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调实践与解放的“行动研究”
以唯科学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的模式渗透到了社会研究领域之中,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的主流。实证主义其发展出来的科技理性,相信每个经验都能够得出可以衡量的、纯粹的客观性结果,于是,凭借着工具理性,社会专家们将专业工作建立起了标准化的执行模式,使用技术来控制情境,而专业工作者则陷入纯粹技巧的操作,面对复杂现实的不确定性反而无法掌握。知识与实践的分离状况正表现了实证主义氛围下人在现代性境况中的异化,也正是当代助人工作者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作为心理治疗师、咨商师、社会工作者、教育者等助人专业工作者,必须探索着什么样的知识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在一般知识学科分工下,多认为由研究者将学术理论建构好,再提供给实务工作者应用。但是,“行动研究”则强调实践知识,主张在“行动中反映”,希望透过反映对话的方法能够协助研究者更充分辨识行动的过程与关系、反思结果及探究是否能够发展其他可能的行动方案,负责地看待自己选择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就是要在实践中生产知识的行动理论,把知识生产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在行动过程中的行动者,而不同意实证主义认识论主导下,把研究与实践分离。当实践者能够返身回观自己既有的理论和假设,然后调整改变,那么“解放知识”就有可能发展出来。
二、反映对话如何成为助人者的利器
唐纳德.舍恩(Donald Schön)反映性实践的概念,是“行动研究”的核心,舍恩提出“行动中反映”(reflection-in-action)的方法论,特别聚焦于专业领域的社会行动,强调协同探究关系的建构以及如何克服行动中反映的各种局限,特别值得我等助人工作者的深入探究参照。其中心思想是,人们必须看到人际行为相互建构之复杂性,因此,应该尽可能如实地组织起自己对特定脉络之现实的描述[1],在行动中进行反映并揭露自己的假设或前提,这就是舍恩所谓的“行动中反映”。而“反映对话”的方法,就是使用叙说文本、言说行动、影像纪录等各种形式(重点的是要能够对特定脉络之现实进行描述),在透过文本与言说方式的梳理过程中,有助我们开始进入了“反映对话”中理解以及探究的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每个行动者(社工员或者当事人)均有一个理解事物看法的认知结构,我们将这个认知结构称作为“视框”(Frame)。“视框”之所以形成,反映的是积累在个体身心一系列历史的关系,随着年龄群体、性别和社会阶级等等而有所差异,“视框”带领着人们怎么去认识理解事件的发生并评析它。因此,每个实践者是否能够觉知自己的“视框”是重要的,因为只有觉察到了自我的“视框”,才能对于为何持有这样的“视框”认识进行自我揭露与分析。譬如,我们往往对于来自农村、城市等特定区域,或特定国家的人带有某种看法,这是我们的认识“视框”,它或许来自我们的家庭、来自我们的社会、来自某一个片刻个人的亲身经验;但是,若没有被细致觉察,这样的“视框”很容易成为互动中的“潜台词”或是先入为主的预设并会作用在助人关系之中,进而影响未来的关系对待。能够觉知“视框”后,就要开始进入“视框分析”的工作。
“视框分析”(Frame Analyzing),就是指行动者如何框定当事人的角色,及当事人角色与其系统环境之间作用,行动者必须开展反映对话的历程以改变既有现况;最后,行动者再就行动策略(方法)施行的后果,回头重新辨识与原来行动设定的目标是否有矛盾,以及所发展的方法和结果是否能在矛盾中发展辩证的统一。譬如,今天我们要提供农村留守老人服务,我们怎么看待农村出现留守人口的问题、甚至是关于“三农”的结构性问题,就十分必要;这是其系统环境间的问题,而且每个系统间又会有其差异,如同南方农村与大西北农村,虽然都是农村,但是环境、气候、文化、物质条件都不一样,必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所面对的问题性质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要提供的服务项目不尽相同。服务项目的提出还要看是否符合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农合、老人供餐、医疗照护是否就能够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或者反而仍旧制造出别的难题?农村留守老人自己怎么想?服务介入后,农村生态有否进一步的连动改变?这种种都是我们在进行“视框分析”后,透过行动反映过程,核对结果,重新调整,进行不断重新“再框定”(Re-framing),以改变实践者的行动策略。然而最怕的就是以量化标准来定义服务价值,工具化地把目标、结果切割对待,甚至只用结果来衡量行动方法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从以上所述,可以知道除了“反映对话”、“视框分析”的概念之外,舍恩用“行动探测实验”、“假设检验”的概念,来说明动态又不断随着行动结果而一再修正的行动,舍恩认为这就是行动者进行实验性行动的科学精神[1]。也就是说,行动者必须把其所置身的每个处境,都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去充分揭露他对这些现象的了解,他的系列介入的行动是探索、移动、探测以及假设—验证的实验。若行动者不仅想了解,还对改变有兴趣,他就要把实践行动视为是“实验”,跟控制实验一样的是,他乐于理解情境,综观全局展开分析,然后像下棋一样,一步步地把原本的情境,朝向一个他认为适宜的情境去发展。这个推进朝向改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的行动实验[1]。这也就呼应了提出“行动科学”的大师阿吉斯(Chris Argyris)提到的“行动研究”的科学性,即行动者是研究者、介入者及教育者[2]。
