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工业园区被查,内幕令人惊愕

许多园区没有成为孵化企业、振兴工业的经济重镇,却沦为了加速污染的毒窟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随着环保督查的步步深入,工业园区的种种乱象得以曝光。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4年底,经国家公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近2000家,各级工业园区超7000家(另有数据显示上万家),但仅有2-3成园区环境达标。督察显示,全国超过80%的省市存在着工业园区污染问题。工业园区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此前一项调查显示,国内真正能够按照一体化理念规划建设,并且具有一定污染防治、环保管理水平的化工园区十不足一。


 高技术产业孵化园沦为污染重灾区 


不可否认个别园区是成功的,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应;但是在推向全国的过程中却泛滥成灾,走样变形了。许多园区没有成为孵化企业、振兴工业的经济重镇,却沦为了加速污染的毒窟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乱 象 一

重要河流污染严重,安全隐患重大


为便于原料和产品运输,许多园区往往沿江或临海分布,据统计仅长江经济带就分布了上百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有些工业园区甚至位于饮用水水源地附近。过去的几十年间,鄱阳湖、黄河、海河、淮河、近海、地表径流都有园区的污水直接排入,破坏极大,后果严重。

2018年3月,新华社记者暗访安徽一工业园污染触目惊心:占地百余亩的强碱工业固废堆放江边,有毒有害淋溶水直流长江;选矿尾渣直接倾倒长江,江水冲洗三年仍存数吨;园内名企午夜户外开工,释放挥发性有毒气体……近年来,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乱 象 二

为重污染企业转移提供便利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污染产业被淘汰后,打包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工业园区。由于欠发达地区监管相对宽松,重污染企业转入后污染变得更加严重。在许多地区,工业园区实质上是污染转移和包庇重污染企业的幌子。


乱 象 三

沦为四不像”,发展畸形


由于规划不科学、监管缺失,工业园区的发展一度泛滥。许多地方为了政绩变着法子搞工业园区,搞出来的“四不像”非但不能产生经济效应,反而问题严重。

事实上,在数量庞大的工业园区群中,“家具厂、门窗厂、印刷厂”这样的作坊式组合体占了半数以上。此类“园区”完全不具备工业园区的属性,在组织形式上与菜市场别无二致,根本体现不出园区的价值,很多时候是地方政府乱作为下的畸形产物。


乱 象 四

背后隐含“神逻辑”,工业园成为投机倒把的乐园


除环境污染、运营混乱、发展畸形外,荒废烂尾是工业园区的又一大乱象。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工业园区遍地都是,但大多数都以烂尾告终。有些荒废掉的园区淹没在空旷的荒野中,被当地百姓视为“鬼园”。

鬼园频频出现的原因绝非规划失当这么简单,背后有着更深一层的“神逻辑”和利益链条,园区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往往各怀其心。

对于有些企业主而言,入驻工业园仅仅是他们在资金困难时,向银行贷款的借口。这类人进入园区的心态就是把假账做到位、尽量多贷款,大不了破产打包还给银行和政府。

以园区为幌子的不只是重污染企业,还有瞄准土地的投机分子。许多园区动辄几千上万亩,图得就是地大,入驻者往往抱有一个幻想,就是包装上市圈钱或等待转化为商业用地后推到盖房子卖。传统地产商做工业园就是为了拿地,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园区建设不过是为拿土地而巧立名目罢了。

而地方政府大肆圈地建园,则是为了政绩考核,大多疏于考虑产业资源、地理条件、基础设施等关键因素,更加无视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很多时候,工业园区名不副实,其中多是投机倒把的行径,所做的完全是以牺牲土地、财政等资源换取部分人利益的勾当。


 是什么导致了乱象的产生?


