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即兴’考察对话记录,2021年7月底,恒星伙伴计划的导师与项目组实地考察了新疆山水的项目地并进行了业务专项辅导,生态保护专家、质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颖溢博士也一同随行支持。期间,大家就生态社会工作进行了一场即兴对话。它引出了“生态保护为何要做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为什么要关注生态?”等话题。这不是一场严谨的讨论,但在轻松的谈话间,闪烁出跨界对话和多元融合的火花。经质兰公益基金会的整理和几位对话者的授权,与伙伴们分享!
新疆山水项目地——哈巴河乡阿克布拉克村的冬季草场。村庄就在牧场尽头的山脚下,村庄周围山区上还生长着西伯利亚落叶松-云杉混交林(泰加林)。拍摄:张颖溢
走访新疆山水
李大君,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项目负责人,餐厨零废弃达人,十八年公益专业陪跑者
2020年初,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基于对社区环境可持续和多元共治的关注,联合发起了“恒星伙伴计划:可持续社区领袖成长支持项目”(简称“恒星计划”或“恒星伙伴计划”)。杨曙辉老师和她所创办的“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简称“新疆山水”),因其以扎实的社区工作来回应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入选为“恒星伙伴”(有关新疆山水的工作,可参看“合一绿”公号文章:从省厅干部到草根环保人:在职业逆行中寻找可持续的事业)。
2021年7月下旬,我们邀约行动研究专家、恒星计划专才导师杨静教授、乡土生态教育专家、陪伴导师康耘老师,并特别邀请质兰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颖溢博士会同恒星计划项目组,对新疆山水和她们的项目地进行了实地探访与辅导,此间还就如何在新疆开展“生态社会工作”的教学与实践与新疆大学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讨论交流。
生态保护为什么要做社区工作?
张颖溢,质兰基金会秘书长、国际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理事
质兰关注的是生态保护,再专业一点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分不同的层次。比如说遗传多样性,比如水稻、大豆的品种多样性。第二个层次是物种多样性,这个维度大众还比较熟悉,但实际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更重要的不是物种层面而是生态系统层面。生态系统层面的多样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及系统中不同生态过程和生态作用的多样性。
生态本身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从个体角度通俗的来说,生态是此个体跟同种的其他个体、非同种的个体、以及非生物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叫做生态。也就是你和周边的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的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社会上对生态的使用已完全超越了生态学本身对生态的定义。比如说我们说吃了一只生态鸡,唱歌唱的是原生态的歌,生态文明建设等。这种衍生的表达,隐含着一种理想的状态,即人与生物或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待,所以用生态来定义很多东西,比如生态水果,可能就是指没用农药、没用化肥、生产过程对环境友好的水果,它已经脱离了生态学的范畴。
那为什么关系很重要呢?很多人对“生态系统多样性”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生态系统。第一,它的尺度可以变化很大,比如说,一块烂木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烂木头里有真菌、细菌、微生物、虫子,可能还会因为有虫子,所以吸引鸟类或一些动物到来,虽然是块烂木头,但许多物种都跟它发生着关系,物种跟物种之间还会产生竞争、协作、共生等各种关系,所以这块木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把尺度放大,森林也是生态系统,例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的泰加林就是一种寒温带生态系统。那怎么定义这种生态系统?要看建群种(在生态结构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物种)是什么,主要结构是怎样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尺度放到最大,整个地球的生物圈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江布塔斯村的向日葵田。村里有两个小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小麦,这里的麦田在春天也成为极度濒危物种-黄胸鹀的繁殖地。不过由于近两年向日葵的经济利益更好,许多麦田改种了向日葵,这使得黄胸鹀的繁殖地受到影响。拍摄:张颖溢
生态系统之上还有景观,景观也有多样性。景观强调的是一种杂合,比如,我们这次走访的村庄,阳坡是草坡、阴坡是森林,谷地里还有溪流、沼泽。森林、草原、溪流、沼泽在空间时间上错落有致得杂合在一起成为景观。有陆地的景观,有海洋的景观,景观也有多样性,这就很复杂了。
景观再往上面一层,就是生物多样性最上面那层叫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讲到文化多样性,因为文化本身是与人类相关的一个概念,把人引进去,是因为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而人在跟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这是文化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的一个诠释。
