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垃圾管理可以做到零废弃?
在中国许多地区还受困于“烧烧烧”的焚烧模式
或“埋埋埋”的填埋模式之时
在欧洲,在东南亚
已经有一批人致力于垃圾零废弃
从源头和根本上清除垃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我们先来看看欧洲的经验
Ferran Rosa(欧洲零废弃):欧洲零废弃政策倡导主任;负责欧洲零废弃城市网络的建设;长期致力于废弃物管理和环境议题的研究和行动
谢谢大家参加这个活动!首先我要解释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走零废弃的道路,上图展示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一个状态,这是一种线性经济的状态,其实欧洲就是现在这个状态,相信在中国,在菲律宾,或在世界很多其他国家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简简单单的从资源不断被开采,最后简简单单地找一个地方给它抛弃了或处置了,然后这过程中又排放了大量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物质,而且这个过程又特别特别快速,一个产品走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很快就结束了,然后又重新回到这样一个线性的过程当中。
这是国际零废弃联盟对“零废弃”概念的定义,首先要强调的就是零废弃它不光是一个远景,或者说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事情,而是强调实践。它向人们展示的是,对于这样一个愿景,有哪些事是我们能够做到能离他越来越近的。
那么替代目前这样线性的就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这张图的彩色的部分其实就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生产到废弃,废弃的东西应该尽量回到生产,形成这样一个闭合的圈,所以能不能形成这样一个闭合的圈,关键就是我们下面能不能把不断不断的资源开采和不断不断的大量的废弃物的排放或者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就像这张图一样给它剪掉。
这个是欧洲各国人均垃圾处理的量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比例的情况,从柱子的长短可以看出欧洲的平均水平和其他成员国的水平的对比。另外就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处理方式:紫色代表填埋,红色代表焚烧,浅绿色代表资源循环利用,深绿色代表堆肥。
这张图对大家理解欧洲的情况很重要,大家可以看到它是怎么排列这个顺序的呢,从左到右,循环利用率越高的在左边,越低的往右靠,可以看见绿色部分,浅绿加深绿都属于循环利用率高的,循环利用率高的可能是一些西北欧国家。不过,尽管排在最右边的循环利用率很低,即绿色那部分非常低,但实际上对比西北欧国家它产生的垃圾总量却少得多。
所以这里要提醒大家,循环利用率高是我们所追求的,但它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一个是绿色部分占整个柱子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整个柱子的长度越来越短。而现在西北欧国家看似循环利用率很高,但在垃圾产生量上面却非常的大,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模范。
现在欧洲的转型目标就是既要产生量很少,又要循环利用率很高。可以说,欧盟整体其实还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但是在欧盟成员国内的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这样的转型过程了。这张图显示的是现在欧洲有361个城市要向着这个道路去走,即承诺为零废弃的目标奋斗。
这张图大家一看这些城市都集中在哪呢,是意大利。意大利集中着最多的这种想要做转型的城市,但这并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的原因就是,意大利这个国家它的垃圾问题显现得最严重,迫使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不得不去要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式。
所以这个现象也让大家明白另外一个道理,就是问题越是明显、越是可见,就越是迫使人们去找真正的解决之道;而问题越是隐藏,大家可能就越麻木,越不会去找解决的方法。
第一点就是它们有零废弃的愿景和承诺。有这样的意愿,并不意味它们现在是做的最好的,而是它们愿意从现在的状态走出来,不断改善。
第二个的共同之处就是很有效的分类收集体系。分类收集的第一个重点就是生物可降解垃圾或者我们说的厨余垃圾,这种垃圾的重要性首先是它的量很大,而且是在垃圾组分中最大的,但是量还不是唯一的原因,它的质,即与其他垃圾混合,会严重污染其他可回收物的利用。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分类收集过程要实现垃圾投放去匿名化,就是谁扔的垃圾最好能够被识别,这样才能鼓励每个人去做正确的事情。分类收集的第三个要点就是产生者付费,产生的垃圾越多,就要为后面的处理或收集花更多的钱。相反产生的越少,支付的越少,形成了一种减量激励。
第三个共同之处是它们会建立零废弃咨询委员会,在这个咨询委员会当中,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起到了监督和推动的作用。通常政府部门、政客虽然做出了承诺,但不一定去落实,所以需要这样的委员会特别是民间组织去推动。
