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环境公益资助的趋势将会如何?

说再见是为了更好的相遇,你最想了解的环保公益资助趋势。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中国环保公益组织工作领域观察报告(2017)》的最后一篇——环保公益资助趋势


本次报告希望在 2016 年报告的分工作领域概览基础上,增加国内环保资助方中相对实践较多的机构的理念和方向,为环保公益行业的从业者了解资方需求提供参考。


本次环保资助者信息共享机制的伙伴中有 6 个资助方的官员接受了访谈,分别为阿拉善 SEE 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一汽 - 大众新未来基金、合一绿学院和福特汽车环保奖组委会,我们将从资助领域和对象、项目监测评估、资助规模及其他支持、行业最佳实践及不足、未来资助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资助领域和对象


从环保细分领域来看,几家受访资方最近 1-2 年的资助多数包含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两个领域;部分组织会关注环境健康、水环境保护、绿色社区、自然教育、绿色供应链、能源与气候变化等领域;也有资方如福特汽车环保奖对资助领域不做细分。


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两个领域更受到青睐,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公众感知度较高,一方面也是因为国际基金会关注并长期资助,使该领域内可以动员、合作的组织相对较多,参与模式比较清楚,人才经验、平台搭建、信息共享机制和资源配备都要领先于其他领域,因此会带来更高的资助效率。


对于资助项目还是资助组织(或个人),在六家受访资方中,四家表示倾向于资助组织,例如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认为“在目前公益组织供给仍然不足的情况下,资助组织的价值大于资助项目”;而以资助项目为主的机构,也都涉及组织的资助,例如阿拉善 SEE 基金会有 80% 的资助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开展的,另外20% 则是资助组织或个人,千禾社区基金会也是项目资助、组织发展和个人领导力提升资助方向均有,只是以项目资助为主。而倾向于资助项目的主要原因在于,针对项目的目标、行动、产出、影响等开展评估已经有完善的评审机制,而针对资助NGO或个人的评估多围绕机构回应的环境议题、机构发展阶段、未来发展战略、人才资源等进行,缺少行业一致认同合理的评估系统。


资助对象选择


资方根据资助策略来选择合作伙伴。资助对象的选择一般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择过程是公开、透明、细化以及可操作的,从 1 个月到半年时间不等。资方多由资助官员和专业评审共同参与到资助对象的选择中,评审多为行业资深人士、专业学者等。对外部评审的倚重程度并不相同。评审的过程中,尽职调查、电话会议、现场评审等方式都有使用,以更好地了解资助对象的实际情况。有些基金会的资助评审每年两次,为项目和组织提供更多机会。评审完成后,将有短期的公示。公示结果一般将对所有参与评选的 NGO 进行反馈,以帮助 NGO 了解并完善自身项目或机构的不足。公布最终资助结果后,通过评审的 NGO 将与资助对象签署协议,进入拨付资助款流程。


项目监测与评估


在选定资助对象后,资助方和 NGO 要通过多次沟通,制定统一的项目目标,项目过程中,资助方会通过对项目进行监测来明确项目的进展,确保项目方向没有出现偏差,并为未来是否继续资助该项目寻找依据。统一目标的达成,要结合双方的战略和资方的资助策略,同时要统一的还有路径的选择。一般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复杂程度来把控监测的强度和投入。多位资助官员表示,除去日常的跟进,定期的会议,线上线下的沟通,常规性的监测包括项目中期的报告和结项时的终期报告、财务报告。必要时,资助方会协同领域专家等相关方进行实地回访。在过程中,资助方和 NGO 有时要针对共同制定的目标和方向不断复盘,在复盘中寻找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当到达项目结尾的评估阶段时,要定量的衡量资助的有效性,从项目目标、产出、影响等多个指标上进行验证。合作中,各方要有意识觉察与对方的权利关系。资助方要给予资助对象充分的信任和支持,NGO 也要主动与资助方、项目专家导师沟通。


