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垃圾死磕丨一席 张劼颖

我不是说每个人面对环保是没有责任的,或者我们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是环保教育先触动我们的内疚,再激发我们的责任感,等回到日常生活之后发现其实很难做到,最后只能摆烂:算了算了,大不了大家一起死,以后跟地球一起爆炸吧。

张劼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废品生活》作者


我不是说每个人面对环保是没有责任的,或者我们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是环保教育先触动我们的内疚,再激发我们的责任感,等回到日常生活之后发现其实很难做到,最后只能摆烂:算了算了,大不了大家一起死,以后跟地球一起爆炸吧。(视频查看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跟垃圾死磕


大家好,我叫张劼颖,是一个人类学研究者。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做过一个研究,是跟垃圾有关的。这个研究的开始是因为我研究的拾荒者这群人。

 

拾荒者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捡破烂的。人们会觉得这个群体很底层,很边缘,在城市中似乎随处可见,看到垃圾堆你就可以找到他们,想卖废品的时候他们也会出现。可是不卖废品的时候他们到哪去了?

 

这个是十二年前的我,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拾荒者住的地方。第一次去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股酸臭直冲到脑门。而且味道好像是有记忆的,我就在那待了一个下午,回家后的三天都一直可以闻到那个味道。



他们大概住在这样的院子里,后面那一排小房子里住着五六家人。每个家庭住一个很小的屋子,外面是非常大的空地,这样他们可以把捡回来的垃圾放在这里。



这种地方在哪儿呢?实际上拾荒者聚居和活动的地方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个图来自王久良的《垃圾围城》,这些黄色的点点就是垃圾场。我认识一个大姐,她九十年代前后就来到北京捡垃圾。她当时在北京的二环三环附近活动,也就是这个图上的红五角星区域。



有一次在一个小区,突然有人从窗户里扔出一把吉他,她很高兴,把吉他捡回家了。后来她有一天看电视,看到一个明星,发现这不是扔吉他的那个人吗?这个故事其实说明拾荒者们当时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市中心的地方,现在这个大姐已经搬到了北京的五环外。

 

这还是十几年前的我,你们可以看到拾荒者们在我旁边的状态已经很放松了,已经可以打牌了。这个状态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个群体非常封闭,非常难打交道。你想去研究他们,他们其实是拒绝的。



有一个夏天我消失了,朋友问我到底在干什么,我说:我这个夏天扎在垃圾堆里。人类学做参与观察,是一定要介入他们的生活的,跟着他们一起生活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所以我就跟他们一起捡垃圾。第一次分垃圾还是挺刺激的,他们捡垃圾不戴手套,因为这样比较快,而且他们要用手去感觉垃圾里面的不同材料,方便分拣。所以垃圾里面有一些尖锐的东西和脏的东西他们是没有办法避开的。

 

手第一次伸进去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哦,原来垃圾摸起来是这样的。它是一团的,粘乎乎的,是剩菜剩饭、油污、泡软的纸、塑料包装、瓶瓶罐罐全部混在一起的那种触感。

 

他们都很迅速地打开一个一个垃圾袋,我也跟着打开了一个。这个袋子是普通家庭卫生间里的厕纸袋,我看到了一个用过的卫生巾。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跟一个陌生人的卫生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

 

我得到他们信任的过程其实不是一帆风顺的。那时候我跟一些拾荒者的关系已经很密切了,我看到他们有些人家里有小孩子,我就送给他们一些二手书、笔记本。

 

但是有一天我走进这个院子,一个小朋友的妈妈把所有的书本和文具推在我身上,我抱不下那些书,书就噼里啪啦地掉在地上,她说:你以后再也不要来了,我不跟你说话,你走吧。

 

后来我才知道,因为那时候是2008年,北京要开奥运会,他们听到一些风声说要把他们赶走,他们其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他们非常害怕。

 

其实他们之前处在一个非常脆弱的位置上。九十年代有一个比较有历史感的制度,在座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叫收容遣送制度:你如果户口不在这个地方,又没有正式的工作,你就会被遣送回老家。

 

拾荒者就是这样的,一次一次地被丢到火车上,发一个干裂的馒头,他们就拿着那个馒头坐火车回家。但他们通常在下了火车后,一转身又上了来北京的火车。

 

