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公益人如何“谋生”?

公益人的收入有多少?谁说了算?

公益人的收入到底有多少?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公益是与“无私、志愿、奉献”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谈到“钱”,公益似乎就变味了。

 

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全职公益人工资收入较其他行业普遍偏低。月薪5000以下占43%,只有20%的人可以稳定的维持日常开销。低收入导致60%的人每月平均余额在2000元以下,55%的人没有存款,甚至有31%的人出现短期的现金债务。(数据来源于:益宝,下图同)



从调查可以看出,中国的公益人普遍比较“寒酸”。那么,公益人是否应该获得报酬?“赚不了钱”的公益行业又能留住人才吗?我们从知乎和Quora上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回答。(以下观点解释权归原答主所有,不代表本文观点)

 

观点一


 

应该从公益中赚钱,否则难以留住人才,

影响长远发展

 

公益组织本身不赚钱,但从事公益事业的人,理应,也的确可以赚到钱。

 

公益事业从业者获得的收入,不是社会救济,而是正常的劳动报酬。公益活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价值。而公益事业从业者领取的薪水,就是对其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报偿。这个工资高低的标准,应该从其活动创造社会价值的高低考量。


如果 NGO 从业者得不到与其付出相适应的收入,中国的 NGO 运营就永远不会有专业化的一天。只有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收入,才能留得住有公益情怀的专业人才。       

                     

——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徐博闻

 

作为一枚NGO一线从业者,低收入高投入(时间,精力甚至是健康)是我十年的生活。

 

直到现在还不断有人问我,社工是不是就是志愿者或者义工,当我说我是拿工资的,有些人还会露出很惊讶的神情,哇,还拿工资啊。我只能很无奈的说,我也要生活,要养活自己。

 

一个行业的发展,规范,健全,怎么可能只考虑压缩成本而不是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合理的收入分配为毛到了NGO这里就像是动了别人的奶酪?NGO也需要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也是需要时间、精力、金钱来培养,稳定,巩固的。NGO从业者的流动性也是影响机构甚至行业稳定性与延续性的短板。 


——NGO社工·夏苗苗

 

观点二



可以从公益中赚钱,但要合理

 

作为一个公益从业者,我希望公益事业能赚到钱,当然这个赚钱有两个前提,一是钱是怎么赚来的,二是钱要怎么花。


公益组织当然可以依靠捐赠人的爱心支持谋发展,做项目,养员工,但是也可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甚至是可以赚到钱的商业模式,支持自己的公益事业不断前进。只要赚到的钱,不是落进了个别人的腰包,而是继续投入到公益事业中,那么这不但不应该被质疑,反而应该点赞。总而言之,取之有道,用之公益,挺好的。


——安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翔

 

现代慈善的自身逻辑,要求其必须建构一套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因为他们不是在用自己的钱在做慈善,是用公众的钱在帮助他人。公众有权利要求这些钱花的足够有价值和足够有效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慈善组织的救助行为去魅化,并拒绝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公益组织的行为,从而建立起一套技术评价标准。


——记者、主持人·王志安

 

一个评级良好的非营利组织将80%或更多的资金用于其资金分配,其余资金用于运营支出,包括员工,基础设施和计划执行。


——非营利传播和教育· Kristin Winkler Snow

 

观点三



公益不仅能赚钱,还要赚“大钱”


你若向青少年售卖暴力游戏挣个5000万美元,没人会拦你,而且你还会荣登‘连线’杂志的封面;而在非营利部门,如果你的机构在帮助疟疾患儿,你想要挣个50万,等着被骂成‘寄生虫’吧。


——AIDSBides·Dan Pallotta的TED演讲

 

美国非营利组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薪是34025~48754美元,慈善机构的CEO们的平均年薪大概是15万美元。


——数据来自PayScale、Charity Navigator

 

观点四



不应该从公益中赚钱


公益是事业中最不应该赚钱的,为了帮助别人服务和帮助才有公益,如果从中赚钱那可太悲哀了。


——刘天宇


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是为了赚钱。

——Dennis Fischman

 

任何良性事业都有公益的性质,你叫公益事业,情理上原则上都不能!


