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 | 我们为什么来到周山村

学者通过科学实验生产知识,构建知识架构;而实践者(行动者)通过行动研究生产知识,付诸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行动者透过行动研究探究社会及其改变之道,社会工作者也是穷其所有促进社会改变。梁军老师是社会工作者,更是行动者,她和她的团队在推动周山村公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


2018年夏,由劲草伙伴广州流溪生态保护中心创始人张立凡牵头,一群旨在培养自我反思和行动力的环保行动者——劲草环保行动研究小组(简称:“劲草行研小组”)走进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见证梁军团队根植十六年的社区工作:如何与当地村民建立关系、如何做社区动员以及外来组织如何与周山村融为一体等等。在为期4天的探访与共创过程中,劲草行研小组与梁军团队一同在周山村开启了环保破冰之旅。


在周山村迎接朝阳



为什么来到周山村


我们为什么来到周山村?这是劲草行研小组在周山村刚刚汇合的当晚讨论的话题。


学者通过科学实验生产知识,构建知识架构;而实践者(行动者)通过行动研究生产知识,付诸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行动者透过行动研究探究社会及其改变之道,社会工作者也是穷其所有促进社会改变。梁军老师是社会工作者,更是行动者,她和她的团队在推动周山村公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


周山村社会工作者梁军老师


劲草行研小组学习委员、美境自然创始人张颖溢说:“环保不能止步于技术层面,与其他公益议题一样,最终还是要回归于人和社区的建设”。一个村庄的生态环境如何、出了什么问题,对环保公益组织而言,很容易摸清楚,但其中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却常常被忽略或缺乏能力去研究和解决。草场退化都是牧民造成的吗?野生动物数量锐减都是猎户的错吗?工厂所有者偷工减料、不注意环境代价都是工厂所有者的责任吗?越往下剖析,越发现,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人的问题。


美境自然创始人张颖溢


这一次,劲草行研小组不只是向梁军团队学习社会工作方法,更是向她们学习如何做“人”的工作,如何放下自己的过往的成就和骄傲,与群众打成一片。


社区工作:

以生命影响生命

构建关系的厚度


十六年前,周山村是大冶镇最远最穷的村。如今的周山村,妇女不再是“沉默”的群体,积极参与村庄事务;男方也能到女方家落户,办过好几场轰轰烈烈的“女娶男”婚礼;村民一说起自己是周山村人,个个竖起大拇指。在这里,村民自组织蓬勃发展,村庄充满活力,基于良好社区关系的环保行动也正在萌芽。


有些公益项目,在社区工作者离开后,立即就被打回原形。但梁军老师说:“即便我们有一天离开了,周山村也回不到过去的样子”。为什么?因为,这里的村民们已经行动起来了。


妙手生花:妇女手工艺协会

梁老师和她的团队从性别平等入手,推动社区的公平发展。自从2004年4月,梁军团队培育的第一个社区组织“妇女手工艺协会”成立开始,村民的意识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周山村妇女手工艺品开发协会作品展示


彩虹上绣着协会成员的名字


互助路:8天修好一条路

第二天清晨,村民骨干西恩叔(周西恩)带领大家走村。众人来到一块刻有“互助路”三个大字的石碑前,碑后方是一条不足百米的步道,一条条石板堆砌的整整齐齐,护栏被红绸仔仔细细的缠绕,喜庆又稳当。西恩叔难掩自豪的介绍,这是2016年全村100多名妇女、老人和儿童自发组织,从塌陷的窑洞中搬运石料,齐力修建而成。这骄傲的背后,是妇女和老人50年来在这条路上无数次的受伤和落泪。


梁老师解释道,没有早些修缮互助路,部分原因是因为村里早已通了能行驶汽车的大马路,宽敞却路途遥远;这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在走。可见,老年人和妇女在村庄曾经被边缘化的地位。修缮好的互助路印证着老年人和妇女的自主改变生存状况的成果。


修路前后对比照


梦里老家:留住村民记忆中的老家

第三天上午,劲草行研小组参访了正在修建的梦里老家。这是由梁军团队和由村民骨干自主发起的“常青互助会”共同发起,计划将这片承载着周山村祖辈记忆的老窑洞群重新修复,作为“乡村生活馆”,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村民骨干介绍梦里老家构想

-“以乡土文化带动生态旅游”


与其他古村的修复建筑不同,整个修复过程,村民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性。不仅建筑团队都是村里人,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村民的参与。每次建筑设计师制作好设计模型,都要拿来与村民共同讨论。基于环保与文化传承的考虑,建筑材料大多是村民从自己家里搬来的闲置或废弃的砖、瓦、石、缸、旧门、家具,还有村民志愿去山上捡来的石料。村民王云说:“她只要听到大家要去捡石料,手上干着什么事都要放下”。今年7月3日,不同的村民组织在庭院地面上设计代表自己组织的图案,一百多位村民一起铺就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庭院。


他们不仅守护了对村庄过去的记忆,也创造了新的共同记忆。


村民义务上山采石


村民共同设计地砖铺设样式


梁军团队将自己作为村庄的推动者和协作者,对村民充满尊重和信任,不与任何人对立。在村民眼里,她们是老师,更是邻居。


梁老师最怕别人问:你们团队总有一天会离开,怎么保证工作的持续性?怎样带动村中年轻人参与?有没有一个长远规划?她回答道:“我们不是救世主,没有能力在较短的时间、较大的范围内取得成效;但我们也不是旁观者,不能让面临的困境成为自己放弃努力的托词。不能改变大气候,可以营造小气候;不期待奇迹的发生,只要求微小的变化;不苛求立竿见影,但求潜移默化。困难和压力一直都有,我们的做法是不断寻找缝隙,将之扩大为空间,反复博弈,缝隙会越来越大,路就越走越宽。”