其实捡垃圾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有门道、有学问的生意。这个群体里面至少有两种人,一种是做废品回收的,北京的废品回收者十有八九是河南固始来的。还有一种是捡垃圾的,他们不是花钱买垃圾,是把所有找得到的垃圾拿回自己家,这些人基本上是四川巴州仪陇来的。

 

我问四川人:你们怎么不去收垃圾,你们怎么就捡呀?他们说:嗨,河南人懒呗,我们勤快。我又去问河南人,他们就说:四川人太脏了,我们不脏。

 

这个实际上是中国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乡帮带。一个行业是一个地方的人来做的,有时候一行就是一个村子的人做的。

 

捡垃圾其实也有很多门道。有一种叫包小区,他承包我们一个住宅小区的垃圾。还有一种是包楼子,他承包一个大厦、写字楼。

 

这个钱是怎么挣到的呢?我们扔掉垃圾是因为它是没有用没有价值的东西,它是怎么变成有价值的东西的?首先是量要足够大,他们做非常密集的劳动,大量的分拣工作,才可以把垃圾中非常微小和混合的东西,变成真正有用的原材料。



所以实际上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垃圾分类,拾荒者在替我们的城市做垃圾分类,或者说是替我们在做垃圾分类。他们分拣得到的原材料,支撑了我们国家废品回收再造这个产业。



这个小朋友叫小熊,我跟他感情非常好。我和拾荒者密集接触的几年,是他的零到三岁。我看着他长大,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的。当时的想法是:怎么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育养儿女?



垃圾堆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玩具。还有一只小狗叫小白,是他的好朋友,他还经常模仿小白。夏天的时候,这些垃圾会腐烂,流出来一些渗滤的液体,下过雨后地面上是泥泞的,漂着油,他就和小白在地上摸爬滚打,沾一身泥。

 

我问他的妈妈:孩子有打疫苗吗?没有。体检过吗?没有。她不知道怎么去医院,也不知道怎么坐公共交通,她生活的区域就是附近那一片。其实十年以后我回过头想,当时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城市,非常中产式的问题。

 

其实这个垃圾场里,十几二十户人家,这么大的孩子有两三个。他们到底为什么要在垃圾场上育养儿女呢?因为他们至少可以一家人在一起,孩子不会变成留守儿童。如果是去工厂打工,或者去工地工作,孩子只能被放在老家。他们有些人以前做过这样的工作。

 

后来那个小白吃了垃圾里有毒的东西,死掉了。这个孩子的身体倒是挺好的,这三年我从来没有看过他生病。不过他最后也被送回老家了,因为他妈妈又怀了第二个孩子,没有办法再照顾他。

 

他爸爸是很木讷的一个人,平时就低着头捡垃圾,不太说话。那个时候他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送孩子回老家,要离开的时候,远远地看到我的孩子坐在家里,他像个孤儿一样。

 

拾荒者们不仅是一家人在一起,实际上是共同聚居在一起,用他们的话说是“老乡连老乡,亲戚连亲戚”。他们组成了一个邻里社区,在大院里可以一起讲家乡话,打牌的时候甚至都不用对规则,一个地方的人共享同一套规则,而且他们还可以互相帮助。

 

有一次他们卖货,一个大卡车来收,给了其中一个人一百块钱。那个人不知道钱是真还是假,于是所有人都围上来帮他一起看这个钱。后来他确定那一百块钱是真的,大家也不再说什么,各自散开,那个大卡车才开走了。由于他们处在这种很脆弱的位置,大家住在一起,就可以互相帮衬。

 

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觉得拾荒者是底层,其实他们的收入并不算太低。大家可以认真注意下这个数字,因为问出这个实在太不容易了。你跟他们聊天,可以去问你老公的爷爷有几个兄弟姐妹几个朋友几个女儿,他都会告诉你。但是你要是问:大哥,你赚多少钱?他们都不说。

 

问到这个得发挥侦探的精神,这个人说一个数字,那个人说一个数字,互相交互印证。还有他们有时在聊天中带出来的数字,那个无意中说出来的,一般是最准确的,我就大脑作飞速运算连接,最后得出了这个数字。

 

刚入行,或者比较不景气的时候,他们每个月的收入是一千多。好一点的时候是两三千,最高的可以达到五六千,这个数字是2008年的。


这个行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其实有技巧,需要经验,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收入差别很大。

 

我认识一个赚得很好的大哥,他非常聪明,每个月都赚五六千块钱,2008年的时候他就在老家县城买了楼房。不过他回老家的时候,别人问他在哪发财,在干什么,他就说在北京给人打工。

