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翠竹园社区的互助会经过几年努力,在社区里建立起了120多个社群、俱乐部以及志愿者体系,比如老年人的夕阳书院、小孩的明志童书屋、女性内在力量成长营等。互助会在社区中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挖掘出社群领袖,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公益值和幸福指数。
吴楠老师结合自己在互助会中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社区营造的三十六计,希望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理解社区营造,并掌握基本的实践方法。
吴楠老师提到,社区营造是综合性的事情,包括社区调研、社区规划、自组织的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社会组织在社区里最重要的是用立体化传播的信息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等的问题。通过在社群里调研需求,社会组织可以挖掘出社区领袖和潜在的社团,提供业务团队制度相关的咨询,进行相关的能力建设和资源对接,引入专业的养老组织、助残组织等外部服务。
两大原则
社区营造有两大原则:公益不是免费的、谁主张谁负责谁收益。
“公益不是免费的”解决的是钱的问题。那种贪小便宜和搭便车的人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我们希望参加活动的人了解我们背后的逻辑。我们的公益活动背后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我们愿意付出人力、财力、精力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会持久。
“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解决的是人的问题。举个例子,有爸爸问“社区里有没有小朋友的足球俱乐部”,如果没有的话,他会觉得“XXX,你喜欢建俱乐部,你来建立一个”。久而久之,有些人会成为几十个群的群主,但又无法面面俱到。所以最好是谁主张谁负责。最初对方可能会很惶恐,不知道怎么做,因此需要有经验的人提供一定帮助、支持。足球俱乐部建立起来以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爸爸和他们家孩子,由他们来负责更有驱动力和可持续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也会被建立起来了。
另外,吴楠老师还介绍社区内社群活动的五大运营规则和社区营造三十六计,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仅进行要点介绍,希望了解详细内容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课程视频。
社群的五大运营规则
组织架构清晰化
每个社群最好多几个负责人,不要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
需求挖掘精细化
要求持续地挖掘需求,逐步精细
活动流程标准化
提高效率和活动的质量
财务管理透明化
避免出现因为财务管理不够透明导致组织之间相互的攻击
运营管理企业化
用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管理社群更为系统、高效
社区营造三十六计
总体营造
社区是一个大的、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子项目都是系统的一部分,社区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总体营造。社区营造不是活动,活动是载体,但不是全部,如果它没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那就不是一个好活动。社区也不是一个个的项目,不能因为关注数据的产出却忽略了整体性。
发展
需要注重社区组织的发展性,要保持连续性,循序渐进。还要灵活改变策略,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个老人的项目,结果发现老人动不起来,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朋友的活动,通过一些方式让小朋友把老年人带进来。
专业
需要做系列培训,提升能力达成共识,不要让非专业者做专业的事情。
在地化
能居民干就不要让外来的人干,做的过程就是赋能的过程。强调在地化力量的挖掘,让更多的当地人来负责,开放多种角色让当地人认领。
要注意保持地方特色,挖掘当地文化、历史、传承,提炼他们自己的社区的特色感,尊重当地人的判断,吸纳当地人一起去制定目标和策略。
过程
在做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早的让各相关方参与进来,而且要做的要好玩、好看、有趣。
在过程中还要定期回顾,要求质量、不求数量。能多花钱就不要少花钱,因为花钱的过程也是去做各种各样的资源挖掘的过程,吸引来的资源可能成为我们的长期伙伴,也可以受到我们的影响和感染。
接纳
过程中要有接纳,接受局限性和不同程度的参与。人们会因为不认同的原因而参与,比如利益驱动、好奇、睦邻关系、兴趣爱好等,我们也鼓励各种程度的参与和各种精力的参与。如果某些人不参加,有可能是他们没有兴趣或忙于更重要的事情。每个人在自己生活中都有优先的选择,这种选择应当受到尊重,不能道德绑架。
努力
做最充分的准备,并尽一切可能宣传,让人们知道你正在做什么,他们如何才能参与。活动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种宣传,宣传才有可能获得观望者的支持,这是建立信心的一个重要过程。
社区营造背后的逻辑是通过社区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促进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互惠的规范机制,让更多社区的资源发挥出来,把我们的社区变得更好。
希望本次课程能够让大家有所收获
- END -
想要收看完整课程内容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登录后点击全屏观看(可绑定微信或微博号登录)
星星点灯播客
可持续社区行动者系列故事专题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