资助规模和其他支持


资助以提供资金为主。资助额度通常会因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议题和不同的 NGO 能力而各异,从几万、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为初创团队提供的阶段性资助,在初期一定是小额型资助,到后期团队慢慢成熟稳定,机构能力逐渐提升时,资助的资金额度也会根据需要而提升。也出现了非限定性资助,NGO 可自主决定如何使用资金,以提升其内部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机构,服务更多受助人。


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受访的大多资助方可向资助对象提供其他资源与平台。从 NGO 内部角度来说,几位资助官员表示可帮助 NGO 进行战略规划与选择,匹配项目、财务和宣传的人才和资源,提高 NGO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 NGO 外部资源看,资助方可为 NGO 搭建平台以链接 NGO 与环保体系、社会资源,提供传播、培训机会,推动合作式环境治理等。


行业最佳实践与不足


在请各资方的资助官员例举环保公益领域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最佳实践时,多数提到了阿拉善 SEE 基金会的一亿棵梭梭项目。项目拉动政府、企业家、NGO、牧民多方合作;资金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向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募集;公募基金会平台(腾讯和阿里巴巴),线上捐赠;以及部分企业个人定向捐赠。


在列举环保行业动员社会资源方面的不足时,资助官员认为一方面是 NGO 自身的原因,环保组织提供的服务无法与公众需求匹配,活动体验性不强造成公众贴近度低而很难吸收捐款和志愿服务;一部分源于公众认知的偏差,很大一部分公众认为环保的主要责任方在政府和企业。


资助官员认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是自身传播和筹款能力不足。目前公众对环保的需求旺盛,供给尚且不足,NGO 应抓住机会整合志愿组织,推动合作式项目,链接公众,将热心转为行动。而影响公众参与认知、提高传播与筹款能力,建立与地方政府关系,链接高校学术资源等,需要相关各方努力,开发与新兴行业的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并搭建平台进行交换与共享。


未来的资助趋势


资助官员们对未来 3-5 年的资助领域预测,主要在海洋保护、工业污染、气候变化、垃圾议题、绿色消费、环境教育方向。当代世界瞬息万变,公益行业为了跟上社会的脚步,也要打开雷达,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与新行业融合的模式。较为乐观的在于,行业在方向上已经普遍认可互联网 + 的模式是公益行业的一条新路径。


如果实现大数据和技术高度配合,机构的成长将会是飞速的。除此之外,团队的专业性塑造、NGO 自身要有期待成长的理念,也是未来需要突破的难点。


而基金会的发展,在未来也有很多挑战。当前,多数基金会偏运作型,而资助性基金会不但数量少,且资助生态还没有形成,这也局限了行业发展。因此基金会需要时刻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生态位,适时调整战略方向,以推动整个环保资助领域的发展。


主题性资助案例


为了对具体环境议题的解决有进一步推动、对区域环境保护有所助力,本次环保资助者信息共享机制的伙伴阿拉善 SEE 基金会主题性资助的案例,供各方参考。


阿拉善 SEE 基金会:任鸟飞项目


项目背景


中国沿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鸟类、重要经济鱼类、贝类、甲壳类的栖息地,此外,中国沿海湿地还是东亚 - 澳大利西亚迁徙鸟类的重要通道,影响着大量濒危水鸟物种的迁徙活动,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沿海地区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近几年来人类频繁的活动对沿海湿地造成了破坏,致使湿地功能严重退化、27 种水鸟的生存受到威胁。而我国对沿海湿地的保护力度仍不足,仅有 24% 的沿海湿地得到了政府的保护。为填补政府保护力量的不足,阿拉善 SEE 基金会发起了“任鸟飞”项目,以《中国滨海湿地战略研究报告》为科学依据,划定了 146 块 SEE 守护湿地鸟类行动优先区,通过调动民间力量,激励对我国沿海湿地和濒危水鸟的保护行动。


