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大暑,你的手机是不是隔三差五蹦出各种暴雨气象灾害预警?熊猫君最近几乎每天都要迎接突如其来的早晚高峰强降雨,一不小心就被大雨堵在路上,“看海”的心痛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每次城市变成“海洋”,恶劣天气导致交通瘫痪时,我们不禁重新思考我们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以及管理城市绿色空间的方式。要保持城市勃勃生机,城市建设必须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这绝不是简单地设计和维护那些可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绿地和绿色空间,而是要改变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使绿色空间在保护整个城市区域免受气候变化危害的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去几年中,WWF发起了一项全球活动-“一个地球城市挑战”项目(OPCC),旨在推动全球城市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迈向一个低碳和具有气候韧性的未来。OPCC邀请全球城市提交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承诺与行动,通过全球评审评选领袖城市,展示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不懈努力。
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减缓与适应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于如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探索解决之道,今天,就跟着熊猫君来看看北美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和亚洲著名花园城市新加坡各自提供了什么样的新思路,你一定会惊叹,真是从道路到屋顶都可以大有作为啊!
芝加哥:空中花园 绿色都市
古代世界八大奇迹中,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多少年来引人遐想。在今天的芝加哥,“绿色屋顶”将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带入现实。“绿色屋顶”是覆盖着植被、生长介质、防水膜,并安装有排水和灌溉系统的屋顶。它不仅有效缓解了芝加哥的城市热岛效应,而且有助于城市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更严重的热浪高温。
其实,在建设绿色屋顶之前,芝加哥已经是绿色城市发展方面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城市空间”(CitySpace)项目开始与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合作开发芝加哥数以千计块空地。截至2015年,芝加哥新增了五十万棵树,绿化面积增至3500公顷。芝加哥前市长从绿色屋顶的先行城市——德国汉堡市获得灵感。2001年,芝加哥市政厅屋顶率先做了绿化。当时全美国仅有两家公司能承建绿色屋顶。而如今,芝加哥已成为全美国绿色屋顶的领跑者。
芝加哥屋顶绿化:会“呼吸”的屋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色屋顶在降温方面成效显著。2007年的一项检测表明,实施了绿化的市政厅屋顶温度仅为21摄氏度,而邻近的屋顶温度则高达40摄氏度。另外,绿色屋顶还有涵养雨水、吸音降噪、净化空气等效应。绿色植物还可以增加碳汇,促进减排。
绿色屋顶项目的成功促使芝加哥进一步扩大行动。2008年,芝加哥市发布了气候行动计划:到2020年,芝加哥将建成6000座绿色屋顶;同时,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的温室气体,到2025年减排80%。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气候行动计划多管齐下:提升建筑能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浪费和污染。2010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芝加哥已在增强城市气候韧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升建筑能效方面,13000多处住宅和390多栋办公楼实施了节能改造,节约了至少21%的能源。150多家企业参与到“绿色办公室”挑战中,企业员工们发挥创造力,降低能耗,节省了510万美元。在公共交通方面,新建成120条绿化街道,新增636辆共享汽车、208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公交使用增长2000万人次。在减少浪费方面,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公交建设力度、加强用水度量等措施使得日用水量减少1亿3200万升,人均耗水量减少72%。
从绿色屋顶出发,芝加哥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屋顶不仅美化了,还提前为芝加哥适应气候变化做了准备。城市,远远不止是单调的钢筋水泥,更可以是自然与人交融共生的美好家园。
新加坡:低碳转型 灵动水城
新加坡:干净美丽的花园城市、文化多元的国际都市、美食汇聚的旅游胜地……然而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这个东南亚岛国面临着严峻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可持续能源匮乏,如何向低碳城市转型?缺乏淡水,如何进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具有前瞻性的太阳能规划、有魄力的节能政策、行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新加坡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人口约560万,国土狭小,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密集的人口加上高度发达的经济,使新加坡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2016年,新加坡生产电力中,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煤)发电大约占97%。而新加坡的化石能源高度依赖进口,国家能源安全受制于外国。为了提高能源自给率,新加坡将目光转向了可再生能源。