一、认识错位、动作走样

毋庸置疑,乱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筹认识不到位,二是对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切向钱看齐,忽视环保等长远考量,导致许多园区从开始就是错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导致了动作上的一连串错误,进而使工业园区的发展变形走样。


二、规划混乱、发展失衡

许多地方在规划过程中,急功近利、不切实际、混乱不堪,完全背离了建设工业园区的本义。在对园区的具体规划上,调研不充分、定位不明确、设计不科学,导致园区上马后很难实现良性运转。许多潜质优良的园区因为规划上的问题最终难成气候,甚至走向颓败。

如有的石化园区,由于前期规划失当,仅引入寥寥几家石化企业,由于招商并未达到预期,迫不得已而引入其他类型企业。然而,因前期园内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配套设施,均按照石化企业标准来设计,并不一定符合其他企业的要求。导致园区集群效应不明显,同时给后期管理造成困难,最终造成污染违规排放。大多时候,招商体量往往达不到其设计的配套能力,出现设施设备“吃不饱”现象,最终沦为“晒太阳”工程。

由于宏观统筹不够,往往会出现“狼多肉少、营养不良”的局面。在城镇各级园区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格局下,有限的投资资源很难集中到某个区,分散的投资很难使各个园区达到期望效果,最终造成盲目扩张、空间失衡和恶性竞争等不良想象。


三、急于求成、模式粗放

许多地方的工业园区只是个样子,基本上就是把小散乱污企业打包在了一起,完全没有体现出工业园区的效应;所谓的工业园区不过是一群小规模、高污染、低层次的小作坊拼成的聚集群,把工业园区做成了菜市场,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有记者在调查江苏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江苏沿海城市的化工园区时发现,园区里的部分企业产业层次较低,污染严重。园区内的部分企业利用园区条件差、发展慢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建设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污染相对严重、治理难度很大的项目,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四、权责不清、监管不力

许多地方对园区环境问题的管理上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现有园区多由管委会进行管理,但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企业经营,环境监督、执法能力等远远不足;当然,在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下,即便有能力也很难到位;而基层环保部门有专业职责,却往往触及不到园区范围。

由于责任不清,工业园区成了监管的空白区,导致大量工艺落后、污染重、缺乏环保设施的中小企业和非法企业成了漏网之鱼。环保设施只在检查的时候才运行,检查组走了之后就偷排偷放,使园区运营环境质量下降。

更离谱的是,许多园区被默认为特区,企业主认为只要入园就有了偷排的特权。园区政府往往袒护园内企业,因此,基层环保部门对园区监管执法遇阻也是常有的事。


五、制度不完善、审批成儿戏

多数园区的管理往往没有明确的、成熟的法律制度,自主弹性较大,管理者在环境监管方面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环境执法缺乏刚性,导致污染乱象频发。

在对许多园区项目的审批上,违法审批、越权审批现象非常普遍。本应由国家或省市审批的项目却被分解为小项目由县审批;本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却简化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环评已经审批过了,环保设施却迟迟不见,环评、“三同时”等制度成了走过场。


六、污废处理能力跟不上

有的园区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污染的集中处理,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污废处理能力跟不上

业内人士表示,大量需焚烧填埋危险废物因处置能力匮乏,超期超量储存;而大量危险废物因缺乏综合利用技术,占用焚烧填埋资源。

企业内部危废暂存库普遍存在仓储能力不足、未密闭、未分类贮存、废弃未收集处理、地面未做防腐防渗等问题。部分园区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能力缺口较大,已有设施处置负荷不足,以副产品名义转移的废盐、废溶剂在部分园区普遍存在。


七、极端追求经济增长,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过去40年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也是环境污染的红利期。这一点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工业园区污染严重,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盛行。

有地方为招商引资,在企业进来的时候政府就会做出某些“短视”的承诺,比如污染绿灯、白名单等。

更有甚者,一面打着“生态循环经济”的旗号获得政府审批,另一面却纵容很多高污染企业以及小作坊在里面生产,甚至一些国家明令关停禁止的污染企业也在里面集中排污、逃避监管,使得工业园区反而成了违法经营的“保护伞”。

一些工业园区进驻企业一旦入园,对其环境监管就成了“免检”程序。甚至地方政府会规定一些“土政策”,防止“干扰”园区内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此外一些园区管委会设置相应的环保机构,名曰环境执法,其实质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往往使环境监管处于“真空”状态。


 措施建议 

当下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解决污染问题的窗口期,其核心在于剔除落后理念、整治体制弊政、优化市场机制。对于园区的整顿提出提下建议:

一、要扭转颓势,先要在思想上摆正方向,改正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或许能改正这个毛病。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严格把控审批、规划、招商、运营、管理、处置等各个环节。

三、在园区的规划上要科学合理,有的放矢,兼顾眼前和长远,充分考虑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配置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设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环保水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Q9TtCBpoeMYX8uT9tEp1A




  • 发表于 2018-07-20 14:41
  • 阅读 ( 974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