强调助人工作者与当事人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彼此在工作过程开展中,不断在行动中探测实验,并反思修正,再尝试进行新的介入行动,这是“行动研究”有别于一般助人工作之处。助人行为的开展,必须要能够看懂:什么是问题的本质、如何建立起助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展开解决的方法,助人工作者必须愿意以开放的态度在关系中探究,要抱持多元观点,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认识视框,才能够真正与对方共有平等的关系。而且,助人工作者必须将受助者重新放置回特定事件脉络中理解,才能够发现其不同于原先专业分类的处境;助人者更需要为受助者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受助者从既存的、不断复制强化的社会对待中解放出来。兼顾以上,助人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才能发生变化。而在这样的基础上,行动者才有可能进一步“辨认差异”,发展彼此关系的开放与探究,助人才有可能转化成互助。也就是助人者须让自身在田野中以己为度、分辨差异。不断地在与服务对象的切磋中,挪移新的位置,并且准备把对于“弱势”“助人”的想象,慢慢从“慈善”的视框中解放出来,才能放回与服务对象的平等关系。
三、成为好的实践者:深刻有效的“反映对话”
当然,一个好的实践者,是要在工作过程与他者进入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能否在行动中发生深刻有效的“反映对话”,对于实践者而言是最重要的[3]。在实践工作中,每个人身上都有多层次的系统就像母子盒一层一层地套迭着[4]。每个社会现场,也都有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与场域的作用。当我们与他者的社会关系有利害冲突、或是协同合作时,工作过程中不免有各自或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模式,以原来自己熟悉的模式防卫利益。那么,如何看清楚这层层套迭的穿戴在我们身上,各自有差异的社会系统结构,面对差异、穿越防卫、而在开放的关系中发展出共利方法,这是助人工作者很大的自我觉察与挑战。以我所见,这种经验最常发生在团队工作之中,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其社会生存的压力,也都有着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想望,当团队面临到艰难任务时,一方面有着团队目标与工作过程的整理与厘清,同时还有着团队每个人的利益是否能够公开与讨论,以便协调出一个符合现实的团队方向,这是在团队组织工作中最为棘手又重要的反映对话。这其中,辨识行动者的防卫封闭行动,就十分重要,而成员各自生存利益的考量,也会考验着团队的包容信任度。
人们的作为都不是偶然的,人们的行动是被设计的,行动者要对自己的行动设计负责,所以需要严谨地意识自己的行动假设和前提[5]。为了真正实现辨识与框定问题,以及发展出合适的行动目标与有效的行动策略,助人工作者需要和受助群体建立互为主体的行动关系,构建平等共管的行动空间,并通过细致的对话与工作达成集体行动的共识。“反映对话”透过文本或言说行动,组织起自己对特定脉络之现实的描述,经由对话梳理、觉知“视框”、“视框分析”、“再框定”、设计行动进行改变等等一系列行动实验,是要对峙人们往往经常将复杂的行动世界过于简化,甚至是情绪先行,或者是层次混淆,或是框架目标先后分辨不清,若我们不能细致地重视脉络的现实描述,就会经常发展出错误的响应,甚至是根本的误解。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人发展的善念之上,包容、意愿与朝向发展的善念,是“反映对话”重要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舍恩·唐纳德:《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阿吉斯·克里斯:《行动科学》,夏林清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夏林清:〈风筝不断线-实践者的落地深耕〉,《反映的实践者》序,2007,页1-8。
[4]夏林清教授用 “社会系统母子盒”的概念,来阐述在社会系统中互为作用的人的行为构形。即每一个场域都是承载了多重社会系统交相渗透与交织作用的一个学习场域。包含了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承载的社会关系构形,以及人活于体制环境中,强调自身的作为是如何与制度性作用力量相互缠绕的觉察。
[5] 王芳萍:(实践知识:在实践中反映,在行动中对话),《行动研究系列丛书--读书札记》,2015,页134-149。
(作者:龚尤倩,台湾行动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
附:台湾行动研究学会小简介
台湾行动研究学会在1999年成立,是一个结合了学校老师以及公益组织工作者,以行动研究作为其专业实践方法的社群。我们认为行动研究不仅只是个研究方法,更是一个对待知识与世界的态度。我们相信知识来自实践中,而实践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我们使用行动研究,为促进个体与集体的发展与解放而服务。
台湾行动研究学会的工作项目:
1.推广行动研究之专业知识及方法,于专业领域中实践,提升专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研究并整理有关「社会实践与反映实践取径的行动研究」的理论与专业实践。
2.设计社会工作与行动研究的相关培训工作坊,如2017年6月与爱德基金会筹划办理南京中山陵【社区营造督导培训】、2017年11月贵州友邻之家办理【行动研究培训】、2018年6月长春工业大学【工业社会工作与EAP工作坊】。
3.编著、翻译、出版行动研究手册、信息及书籍。
4.培育精熟行动研究知识及方法之实务工作者,以推动从事行动研究之专业实践。
5.将台湾经验与国际相关之学术机构、教育机构交流。
欢迎参考台湾行动研究学会网页:https://wordpresscom19128.wordpress.com/
作者:龚尤倩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动者的实践空间”
原文链接:“行动研究”中的反映对话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