© Kajan Madrasmail / WWF-Singapore
2014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发起了SolarNova投标项目——政府机构建筑汇总对安装太阳能发电板的需求,向企业招标,中标企业负责安装太阳能发电板。这种运营模式形成了规模效益,大幅提高了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时政府机关还节省了装机费用,并能以更低价格购买太阳能电力。增加本土太阳发电量,既能更好保障能源安全,还能减少碳排放,一箭双雕。增加可持续能源电力供给的同时,新加坡还决定大刀阔斧的提高能源效率——到2030年,能源强度比2009年水平降低35%。
新加坡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小岛屿国家, 人均水资源仅为221立方米,排名世界倒数第二。建国后不久,马来西亚就曾经威胁只要不服从他们,就切断新加坡的水源。这使得新加坡有强烈的危机感:如果不实现水资源自给自足,就会永远受制于马来西亚。正如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所说:“在与马来西亚分家的那一天,我们就知道有朝一日他们必定会对我们施加压力。所以,我们系统化地利用天上掉下的每一滴雨水。”
© Shutterstock / Kanuman / WWF
近年来,气候变化给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水资源挑战。2016年,新加坡重要的外部水源地,马来西亚柔佛州经历了严重干旱,柔佛州林桂水坝水位下降至历史最低点。[1]面对这些环境和政治的双重挑战,新加坡在保障生命之源——水的高效利用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 保障生命之源。
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开源节流”。除了从邻国马来西亚引入水源外,还通过雨水收集(20%)、废水回收(30%)和海水淡化(10%)供水,统称“四大水喉”。其中,废水回收净化后生产出的“新生水”已成为新加坡的标志之一。新加坡的长期目标是实现淡水自给自足:届时,40%的水来自回收,30%来自海水淡化,20%来自水收集。
节约水资源方面,新加坡通过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提高用水效率、节约用水。政府制定政策,引导民众人人参与节水。例如,2014年的环境公共卫生(修正)法案规定,如果在水源或输水管道丢垃圾,将被处以最低300新元(约合1500元人民币),最高1万新元(约合5万元人民币)的罚款。[1]新加坡实行累进制水价,并根据水的用途和用量,加收10%-25%的水资源保护费,和15%-32%的排水费。[2]由此,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强的节水风气。
另外,新加坡还将水资源管理和城市景观紧密结合。政府推出计划,让集水区变的更美丽,水渠和蓄水池变成美丽清洁的溪流和湖泊,让民众亲近水,同时提高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例如,新加坡的滨海堤坝不仅有供水、防洪功能,还有相当于四个足球场大小的“绿色天台”为民众提供消闲去处。
新加坡的经验证明,低碳环保非但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更可创造出大有前景的发展机遇。作为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弹丸小国,新加坡成功的水资源管理不仅值得钦佩,更为当今用水压力剧增的世界提供宝贵经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市是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区,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度汇集与运转,能耗、水耗、环境污染及交通拥堵的交叉影响十分巨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最为严重和最为直接。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气候变化与中国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报告指出“许多城市在暴雨和洪水面前极端脆弱,大量的人员和资产在危机关头的社会敏感性水平令人担忧,这些城市在破坏性因素影响下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这说明城市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因此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势在必行。
同时,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背景下,WWF在报告中建议在城市治理和规划设计中要转变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治理理念,综合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与灾害需要,打造具有“韧性-恢复力”的韧性城市。
2016年,我国发布《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以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要求,有效提升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然而,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认识不足、基础薄弱、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提高政策目标与资源匹配的一致性,强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基础,提高社会各界的意识和能力。目前,WWF正在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中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指南及评估工具,通过试点城市推广以及实践示范项目,推动更多城市落实国家《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KYGiUItKR8dqDV0xtWKWA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