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上的塑料垃圾,谁该认领?

据美国Zion市场研究表明,全球塑料用26%用于塑料包装,而这其中有一般是食品包装。由国际组织OceanConservency发起的国际海岸清洁活动发布的2018年报告显示,收集到的海滩垃圾中排名前十位中,有7位都是食品包装(另三位是烟头、塑料购物袋和其他塑料袋)。减少塑料食品包装进入到环境中,除了政府要加强垃圾管理水平,公众要提高不随地乱扔垃圾的基本意识之外,包装的生产者参与推动解决也至关

据美国Zion市场研究表明,全球塑料用26%用于塑料包装,而这其中有一般是食品包装。由国际组织OceanConservency发起的国际海岸清洁活动发布的2018年报告显示,收集到的海滩垃圾中排名前十位中,有7位都是食品包装(另三位是烟头、塑料购物袋和其他塑料袋)。减少塑料食品包装进入到环境中,除了政府要加强垃圾管理水平,公众要提高不随地乱扔垃圾的基本意识之外,包装的生产者参与推动解决也至关重要。



9月19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摆脱塑缚联合行动公益论坛中,来自国际环保运动 Break Free from Plastic Movement(BFFP) 的全球协调人 VonHernandez 和上海仁渡海洋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理事长刘永龙分别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对海滩垃圾进行品牌监测,以引导品牌企业参与到解决海洋塑料垃圾的问题中来。



BFFP 全球协调人 VonHernandez 表示,近几年一项研究表明,前十位海洋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第一是中国,第三是菲律宾。分析背后的原因是,这些国家海洋线比较长,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可能性比较高。此外,这些国家在固废管理方面的成效并不理想。这个研究经常被文章引用,意在说明这些国家应该为此负责,阻止垃圾入海。


BFFP 全球协调人:VonHernandez


不过,这样的引用很容易忽视事实的另外一面:虽然这些国家要对塑料入海负一定责任,但海滩上塑料垃圾本身,却大部分由跨国企业尤其是西方大型企业生产出来的。同时,这些国家的消费增长也是在模仿西方国家无节制消费的模式。

  

这就是需要发起一项行动做塑料垃圾品牌监测的原因。品牌监测可将净化工作提升一个层次,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增加对塑料污染的认识。过去,大家的判断普遍比较直观,认为直接原因在于大家乱扔垃圾,把乱扔垃圾归因到个人的责任。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有哪些垃圾或哪些品牌,就可以追溯更深层次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塑料垃圾品牌监测对生产者是一种挑战,也是对环境治理当中权力结构的挑战和重新建构。


品牌监测的目的

品牌检测包含两部分,一是记录垃圾本身的组分和材质。二是用图片展示出来,把这些垃圾展开并一一鉴别产品的品牌。


获得数据以后,最直接的行动目标有三:第一,让大家知道一次性塑料制品必须控制和减量。第二,建议沿海城市做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第三,突出企业界对这些垃圾的责任。



菲律宾品牌监测结果

材料组分结果显示,一半左右是塑料垃圾,而另外16%的尿布和卫生用品也和塑料相关。在海滩上发现的主要是塑料垃圾,其中45%是塑料袋和小的塑料包装,类似于小包洗发水包装,既有单层也有多层。当中只有少部分有回收价值,而大部分是无法回收的。


菲律宾品牌检测结果,来源:Von Hernandez



品牌监测需要同时统计单层和多层产品包装。塑料袋是没有品牌的。最后积攒了55000件海洋塑料垃圾进行识别和统计,并得出按统计数量得出品牌的排名。


菲律宾品牌检测排名,来源:Von Hernandez


从图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多数是跨国企业,如雀巢、联合利华。第三、四名是印尼和菲律宾本地的品牌,宝洁和日清却仍然都属于跨国企业。结果发布以后,跨国企业很快进行回应,并且承诺为这件事情找到替代措施,承担起相应责任。这个过程意味着原来大家所习惯的论述发生改变:垃圾问题不仅是个人责任,也关乎企业的责任,是生产者责任延伸的一部分。


印度品牌监测的结果


印度的十间机构联合大量志愿者参与了品牌调查。图中展示了海洋垃圾可识别部分中贡献前十位的公司,既有较新的名字,也有历史悠久的品牌如百事、可口可乐。对国家之间或区域内结果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一些重合或者高频出现的品牌和生产商。


印度品牌检测排名,来源:Von Hernandez


其实,品牌监测的重点不在于发布数据,而是有配套的行动促使生产者履行责任。在去年的马尔他海洋论坛上,有NGO做了行为艺术,做了大火龙,吐出来的火是他们自己生产的垃圾,目的是强调不应该把这件事情简单归因于个人,而应该更加关注生产者的责任。


全球很多地方都在做这类活动,印度的一名高中生,就把他们收集的两万件塑料垃圾中有品牌的部分,寄回给品牌生产商,提醒对方:这些垃圾不光是消费者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也是生产者的责任。


马尔他海洋论坛上的行为艺术,来源:Von Hernandez


中国品牌监测结果


近年在中国也有环保组织开展海洋垃圾品牌监测,上海仁渡海洋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简:仁渡海洋)的理事长刘永龙表示: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仁渡海洋在中国12个城市发起了40场监测,有2542位志愿者参与其中。40场当中,38场同时使用了ICC和品牌监测卡,因而可以从对比中看出品牌识别情况。


 仁渡海洋理事长 刘永龙


对比两张卡片得到的数据之后,可以发现11%的海洋垃圾可以识别出品牌,89%已经不能识别。而菲律宾的环保组织在社区同样进行的品牌监测数据,74%的垃圾有品牌,26%没有品牌。这两组数据的对比说明,垃圾到海边后,由于受到自然的风水日晒海水冲刷,能够识别品牌的比例下降非常大。


下图是在国内做品牌监测的排名,康师傅排第一。可以看出,国内的情况是本土品牌较多。


中国范围内品牌检测排名,来源:仁渡海洋


这份报告也有较大局限性。40场监测大部分在上海,地理上的代表性有限。不过,活动的初衷是,通过品牌监测拉近海洋垃圾和公众的距离,这一点做到了。


对国内品牌监测的思考


完成了品牌监测之后,环保组织推动企业的方法是什么?持续施压让他们行动起来,还是更多与他们商量和合作?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相对极端的立场是更有力量的,采取温和的立场,往往是更没有力量的。我们报告发布了,给星巴克说一起开一个会商量这件事,星巴克不一定理睬;如果我们在星巴克的门口打横幅,星巴克必然是更有压力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世界应该是合作的,不应该是对抗的。因此功利效用和追求和谐会产生冲突,需要做出选择。发起品牌监测,背后的理论支撑都是企业延伸责任。正因为企业有延伸责任,品牌监测的结果才能够撬动企业,才能够有施加力量的支点。


我们做品牌监测是一个撬动点,后面还有许多需要用经济学进行研究的地方,包括品牌市场结构等等。这是很技术的问题,又是很关键的问题。


仁渡海洋总结出的海洋垃圾治理逻辑体系,来源:仁渡海洋


垃圾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不是哪一个社会组织或哪一个层面的问题。法规的支持需要公众,企业的存活也需要公众,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公众是最终的力量,我们希望联合公众行动起来。当然,公众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也是更难更漫长的路径,希望以后我们能影响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治理的改变行动中。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零废弃联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a-WxuDpg6OtwI98tTK-5w

  • 发表于 2018-10-18 15:48
  • 阅读 ( 2509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