林的资金成为近五年中国环境捐赠中最主要的内容,在北京市企业家环境基金会“一亿棵梭梭”、蚂蚁集团的“蚂蚁森林”等以防治荒漠化为目的的森林植被恢复项目获得公众的认可,占据了生物多样性捐赠的较大份额,这和捐赠者更容易看到保护行动和产出有关。
07行业基础设施
投入严重不足 占比仅到3.21%
上面数据可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业基础设施投入占比仅为3.21%,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而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最重要的需求正是基于科学研究,在项目实施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需要具有科学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机构和个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益捐赠的行业基础设施极其重要。
在中国,此类知识产品一般由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来实施,包括各类保护行动的规划,监测体系和数据支持。很少有公益组织参与以上知识产品的维护,甚至也很少使用以上知识产品应用于实地保护项目上。
由于缺乏对基础信息产品的投入和支持,导致中国环保领域的公益捐赠无法有效的撬动政府的资金。
同样,人才匮乏和缺乏有效能力建设是中国环保组织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掣肘。
中国大量环保公益组织过去重点关注环保理念宣传,而在目前中国环境治理中大力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的参与的背景下,环保组织在战略规划、知识产品的提供、科学参与监测监督、政策推动、与企业合作等领域专业能力不足。公益行业已经意识到能力建设和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但是提供资源支持行业发展上,目前捐赠者投入资源的动力不足, 只有少量的基金会,通过系统的能力建设体系搭建,为行业输送人才。
08 海洋保护获支持最低
仅占植树造林捐赠量1.8%
在生物多样性几个关键领域中,海洋保护获得的社会支持最少,近五年中,与获得72498万元捐赠资金支持的植树造林规模相比,海洋保护的资金仅为1297万元,不足前者的1.8%。
据昆山杜克大学对中国专家的问卷咨询结果显示,在生物多样性几个关键领域,有71.43%的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与之类似的是,中国环境捐赠领域,海洋保护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从2017年开始陆续有环境资助用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是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的重要内容,政府公共资金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上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存在较大的空间,可以通过公益组织的创新实践,为国家公共投入提供经验。目前海洋保护公益领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公益捐赠投入和海洋资金需求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同样,排名仅领先于海洋保护的国际环保合作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严重不足,近五年,仅获得3486万元,占排名第一的植树造林资助额的4.8%。
但在国际环保合作领域,中国的发展可期待。
目前,中国正在深入的参与全球治理,民间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对外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中国政府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保合作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到加入各类国际环境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组织在全球环境治理合作领域的参与度正在加强。
09 影响力不足
公众参与捐赠比率过低
如前所述,由于公募数据来源的有限,本数据分析未对来自于公众的公募捐赠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根据中国互联网捐赠报告对过去几年捐赠数据的发布,对中国公众在环境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捐赠上进行了初略估计,参照上图2021 年腾讯“99公益日”期间捐赠数据分析,1.6%的捐赠流向环境保护项目,再参照本文数据分析中的分析,69%的环境捐赠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此推算,到2020年,接近1亿元左右的公众捐赠资金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公众参与捐赠的比率仍然过低。
结语:
最后:易善君祝大家国庆假期愉快,爱护环境、友好过节,为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共同努力。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