第四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会去做分类收集完后残余垃圾的审计,就是要去做这些垃圾的调查和分析,究竟这些垃圾中到底有哪些东西。那么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呢?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分类收集还做得不够好,还是说这个东西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这个东西本身就有问题,那就必须把矛头指向产品的生产者和设计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让生产者和设计者进行改变。
第五点就是一定要有量化目标,如果想做,但是没有目标,那就是空的,虚的,所以它们都设定了一定时间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最后的一点就是它们在承诺零废弃的同时一步一步地把垃圾焚烧给减少。
进入到最后的一些细节,那到底怎么做才是零废弃呢?这样的实践,一大部分就是处理有机物,特别是我们的食物残余,重要的一个做法就是家庭堆肥和社区堆肥,以及集中收集到工业化的堆肥厂堆肥处理。这通常就是零废弃城市做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堆肥的产品对大家都是有益的,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使有机物重新回到土壤,滋润我们的土壤。大家现在经常会讲气候变化的问题,而堆肥的一大作用就是可以把碳以有机碳的形式留在我们的土壤当中。
这个图显示的是分类收集系统做得非常好的一座欧洲城市。图上不同的颜色的条条代表不同类别垃圾的收集日期。这个图也说明分类收集比不分类收集没那么困难,它没有给大家造成那么大的困难。在人口更密集的区域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它收集的频率会更高一些,另外就是在人口密集区残余垃圾收集的次数相对会少。
另外一种重要举措就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办法包括建立废旧物品的维修和交易中心。其实延长产品寿命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建一个物理的空间或中心,或者搞一个活动,或者其他的一些方式都可以实现同一目的。
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预防垃圾的产生。预防垃圾的产生其实就是替代,替代那些我们很容易废弃、使用时间非常短的东西,比如有的城市就从禁止使用塑料袋开始,这是一种预防。另外一种预防就是推广可洗、可重复使用、且方便的尿布,图中右上角的那个。图中左边展示的就是出现在越来越多城市的大容器、大包装的店,消费者自己带器皿去装消费品,和食品。
最近,法国北部一个叫鲁贝的城市,地方政府很积极,发起了一个公众自我挑战减少50%~80%垃圾产生量的活动。相似的在英国有一个“垃圾减肥”挑战活动,是民间组织发起的。而布鲁塞尔则有个创新就是建了一个“工具图书馆”,它回应的问题就是许多的家庭可能都买了一堆工具,但工具摆在那可能一年都不会用一次,为什么不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大家来共享,同时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呢?还有越来越流行的“修理咖啡馆”,实际上就是一批有修理能力的人帮助公众修理生活物品,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它的结果不光是没有让这个东西变成垃圾,还让参与的人意识到这些东西的价值。
Contarina是西班牙的一座城市,可以堪称欧洲零废弃城市的冠军,他们的分类收集率已经达到了85.4%,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这样的成果,他们现在的目标是2022年以前达到96.7%。同样,这座城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即不只提高循环利用率,而是同时要减少产生量。那里的市民2014年人均垃圾产生量已经很少,才53公斤,他们的目标是在2022年继续减到10公斤。让大家知道一个必要的背景,欧洲的平均水平是150公斤一年,所以他们现在是1/3的欧洲平均水平。
零废弃能不能实现?欧洲很多人和我们的情绪差不多,觉得这个太遥远了,是达不到的,但是在欧洲很多地方的实践说明不是不可能,而且如果循着以下四个步骤来做,是可以接近它的。第一步是弄清楚问题在哪,只有把问题搞清楚了,直面这个问题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找解决方案。第二步就是公众参与、公众行动,因为公众既是制造问题的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人,只有把公众纳入这个过程当中才有可能改变我们消费的方式,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第三步就是设定目标,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量化目标。最后一步就是要有不断改进的承诺,将目标分解成不同时间段要完成的任务,可以是每天我要做到什么样的事情,每周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每个月又是什么样。这样的思路不光是解决垃圾问题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其实所有事关改革的事,都是这样的原则。
最后感谢大家的聆听!