 

他绝对不会说他是做废品回收的。他说:别我不知道那些人瞧不起我,那女的缩着肩膀,捂着嘴和鼻子从我身边走过。你瞧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这是他面对歧视的反应,干这行虽然收入不低,但是用一定程度的尊严去换取的。


还有一个大姐,刚刚去她家的时候我很震惊,她的垃圾实在是太整洁了,收纳得井井有条。她一定是处女座,我觉得她的垃圾场比我的卧室还干净。

 

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家的姐妹们一吵架就回娘家,她跟她老公吵架的时候从来不走。她说:我为什么要走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建立起来的生意,要走也是你走,你给我滚蛋。

 

她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也非常要强的人,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垃圾都收拾得非常整洁。她的生意做得很好,一开始是底层的收垃圾的人,后来开起了废品收购站,赚得也不少。她的孩子在老家上的是一年一万多块钱的学校。

 

有一年大姐的孩子到北京来了。那天她用塑料瓶子堆的那个山突然塌了,瓶子全都掉下来了。她老公就让儿子帮忙捡一下瓶子。

 

这个大姐勃然大怒,她指着她老公和孩子说:你们给我记着,孩子一下也不许碰这个瓶子,太脏了。所以实际上她非常清楚,废品回收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她是被歧视的,她的尊严是受到了损伤的。


 

我问过很多拾荒者,为什么选择捡垃圾。他们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很多人都说:我是为了自由。我之前提到过,有些拾荒者以前是在工厂或工地打过工的,这些人常常面临被欠薪的问题。

 

可能农民工讨薪,爬塔吊,跳楼,是一个已经老套到不能成为新闻的事情了,但它每天都在真实且持续地发生,这些事件背后是真实的人和家庭。

 

但是,他们做垃圾的生意,每天赚的钱是可以拿到自己手里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感觉。我认识一个老大爷,四川人,他用非常优哉游哉的语气跟我说:我今天想不出门就不出门,想早去就早去,想晚去就晚去,这就是自由哇。

 

但是在我跟他们密切接触的这三年,没见过这个大爷哪天不去干的,即使是在十二月的北京,零下十几度刮着大风的凌晨。其实他们就是这样,在大城市的边缘,在城市和乡村的夹缝中,用尊严换取生计。


而这个生计靠的是我们扔掉的垃圾。每天在北京的二环我点外卖,扔掉一个饭盒,不到二十四小时这个饭盒就会跑到北京的五环外,跑到另外一个叫小张的年轻的拾荒者手里。

 

做这个研究后有一个问题持续刺激着我:我们为什么觉得垃圾是脏污的,恶臭的?我们厌恶它,想把它踢到看不见的地方,由一些看不见的人去处理。垃圾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后来和我的合作者写了一本书,是讲拾荒者的。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书评,把我们的书和《北京折叠》这个科幻小说联系在了一起。



《北京折叠》的大意就是讲未来是阶层社会,最底层的那群人是垃圾工。其实我看到这个联系,不能说是特别愉快,心里稍微有点五味杂陈。

 

我不是说这个小说不好,而是它刺激了我去思考一件事情:当我们想去表现一个是最卑微、低贱,最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时,为什么要说他们是和垃圾打交道的?

 

垃圾到底是什么?人类学有一个祖师爷叫Mary Douglas,她有一个论点:无论什么东西,都不是本质上就干净或者脏的,干净和脏污是我们的社会文化所赋予的,它和我们的生活、概念认知的分类系统相关。脏污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没有在正确的位置上。



这是艺术家宋冬的作品,他展示了他妈妈这一辈子收集到的所有东西。其实他妈妈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可能是有点囤积癖。她不扔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攒着,几十个、上百个地攒,他妈妈是比较极端的案例。



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家庭中并不陌生。至少在我家,我和我妈就经常有这样的冲突。老人们就是不喜欢扔东西,对他们来说什么都不是垃圾,什么都要留下来,可我觉得放在那好脏啊。

 

这其实反映了我们社会文化一个悄悄的转变。上一代人还在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我们也不是不讲,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相信的是另外一套东西。

 

垃圾其实是和历史、生活变迁有关的。在人类历史上,垃圾有两次大爆炸,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我们从循环的生产变成了单向度的生产,有大量的无机物被制造出来,比如塑料,同时还伴随着城市化。

 

