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然气供应趋紧,保障温暖清洁过冬有哪些招儿?

几天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签批了《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天然气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突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用气需求的保障。可见,天然气供应,也牵动着蓝天保卫战的大局。

轻轻地,供暖季的脚步近了。


几天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自签批了《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建立天然气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循序渐进,突出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用气需求的保障。


可见,天然气供应,也牵动着蓝天保卫战的大局。

 

供应紧张,彻底缓解尚需时日


去年冬季,部分省份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居民断气现象。“气荒”给这些地方的“煤改气”政策蒙上了一层阴霾。此时,小编不由要问一句,今年天然气供应状况如何?居民用气供暖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呢?


事实上,近十多年来,国内天然气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天然气咨询公司气库CEO黄庆表示,从2000年到2017年的17年里,我国的天然气产量增长了接近5倍,年均增长率为10.4%。但是,需求量增长速度更加惊人,从2004年到2017年,天然气消费年均增速接近15%。


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在较快增长。上半年消费量为1348亿立方米,增速高达17.5%,呈现淡季不淡的态势,国内券商预计今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速有可能达到19%-20%。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李英华表示,我国天然气储气、调控配套能力也严重不足,这导致天然气保供难度较大。“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我国管道里程仅有7.4万千米,相当于美国的15%,而管网负载程度却相当于美国的两倍。此外,储气能力也严重不足。”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当前全国储气能力仅为消费量的5-6%,远未达到世界上15%以上的平均水平。


“在未来天然气行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能源转型,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近两到三年,较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英华指出。


情况不容乐观。据媒体报道,“到2020年甚至2021年国内天然气供应将持续紧张”甚至已成业内共识,伴随天然气需求量的急速飞升,中泰证券近日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8年全年较2017年天然气供给将更为紧张。


以供定需,民生需求必须满足


但是,就“煤改气”方面的民生用气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出现“气荒”问题不太可能。



在用气高峰期,民生用气需求只占全部需求的40%(含出租车、公交车用气)。这一部分需求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满足的,也是必须满足的。”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早在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就强调,坚持“以供定需、以气定改”,先立后破,各地根据气源、电源等落实情况,合理确定散煤治理计划,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根据各地上报的计划来确定今年散煤治理任务,确保“清洁取暖”和“温暖过冬”两个民生都要保障。


《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将通过用户调峰机制的落实,根据高峰期供应缺口情况分级启动实施压减,压减气量全部用于保障民生。


据了解,今年新增天然气量供应安排还将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领域用气需求,向京津冀及周边和汾渭平原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倾斜。


“ ‘以供定需’,即能供多少决定了能用多少。”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处处长姜鑫民解释,“在供应方面,占据七成市场份额的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今年已提前对天然气供应市场进行部署。”



日前,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华北天然气销售中心总会计师闫志岷透露,预计公司今冬同比增供18亿方,将较好地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中石油集团在近期举行的董事长办公会议上也未雨绸缪,对天然气增储上产进行布局,备战“气荒”。

 

清洁取暖,多能互补是关键


天然气民生用气供应紧张局面的缓解,也给“蓝天保卫战”的胜利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国北方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民用煤燃烧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测算,散煤燃烧一吨排放的污染物比电厂燃烧10吨排放的都多。2016-2017年,“2+26”城市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70多万户,去年冬季北京市PM2.5浓度大幅降低,其中散煤治理贡献率达40%左右。实践证明,散煤治理对改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



而数据显示,我国北方冬季采暖燃煤约占散煤总量的31.2%。由此可见,抓好北方采暖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散煤的清洁减量替代,已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必选项。


要实现清洁供暖,单靠一种能源是行不通的。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气”,一年用气量约2000亿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会用气量才2373亿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电”,一年用电量约需2万亿度,而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总共才8695亿度。



“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工作重点和管理基础,提出清单式、差异化任务要求。”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中央已经划定了原则,但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靠地方政府积极正确地执行。”


可喜的是,各地已出台替代散烧煤的多元化清洁供暖计划。



今冬供暖季前,河南将优先选择在地热资源较为富集地区,启动“取热不取水”的地热能清洁供暖规模化利用试点工作,确保群众采暖需求的同时实现“治污减霾”;甘肃省则将因地制宜地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深度、复合应用,优先发展污水、工业废水等再生水源取暖,积极发展地源取暖,适度发展地下水源取暖。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弹性政策兼顾了能源改造和冬季取暖两大民生需求,也反过来缓解了天然气源紧张的状况。”这位业内人士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新闻

编辑:邢翰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环境新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53j7OIFkfeul5uWt2pRsw

  • 发表于 2018-09-11 11:24
  • 阅读 ( 824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