项目内容


任鸟飞”项目由阿拉善 SEE 基金会发起,是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项目,旨在撬动民间力量,守护中国 146 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 24 种珍稀濒危水鸟。该项目已得到巧女基金会的资助,SEE 与红树林基金会共同打造“任鸟飞”项目,还得到了 SEE 华北项目中心、华东项目中心、深港项目中心、腾讯公益基金会、社会爱心公众、社会企业等的共同支持。


该项目周期为 2016 年至 2026 年,以 146 个亟待保护的湿地和 25 种珍稀濒危的水鸟为优先保护对象,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民间机构发起行动、企业投入、社会公众参与的方式,搭建与官方自然保护体系互补的民间保护网络,建立保护示范基地,进而撬动政府、社会的相关投入,共同守护中国最濒危水鸟及其栖息地。


支持方式


SEE 作为发起方,每年都会举行一次项目的公开招募,提出特定项目方向和要求。申请对象涵盖致力于生态保护的民间组织、鸟类保护和救助团体、环保志愿团体、学术和研究机构以及保护区 / 湿地公园管理单位。中标的机构可获得项目赠款,每个单一项目的赠款范围为 5-15 万元。


资助的项目类型分为鸟类调查、湿地巡护预警、公众自然教育、湿地保护研究等多个方向,主要开展湿地基础信息收集、地块威胁监测、鸟类调查与监测、公众宣传教育、反盗猎和鸟类救护等守护行动。


除了提供资金资助外,阿拉善 SEE 也会利用自身的企业家和专家资源为成员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咨询及辅导,以提升成员的工作能力。


千禾社区基金会:千禾环境基金(原南中国环境基金)


项目背景


南中国地区涵盖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 1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数量接近 5 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37%。2012 年度该区域 GDP 总量达 18 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 1/3。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这一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正在加剧。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挑战与威胁,需要社会公众广泛而持续的参与以及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组织等多方的通力协作。


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早的地区。在开放的政策环境下,民间组织近年来得以快速成长和发展,由民间组织所驱动的各种社会创新活动不断涌现,这些实践正在有效激发着社会的活力。其中,快速成长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的工作也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环境治理结构与模式的转变,推动着环境“善治”目标的实现。


项目内容


为了更加深入地推动环保组织在南中国区域环境问题解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2012 年 4 月,千禾社区基金会、阿拉善 SEE 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共同发起千禾环境基金(原南中国环境基金),面向南中国地区民间环保组织及相关团体,通过提供非限定性资助,支持合作伙伴有效提升在区域环境议题构建及关键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组织领导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落地,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千禾环境基金”成立了由各基金会代表、环境科学家、企业家及资深环保组织领导人共同组成的战略委员会,负责基金发展战略制定、项目审批及其他重大决策。战略委员会每年召开 2 次会议。战略委员会下设专门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合作伙伴与资助项目的实地考察、前期评估、项目推荐等工作,并在项目执行阶段负责资助资金的拨付、项目管理及监测评估。


支持方式


“千禾环境基金”以“组织领导力”提升为核心,基于优势视角,除了向合作伙伴提供资金资助外,还特别注重行动研究、学习网络搭建以及社会资源链接,期望从知识生产、组织学习、能力建设等多个层面为合作伙伴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推动环保组织在区域环境问题解决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千禾环境基金”采用非限定性资助(General support)方式,合作伙伴在资金配置及使用方向上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性与灵性。“千禾环境基金”关注环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跨界合作、资源整合与行动协作,支持和鼓励合作伙伴与其他民间环保组织、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媒体等建立多元伙伴关系,推动合作式环境治理,提升组织的工作绩效、创造性及社会影响力“千禾环境基金”旨在学习和探索环保合作资助模式


因此,该基金也是一个基金会、科学家、企业家和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学习与实践的平台。基金将保持充分的开放性,与合作伙伴及利益相关方建立通畅的反馈与互动机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福特更美好的世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dOals82sKnTcUatg6ut0Q

  • 发表于 2018-08-24 09:54
  • 阅读 ( 959 )
  • 分类:行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