当然文化有很多定义,有人类学的定义,也有其他学科的定义。这里的理解是把文化看成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我们的哈萨克族,相对其他民族,可能更适应荒漠、半荒漠的生态系统。但具体到每个村庄,会发现每个的具体环境都不同,村庄里的居民就形成了跟具体地理环境、各类生物之间特殊的适应。比如说如何用水、如何放牧、如何利用野生动植物等。
可能不同的村庄会养不同的家畜,骆驼、牛、马、羊,牛也可能是牦牛、黄牛或其他品种,这都是当地人对环境的一种作用,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质兰说保护濒危物种,大部分公众都能理解。但实际资助中,我们更关心生态系统、景观和文化等更高层面上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为越高的层次越复杂,越复杂的生态关系对我们人类来说是越重要的,越需要去保护。
今天,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便捷繁荣的城市,但城市的生态因为单一反而很脆弱,暴雨、高温、瘟疫、台风等灾害都容易对生活甚至生命造成很大影响。此外,城市生活所需的食物、原材料等都要从非城市地区源源不断的供给。这种方式对乡村的土地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农业、林业、牧业还是渔业,都变成了工业化的农林牧渔,即在一块土地上,拼命的想要攫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不再顾及生态系统里面土壤微生物、昆虫与动植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靠化肥提供肥力,全靠农药来杀虫,清除土地上所有的原生植被,只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这样的系统变得简单的同时,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也极大降低了,需要进行大量的人工维护,也带来了食品安全、生态系统崩溃、物种濒危、影响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如果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其服务功能,就自然要回到人自身。
因为人还有自己的一套社会系统,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多变。除了个人,我们还有家庭、组织、社群,还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建构出来的民族等。这种复杂的关系,反过来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社会与自然是一个共轭系统,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做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什么要做人的工作?就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跟人的社会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如果你不做人的工作,保护一个保护区、保护一片草场、保护一片湿地都是不可能的。
人和社会这么复杂,怎么切入?一个切入点是:人有感情,无论你出生还是生活在一个地方,对自然、对生活的土地很容易产生关心、关切和发自内心的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有这份爱,而且这份爱能转变成一种责任感,那即使你生活在城市,遇到每天遛娃的公园某一天有被破坏的危险,都会站出来保护它,就因为这个公园的曾为我和我的孩子提供过一个很好的环境。在一个哈萨克村庄,人们从小生活在这片草原上,被这片草原的阳光、雨露、奶牛滋养着,是不是就会热爱这片土地,愿意保护这片土地免遭破坏?
江布塔斯村的老人哈勒汗在给大家展示哈萨克族传统训猎鹰用的手套。如今老人深感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自己建立了乡村博物馆来展示哈萨克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及服饰装饰等老物件,给来访的客人介绍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拍摄:张颖溢
生态社会工作的出现
杨静,行动研究专家、恒星计划专才导师
来自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是为了应对现代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工作的内容随着社会问题的发展而发展。生态社会工作(环境、绿色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出现,也是为应对日益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的生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而生的。中国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也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人和社会问题而生,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多样而变化。社会工作是一个专门助人的工作。难道西方社会工作出现之前,中国社会就没有助人工作?当然有,只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工作。中国的文化就是一个强调互助、助人的文化。我们的助人工作成为人人生活中的一个做人的准则。
随新疆山水走访江布塔斯村的社区哈萨克传统刺绣小组。这是为传承生态文化、发展可持续替代生计而由社区妇女们自己组建的。拍摄:张颖溢