第二次垃圾大爆炸就是消费社会。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一种买买买的文化,我们习惯喜新厌旧,习惯一次性,习惯丢弃。很多时候丢弃是为了购买新东西,不是因为它坏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垃圾桶之后,垃圾去哪儿了?其实我跟拾荒者打交道之前,我是没想过的。我后来用了好多年来追溯这个问题。

 

我发现,有一部分垃圾进入市政垃圾处理系统,到了垃圾填埋厂。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一天的一部分垃圾,照片可能还不够震撼。实际站在那,你感觉垃圾就像海洋一样。这些铲车小得像玩具,我觉得自己特别特别渺小。



还有大量的垃圾根本就没有进入正式的处理系统,它们就是被随意地扔掉了,尤其是在农村。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农村的消费和城市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也会吃塑料包装的零食,用牙膏,然后扔掉牙膏皮。但是农村在过去的很多年,都没有正式的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就被扔在河流、山川、路上、空地,或者露天焚烧。近几年我们国家才开始给农村建立一套垃圾处理系统。

 

这个事情其实跟城市,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几年做了一个决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采取焚烧发电的方式来处理垃圾。

 

这是一个环保组织做的图,这些都是在建的,或者即将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它看起来很快捷,很有效,把我们最讨厌的垃圾一把火烧掉,瞬间消失。



我很好奇,就决定去看看跟我息息相关的,处理我垃圾的设施到底长什么样。它们的颜值都特别高,看起来非常高科技,非常洁净,完全不像是跟垃圾有关的设施,更像一个研究所。



这个是台湾木栅的垃圾焚烧厂,你们可以看到上面是它的烟囱,被刷上了长颈鹿,非常可爱。前段时间这个长颈鹿没有了,市民还去呼吁:还我长颈鹿。



这个是北京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也很可爱,被称为北京的小蛮腰,那个烟囱像蘑菇一样。但是因为没有人想要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家周围,所以它被建在一个特别远的地方。事实上当时是专门炸开了一座山,把它修在那里的。



垃圾焚烧厂为什么要这么亲民,设计得这么可爱呢?我觉得可能其中有诈,我就走进去看一下。


进去的时候,会有一个口齿伶俐的戴着扬声器的导游说:大家往这边走,大家往这边看。她带着你参观焚烧厂,里边有沙盘,有模型,给你演示焚烧厂是怎么运作的,还有真人互动区,你甚至可以直接和那些正在操作仪表键盘、锅炉抓手的工人互动。



但我觉得最有趣的是这个,这是在展示焚烧烧出来的炉渣。它被放在一个玻璃橱柜里面,上面有束光打下来,还有一个金属的名牌,旁边还有一些更详细的文字介绍。我觉得怎么这么眼熟,这不是历史博物馆吗?它好像一个文物一样。



实际上这个技术是有争议的,如果一个普通市民有天去参观垃圾焚烧厂,可能会被那个导游小姑娘说动,她会告诉大家这个技术是多么安全。

 

可是如果有一天这个焚烧厂要建在你们家旁边,你可能就想再了解一下这个事情,这个技术有哪些争议。你可能会知道这个垃圾焚烧其实会释放污染物,它可能会释放巨毒的二噁英。这个物质对我们的健康是有风险的。

 

所以问题就在于没有人愿意要这个垃圾焚烧厂。有人说可能是因为技术还不够先进,有人说可能是因为管理还不够好,可是你要怎么说服垃圾焚烧厂旁边的居民,这个垃圾焚烧厂它一定是没有风险的呢?

 

这个是技术升级解决不了的,也是这个垃圾焚烧厂为什么会被设计得那么亲民、可爱,为什么会致力于告诉你它是没有问题的原因。

 

所以这件事好像没有出口,很令人沮丧,没有一个好的技术可以处理垃圾。有人说垃圾分类可能是一个出口,不管是政府还是环保者,好像没有人认为是不好的。

 

但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你们在生活中一定会不停地听到垃圾分类这样的宣传和口号,但实际上你为什么不去做?你为什么没有办法去做?