问答时间(其实我只是个分割线...)
小七:我想请问刚才这位嘉宾,在你们国家有没有什么协会发起了公众参与度或者关注度比较高的线下活动、电视节目或者网络活动。
答:首先,我的总体认识是,好的模式和经验分享并不能通过简单复制和传播实现,因为每个地方的人是不一样的,根本而言需要每个地方的人根据其特点发起动员。就媒体工具来讲,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就做得非常好,官方做了一个非常cool的视频,让大家了解到这个回收利用的好处,同时又可减少浪费。这个片子流行得非常广,起到的效果非常好。但我还是认为更加重要的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交流。有时候社交媒体和派传单的方式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最根本的。
小六:我们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社区实践,特别是在厨余方面,我刚刚听到您说了欧洲有针对厨余的类似的活动,他们去收集厨余的周期是一到一个多星期,我很好奇这么长的时间里,社区里的厨余会不会产生臭味?你们不去收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答:不同国家的气候条件不一样,这是决定多长时间收一次厨余的关键因素。我刚才展示的是比利时的案例,他们那周期比较长,原因是有社区堆肥,所以市政收集服务并不需要很频繁。另外一些欧洲社区的厨余收集频率是一周两三次。不可回收的垃圾,即需要末端处置的垃圾的收集频率是被故意降下来的,目的是促进减量。总之,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地方特色和气候条件来制定具体的收集方案。
小五:关于焚烧的问题,在欧洲生活垃圾焚烧算不算可再生能源的范围,焚烧发电有没有补贴,焚烧入炉的部分包不包括厨余?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这也是欧洲部门间冲突很大的议题。目前在欧洲可再生能源法律下,垃圾焚烧发电是生物质能源。但这实际上,这个政策跟其他的欧洲法律是冲突的,一方面的法律认为垃圾是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的法律却要求垃圾处理量应该越来越少,二者是矛盾的。但是呢,可再生能源法把垃圾焚烧列为可再生能源形式,与各个成员国是否给它补贴是两码事,法律可以把焚烧列成可再生能源,而政府也可以不给它补贴,可以遵循其他原则行事,一些成员国正在考虑不给他补贴。
小四:我们正在在高校办公楼里做一个垃圾分类项目。我们在做调研时,发现有的老师不愿意在垃圾上贴二维码,他们觉得垃圾可能有隐私泄露的问题。您提到垃圾投放去匿名化是很重要的,我想知道欧洲在这方面具体怎么操作,有没有遇到同样的问题?
答:垃圾投放实名制确实可能是一个问题,但太过于匿名是垃圾管理出现很多问题的根源,所以去匿名化还是要做的。确实可能存在隐私泄露风险,关键在于谁能够知道垃圾投放人的身份是谁,可能只有公共的垃圾管理者或者收集服务者才有权知道来源是谁。这可能就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不需要把投放者的名字放上去,而是只有一些管理部门才能知道的代码之类的标识。根据我的经验,在一个城市,可能有5%的市民是强烈反对去匿名化的,同时那一部分没有表带反对意见的人,可能也是有意见不说,所以,即便是5%的人的意见也是应该得到重视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为此而困扰,只因为他们强烈反对而不去推动这个进程,是不行的,因为大家还有一个更大的共识,就是要解决垃圾问题。所以5%的少数既需要得到重视,又要去相信95%的人,期待改变的有更大的权重。但具体操作还需要符合当地的条件和特点。
小三:宣传和动员过程中,什么样信息最能够触动公众?
答:不同的社会环境,最有效的宣传和动员,以及关键信息不一样。在欧洲城市,垃圾乱扔现象,如果比较形象地展示到公众面前,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市民都不想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是这样的。另外,末端处理设施的二次污染也是关键信息,让公众多了解这些信息,或者带他们到这样的设施现场去看,也许能促使开始去行动。还有就是在教育层面,把一些实践、实验带入到课堂中,比如生物课加入堆肥内容,就很生动又有利于教学
本文转自“无毒先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