劲草行研小组助力

周山村环保破冰


此次劲草行研小组到访周山村,不仅是一次社区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学习之旅,也是将自身所掌握的环保理念和方法在社区落地的共创之行。在4天的探访中,行研小组重点考察了周山村的环境状况,帮助梁军老师团队和周山村村民将社区环保理念落地开发。


第三天下午,劲草行研小组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广州流溪生态保护中心张嘉怡和绿色太行的李飞带领,为小朋友生动活泼的讲解水保护知识,带小朋友在村中取了5种不同的水样,教他们用水工具包中的工具检测水质。另一支队伍为村干部和村民骨干分享各自领域的环保经验,主讲者为劲草行研小组成员刘永龙(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阿旺久美(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张玲玲(宝贝爱蓝天)、陶安丽(美境自然)、张立凡(流溪生态保护中心)。


仁渡海洋刘永龙讲解垃圾问题


流溪生态保护中心的嘉怡给小朋友讲水循环知识


绿行太行的李飞教小朋友检测水质


合一绿学院的吴昱给小朋友讲解工业污水


探访的最后一天,劲草行研小组和村民、小朋友们一起,沿着河道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捡垃圾活动,最终拾回重达606斤的垃圾,其中大多是塑料制品、旧衣。



当日天气闷热、蚊蝇又多,劲草行研小组以身作则,跳到干涸的河道中,向村民示范如何捡垃圾。泥土表面、植被中间的垃圾已经不少,张立凡和阿旺抡起锄头砸向土坡,每次锄头落地,就有新的垃圾从土壤里“冒”出来,一层土,一层垃圾,像是种植了垃圾的土地。很多村民边捡垃圾边愤恨道:周山村环境美,人也美,为啥垃圾要乱扔?清理起来多不易!辛苦的捡垃圾活动,让村民和孩子们理解周山村垃圾的来源、危害、以及今后如何处理垃圾。


统计垃圾的类别、品牌和重量


活动结束后与村民交流


活动结束后,劲草行研小组从五个角度:周山村的水保护、生态修复、垃圾、废旧衣服处理、以及防范煤矿污染,给梁军团队和村民骨干提供针对性建议,并建立起长期合作互助关系。


周山夜话

在每个反思的夜晚


每日的探访,从清晨走村开始,以夜话收尾。晚饭过后,全体成员集聚会议室,在劲草导师、中华女子学院杨静老师的协作下,练习“反映对话”(行动研究的核心方法),回溯白天历经的种种,就共鸣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常常谈到深夜,不愿散去。



在初学者看来,行动研究像是心理咨询,因为在行动者与一个人构建关系的时候,就需要了解他的故事。每晚的夜话相当于营造了一个物理空间,为成员们创造了机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深厚。社区工作亦是如此,村庄就是一个空间。


为什么需要练习“反映对话”?因为,语言也是行动,它反映了一个人对行为的思考和理解。当去探究一个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什么影响他这样说话时,就能够明白应该从哪个角度与他对话、从哪个方面突破,改变就开始发生了。当一个团队中所有人的回溯都被反馈到,便会促进团队的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向前走。


杨静老师继续解释道:有些人吵架吵不散,是有关系的厚度在。关系的厚度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深度理解上,真正理解对方,才能接纳对方,尊重和宽容才由此产生。如果我们对每个人达不到了解和理解,就谈不上接纳,更不会与他产生深厚的关系。梁军团队在社区中一直在与村民、村两委构建关系,这也是我们在这几天的探访中看到的。


“关系”是产生“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一旦关系的厚度建立起来,改变的“空间”和“机会”就会产生。当然,我们不可能将所有人都变成一样的人,但通过对这个人的了解,看到他与家庭、社会关系、社会位置和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关系,知道他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他,就会从中知道哪些地方他是有改变的空间,哪些地方是不能触碰的。在具有厚度的关系中,承载着相当多的改变的空间。



梁漱溟先生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用一生去寻求答案。社会光明吗?不,当然不是,不光明是其中有些人正在做黑暗的事;社会黑暗吗?不,当然不是,不黑暗是其中有些人正在做光明的事。哲学家赵汀阳说:理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衡量现实,以便让我们知道现实距理想有多远,让我们知道现实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改善,吸引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梁军老师和她的团队也是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在社区扎根:怀着理想,立足草根,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事缓则圆,慢而不息!


中国环境治理的出路不也正是这千千万万个社区吗?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越是全球化,社区就越重要,人们活跃在社区里,在社区里发现机遇、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让环保入心入地。


花絮:行研小组的满满收获




感谢阿拉善SEE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合一绿学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本次活动的资助与支持;


感谢北京近邻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梁军老师团队、周山村村民、周山村村委会对活动的大力支持!




本文转自公众号“劲草同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D4MIx1yvMA7WSn0ghJ7WA

  • 发表于 2018-08-27 14:29
  • 阅读 ( 2418 )
  • 分类: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