传统的家族就是最基本的互助系统,家族之上有社区互助体系,这个以家族社区为单位的互助体系到1949年以前还在发挥着作用,当下,你如果到一些还不太现代化的村庄以及一些民族地区,仍能看到家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强烈的助人作用。1949年以后,家族互助系统逐渐被人民公社和单位制替代,这两个系统承担起了人们基本的社会福利,如单位制包揽了人的生老病死等,尽管家族互助体系衰退,但还有人民公社,有单位制,把吃喝拉撒睡全包了。而改革开放之后,人民公社以及单位制等的解体,将其对人的社会福利服务功能放到社会,就需要社区建设和大量社会组织出现去承接这些需求。之前强国家、弱社会的状态,使社会一时无法承接大量的社会问题,进而社会建设、治理和专业的社会工作就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并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前的社会工作主要是解决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问题,没有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因为还没有顾及到环境破坏对人的生活带来的灾难。但随着改革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灾难带给个人更多的贫困、发展等问题,人们也越来越深刻意识到环境给人带来的直接影响,如明显的感觉到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生态灾难带来的问题,这个生态的灾难会影响到人与社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中国这几年也将生态问题提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明显能看到生态环境跟人的贫困、人的家庭,人与社会息息相关,尤其是社区工作、乡村振兴等,生态、生计、生命、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体,生态的概念逐渐纳入了社会工作的视野,生态社会工作也就应运而生。
如有机堆肥、土壤改造等,原先不是社会工作关注的事,都已经纳入了关注范围。如何让已经习惯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农民,对土地友好、农业友好,减少化肥,使用有机堆肥和农药替代,不只是一个农业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区组织动员和教育的过程。
2021年7月新疆山水与青年远征一起在江布塔斯村组织了新疆牧区儿童生态文化主题夏令营,营员们深入了解了社区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最后向社区成员展示了营期的成果。拍摄:张颖溢。
大量的人的思想工作、生计替代等工作,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跟科学家联合起来,让农民先自己吃上健康的食品,喝上健康的水,减少疾病再增加收入等,才能可持续的发展。
现代社会,没有单一的一个学科能够解决一个社区的问题,必须要多学科、多专业合作,互相之间协作才能够完成。让科学家变成完全的社会工作者是不现实的。社会工作者擅长发动人、组织人、调动资源,同时长期驻扎在社区,理解社区的需求,如果能联动科学家,把科学家们引进来,让他们做专业的事、做技术上的支持,就能创造更好环境,以更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社会问题,达到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它是随着问题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生态社会工作、文化社会工作,都是社会工作重要的组成。
谁是生态保护的主体?
李大君,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伙伴计划项目负责人,餐厨零废弃达人,十八年公益专业陪跑者
社会工作主要缘起于十九世纪末的睦邻组织运动,发展一百多年来一直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有时我们也会将社会工作简单称之为“助人工作”。按照2014年7月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对社会工作的最新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革和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仍在社会发展领域和人的发展权保障方面,环境权利和环境正义并未被有效凸显和看到。
但是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恢复与国际公益组织恢复在华开展活动,几乎是同一时间和同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工作从一开始就与国际公益组织和国内公益组织产生了高度连接和互动交流。由于这一奇妙的关联,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有本土环保组织在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本土的生态社会工作发展路径,并拓展了社会工作的边界。比如,在云南省一级登记注册的最早一批本土民间环保组织——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都在生态社会工作实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本土知识。中国民族植物学创始人裴盛基先生在撰写《民族植物学》一书时,也借鉴了社会工作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而这本书也被云南高校的一些社会工作专业作为专业学习的读物。因此,生态社会工作不是新鲜事物,而是被我们重新发现而已。
这次新疆之行,更加笃定了我对以社区为基础开展生态保护的认识,并能够回观和共鸣到我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实践。二十年前,在发展领域,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是“谁是发展的主体”。而今,全球经济由高速发展落入低迷甚至滞胀状态,而生态环境却面临有人类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物种生存危机,而且这其中就包含着人类这一物种的生存危机。过去这么多年,人类对于生态的保护力无法实现与人类对生态破坏力的“中和”,更奢谈实现生态的好转。因此,调动最广泛和持久的生态保护力量就成为生态保护和人类这一物种可持续的关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