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塑更酷|“后全球化时代”,限塑何去何从

在所有关于中美“贸易战”成因的诸多推测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是“塑料垃圾说”。在一些官方色彩不浓的新媒体评论中,中美贸易摩擦被描述为中国“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的次生结果。这一决定宣布于2017年7月,生效期为2018年1月。从时间点上看,两者确实靠得很近。

今天的#减塑更酷#栏目,熊猫君请来的特约评论员,将从世界风云变幻的贸易格局讲述“后全球化时代”的限塑之路。


“贸易战导火索”?


在所有关于中美“贸易战”成因的诸多推测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是“塑料垃圾说”。在一些官方色彩不浓的新媒体评论中,中美贸易摩擦被描述为中国“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的次生结果。这一决定宣布于2017年7月,生效期为2018年1月。从时间点上看,两者确实靠得很近。


禁止洋垃圾

影片《蓝色星球》展示的严重的海洋塑料污染图景


尽管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接续,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证明,中国“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足以成为导致世界上最强大两个国家贸易战的导火索,或者反过来,这一决定是贸易战的后果。事实上,“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是一个本可以在更早时间推出,并且迟早都要推出的一个政策。政策推出的时间点与中美贸易摩擦激化的时间巧合,更多地应该与国际“限塑”运动提速相联系,其中包括前不久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重塑未来,谁先出手”中国行动,旨在推动淘汰以塑料吸管为代表的一次性塑料餐饮制品。

 

在上述行动中,WWF督促肯德基、麦当劳、costa咖啡、星巴克等跨国餐饮连锁企业,尽快在中国实行它们已经在国外做出的停用塑料吸管的承诺,同时呼吁公众不主动索取塑料吸管。

 

当然,2018年是中国实行限塑令的第十年,是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时间节点。在此刻检视限塑令的成果,同时适时推出更有里程碑水平的新政策,也就毫不意外。“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当属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政策范畴。

 

在那些宣称“禁止‘洋垃圾’进口”导致贸易战的网文中,毫无例外地渲染了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后在其他国家造成的窘状甚至是“危机”。这些网文援引国外一些媒体报道称,在中国的近邻韩国,中国拒收“洋垃圾”后,韩国首都圈的绝大部分垃圾清运、分类公司以无利可图为由,不再回收PET塑料瓶、白色聚苯乙烯餐盒。美国西海岸的许多州从今年1月开始就面临着废品堆积的问题,俄勒冈州一个废料回收商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从年初开始,他的库存已经“失控”。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官员年初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此次颁布的标准是空前的,要在半年的时间内适应这个变化,对于美国的企业而言“几乎不可能达到”。


美国一个废物回收公司一个月内在停车场堆了3000大包纸,以前这些都运往中国。


这些报道在中文环境下不免有夸张之处,单就垃圾回收领域来说,却也不算失真。中国拒收“洋垃圾”虽然不至于造成其他国家转眼就“垃圾围城”,但短期内的压力不可避免。


这一局面的背景,是中国长期稳居全球塑料垃圾的最大进口国。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2015年全世界超过70%的废塑料和37%的废纸都出口到中国。西班牙《国家报》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是包括废弃塑料、纸类和纺织品等在内的废料的最大进口国。德国《南德意志报》报道称,2016年,仅德国就有150万吨废塑料被运往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占德国废塑料总量的一半。英国《卫报》指出,从2012年起,英国向中国出口了270万吨的废塑料,占英国总塑料出口的2/3。

 

美国更不用说。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可回收垃圾最多的国家,大约三分之一可回收垃圾出口国外,其中约一半流入中国。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统计,2016年美国向中国出口了市值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2亿元)可回收垃圾,其美方民间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美国对中国废塑料的出口额高达3亿美元,但2018年第一季度仅为760万美元,同比下降60%。

 

尽管如此,56亿美元的数额在中美贸易总额近4万亿人民币(2017年数据)的盘子内,比重也可以忽略不计,更别说会引发贸易战。


欧洲被迫出手?