——申不知

 

公益人应当拿薪酬回报吗?

 

从前面各方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外普遍认为是要有所回报的。但仍然有人觉得,做公益谈钱太伤“感情”,实在不应该从中获利。这也是许多公众的偏见。Dan Pallotta的TED演讲提及了大众对公益“赚钱”的几个误解:

 

1.认为公益组织不应盈利;


2.认为公益从业者不该获得高薪酬;


3.认为管理费越低越好,最好捐的每一分钱都能到达受助者手中;


4. 认为公益组织不该进行广告与营销。

 

这几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是很多人对公益的“刻板印象”。

 

TED演讲视频:Dan Pallotta《我们对慈善的理解大错特错》

(查看视频资料请点击原文链接)

 

追溯以往,似乎从公益诞生之日起,公益资金的用途就变为了“仅能为公益所用”,除了公益外的任何用途都容易被贴上“道德标签”,公益人不能谈工资,不敢谈薪酬。即便到了年底,也不会有人去讲自己拿了多少年终奖。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正如之前王志安所言,这就是一份工作,有劳动,有付出,也需要得到回报。毕竟大家都要养家糊口。当然,在公益这个特殊的行业里,其中的薪酬所得要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督和审查。但如果要公益做大做强,又不给予参与者适当的物质回报,则无异于陷入了“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悖论中。

 

公益中可以赚钱,但要“取之有道”。之前浙江施乐会为了激励员工,曾提出“有偿社工”模式: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引发了巨大争议。提升募捐积极性的出发点固然没错,但是将员工收入提成和捐款挂钩,沾染了过重的商业色彩,违背了公益的本质,更容易滋生私下交易。这里也有几组概念需要进行辨析:


咬文嚼字



首先,“营利”和“盈利”是两码事!

 

“营利”,从字面意思上看,更加注重获取利益的过程和方式,通常和企业挂钩指的是为了谋求利润而进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

 

但“盈利”更侧重客观结果,即获得了利益。对于公益组织而言,我们通常用的一个词是“非营利”,很少会使用“非盈利”,原因便在于公益组织的运营也是需要成本的,没有经费支持便难以为继。

 

其次,公益从业者和志愿者是两种人。

 

很多人认为公益人应当是不以利益、金钱和名声为目的,为了社会和他人无私奉献的形象。但其实这部分人是志愿者,不是公益组织从业者!

 

公益活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具有不可否认的社会价值。公益组织的员工也是把公益作为职业来做的。他们领取的薪酬,就是对其劳动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报偿。

 

最后,“从公益中赚钱”不同于“利用公益赚钱”。

 

公益组织是不赚钱的,以牟利为目的的组织,不能称之为公益组织,这种打着公益旗号去牟利的行为,也就是在利用公益赚钱,是不被允许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公益若是不能盈利,便难以持久。公益组织通过正当的商业行为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并将运作中产生的利润,反哺到公益活动之中。这是从公益中赚钱,目的也都是为了公益,理应获得支持。


试想一下,如果在公益行业中,薪酬水平和发展前景都低于其他行业,那还会有多少人想要投身公益,为之付出。李连杰曾说过,“中国的公益事业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需要专业人才,只有他们才能领导中国的公益事业透明地、可持续地发展。”

 

公益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正是发展问题,这需要人才、资源,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待它的眼光和方式,在TED演讲的最后,Dan Pallotta说:我们的墓志铭不该是“我们为慈善机构省了很多运营支出”,而应该是,“我们改变了这个世界!”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M公益传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zY_ULCVh3mIV5iG3N4OQ

  • 发表于 2018-09-18 14:47
  • 阅读 ( 1331 )
  • 分类:行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