在全中国的大街小巷,遍布中国各地,一定会有两个成对出现的垃圾桶,这个垃圾桶一边是可回收垃圾,一边是其它垃圾。然而这两个垃圾桶中的垃圾一定是一样的,没有人做分类。



我前年的时候去调查一个扶贫的项目,去了基本上是中国最贫困的,在甘肃高海拔的山地里,有一个藏族的村子。那个村子刚刚通水,刚刚有硬化的路面。

 

作为扶贫项目的一部分,那个村子里也放上了垃圾桶,分类的,有两个桶的那种。为什么到处都是分类垃圾桶,但是没有人用呢?于是有一个夏天我又消失不见了。

 

我去在蹲垃圾桶旁边,跟一群环保组织的好朋友,来到一个写字楼里,我们来看看人们为什么不分类。不是都说人培养一个习惯需要二十八天吗?那我们就用一两个月来试试,有没有办法倡导垃圾分类。

 

这个项目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我站在桶旁边的时候,有一个白领走过来,他已经预言了这个项目的结局。他跟我说:你今天还在这儿啊,等你哪天不来了,我就不做了。结果我确实没有坚持下来。

 

我们倡导垃圾分类,为什么总是失败?你们可以看这两个图,这其实是环境教育里经常会用的图,它告诉我们这个地球现在有很多生物在承受严重的创伤,而这个创伤是人类行为带来的。



这是一种震撼教育,我们在写字楼做项目的时候,一开始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我们告诉大家垃圾现在有多可怕,垃圾围城、垃圾污染,大家来做分类吧。它一开始确实能调动起市民的内疚和责任感。

 

但问题是,在这个内疚和责任感之后呢?你会发现让一个普通人在家里去做垃圾分类真的很难,因为他被卡在两个巨大的系统里,他的行为似乎不可以完全按照他想象的样子去行动。

 

第一个系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系统,包括生产和消费系统。我们被提供这样的商品,我们被供给这样的生存方式,真的很难改变,减少垃圾的行为是很难做的。

 

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可爱的环保者,她有一天说:我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以后不用卫生巾了。对,我又跟卫生巾干上了。她找到了一种非一次性的卫生巾。

 

你买卫生巾的同时,还会拿到一套药,每一片用完后就放到一个锅里,倒药进去洗,再煮一下。

 

我是一个新妈妈,我的孩子每天都要用很多尿不湿,我自己是很内疚的,因为我是研究这个的。尿不湿里又有吸水材料,又有塑料材料,而且一大包一大包的扔出去,我非常愧疚。

 

所以如果有可以反复使用的尿不湿也不错,可是试了两天我就放弃了,实在是太累了。我要工作还要带孩子,精疲力竭,根本没有精力去洗,我就想用一次性的。

 

我想很多像我一样没有时间的人,是没有办法每天去践行环保者所倡导的,每天洗卫生巾的行动。

 

我们还会被一个系统卡住。我问过很多城市的市民:你为什么不做垃圾分类?得到的答案都惊人地相似。他们说:我分完了以后,一转眼清洁工又混到一起拉走了,这骗谁呢?我干吗要做呢?

 

所以第二个卡住消费者的系统,是城市的垃圾分运和处理系统,如果在后端根本没有这样的分类处理方式,让消费者这么做不是欺骗他们吗?

 

我不是说每个人面对环保是没有责任的,或者我们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是环保教育先触动我们的内疚,再激发我们的责任感,等回到日常生活之后发现其实很难做到,最后只能摆烂:算了算了,大不了大家一起死,以后跟地球一起爆炸吧。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有信心,微小的行动是能给环境带来改变的,我们是有能动性的。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知道,如果系统不跟着变,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全部推给市民,推给消费者,注定是无效的。

 

最后给大家看两张图,左边是黑水虻,右边是蚯蚓,是很可爱的两种虫子。有一些科学家和民间企业家,想开发这种虫子处理厨余垃圾。虫子可以把厨余垃圾吃掉,然后它们就是蛋白质,还可以做鱼饲料,这样还不错。



自然界如此,其实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我们自己、垃圾、拾荒者,都是这个有机体里的一部分,我们是连在一起的。

 

了解了拾荒者的故事,了解了垃圾的故事,我会去重新想象垃圾。再次看到垃圾的时候,我不会只觉得它是肮脏的、恶臭的,或是想很快地把它踢得越远越好。我们是不得不跟它共存的。

 

我跟拾荒者再次交错而过的时候,我知道在我想象的人类和垃圾共存的图景里,有他们的位置,他们的贡献。

 

我能做的,我希望的,是他们可以享受更有实质意义的自由,可以更有尊严地劳动。

 

谢谢大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芜湖生态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nOby8Wj01k8iNicfvm0Qg

  • 发表于 2018-09-28 14:35
  • 阅读 ( 2026 )
  • 分类:行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