反而是欧洲的反应,似乎与中国的这一行动关联更为紧密。

在中国出台禁止进口“洋垃圾”政策后,欧盟在2018年1月16日公布“减塑战略”。这一战略的内容是: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欧洲大陆上所有塑料包装可回收,同时要回收55%的塑料制品;到2026年前,要将成员国的人均塑料袋使用量从每年90个减少到40个。国内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将这一“战略”出台视为对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回应,也可以说,是这一政策在国际层面的一个重要正面影响。


英国塑料垃圾出口情况一览表


中国出台禁止进口“洋垃圾”政策无疑对全球限塑运动是一个巨大利好不过,单就欧盟的这个政策来说,很难说是积极回应。事实上,早在2015年初,也就是三年前,欧盟成员国的代表就已经敲定一项协议,目标是各国政府必须把每人每年的薄型塑料袋消费数量到2019年减至90个,到2025年减至40个,或者到2018年保证消费者为塑料袋付费。2018年的战略内容,只是对2015年那个协议的一个重申,并且推进提出了2030年的目标。

 

这一做法符合欧盟在类似问题上一贯强调循序渐进的行动路径,不能因此认为欧盟在限塑上无所作为。但一个明显的现实是,在全球而言,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限塑上表现的积极性,与它们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仍有明显的差距。

 

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塑料产品的使用做出了规定,其中包括禁用、部分禁用和限制性使用三种政策。

 

目前非洲 54 个国家中,超过12个国家出台了限塑的相关政策。这一数字达到了全球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厄立特里亚早在 2005 年就全面禁用塑料袋。其他包括坦桑尼亚(2006)、乌干达(2007)、卢旺达(2008)、毛里塔尼亚(2013)、摩洛哥(2016年)、塞内加尔(2016)等国。这些国家要么全面禁用塑料袋,要么禁止制造、贩卖和使用塑料袋,惩罚力度较大。

 

亚洲限塑令也相当给力。2002年,孟加拉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全面禁用塑料袋的国家。印度孟买在 2016 年禁止使用厚度小于 0.05毫米的塑料袋,斯里兰卡也禁止塑料袋、塑料餐盘和塑料杯。其他地区,如日本宣布 2020 年起,所有零售商店都禁止提供免费塑料袋。

 

中国自2008 年开始限塑。本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中国政府对限塑的持续政策支持,还将继续体现出正面影响。

 

相比而言,欧美等国的限塑政策出台相对较晚,力度虽然在持续加强,但与其他一些公益性领域一样,仍有很大空间。


“后全球化时代”的限塑

WWF“重塑未来,谁先出手”的行动呼吁,指向的是肯德基、麦当劳、costa咖啡、星巴克等跨国餐饮连锁企业。这些企业在塑料吸管等垃圾来源的消费使用上有巨大比重。塑料吸管是目前在国际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塑料垃圾来源。此前一个在海龟鼻腔内取出塑料吸管的视频,引发了公众的巨大关注和同情。


努力推动跨国企业成为行动主体,并且获得足够多公众舆论特别是互联网舆论的支持,让个人、企业和团体都能形成共识,愿意为解决塑料污染付诸行动,这一特点在2018年这一轮全球限塑行动中得到了加强,包括在欧洲,玛莎百货、宝洁和可口可乐等零售和日用品大型企业,在4月也联同其他39家英国企业签署承诺消除不必要塑胶包装的协议。

 

但是,国际贸易最新的事态发展对于这些努力可能造成伤害。国际社会开始慢慢接受悲观预期的可能,即相当长时间里,国家间贸易保护主义将会趋向严重,“后全球化”甚至“逆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形成,很多国家选举或产生了强势的政治领导人,这几个因素几乎都会对跨国企业与公众舆论形成比以往更强的抑制——看看在美国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清楚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像WWF这样的国际组织持续不断的推动,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FAtRN1wyJnU28kPlBTF8w



  • 发表于 2018-07-20 15:15
  • 阅读 ( 1993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