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食品银行?
"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等,食品银行具备以下特点:
非营利、慈善性的组织
发放食物给没有能力购买足够食物的人
收集剩余食物,减少食物浪费(即不是从普通市场上购买食物发给困难人群,而是收集本来可能被丢弃的食物,香港台湾地区也称为“拯救食物”)"
本文以具备上述特征的食品银行为主,不涉及纯社会福利型的食物救济。
世界上的第一个食品银行是1967年成立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的St. Mary's Food Bank Alliance。
此前,美国在战后很长时期普遍认为饥饿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到1960年代中期,美国一些州以早期食品券(Food Stamp)取代免费发放的Federal Food Surpluses,持券者有更多挑选食物的自由度。但食品券需要一点费用,一些人甚至无法负担食品券,导致严重饥饿。美国社会再次向早期的救济组织(soup kitchen, food relief agencies)求助,此时与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剩余食物结合起来,成立了第一个食品银行。
在此之后,食品银行对政府的游说带来福利政策的改进。食品银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相关饥饿救济的支出多少相关。政府减少相关支出时(例如里根时期),就是食品银行快速发展的时候。在2002年的统计中,超过90%的美国食品银行是在1981年后建立的。
之后食品银行扩展到美国各州及加拿大。1976年Feeding America成立,到21世纪早期,其食品银行网络有200家,为9万个项目提供支持。此外还有AmpleHarvest等大型食品银行网络。
本世纪初开始走红欧洲和其他地区
第一家欧洲的食品银行于1984年在法国建立。对于欧洲来说,长期以来都有很好的社会福利系统,过去并没有建立食品银行的需求,但是自从2006年底的通货膨胀及食物涨价、特别是在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欧洲食品银行的数量急速增长。英国出现了Trussell Trust foodbanks、FareShare、Oxford Food Bank等,主要是教堂与社区合作。德国和法国的食品银行发展超过英国,目前德国有900多个食品银行,到2014年,每周有150万人使用食品银行。
目前,世界各地有数千家食品银行,在南美、非洲和亚洲也都成立了多家食品银行。在亚洲,新加坡的Food Bank Singapore,香港的Feeding Hong Kong乐饷社、台湾的全民食物银行协会等都有近十年的发展时间。
2007年,全球食品银行网络(GFN)成立,目前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将世界各地的食品银行连接在一起,并提供设立食品银行的相关工具。
根据全球食品银行网络(GFN)的定义,食品银行是一个收集和分发剩余食物的机构。
食品银行的两种运作方式:
1“仓库模式”Warehouse Model
即食品银行主要承担食品的储存和配送站功能,不直接面向终端受益者。在食物收集、分类、质量检查后,将其分发给非盈利的社区或政府组织,包括各种救济组织、无家可归收容组织、孤儿院、学校等。
北美、澳大利亚、西班牙主要采用这种模式,通常一个城市有一家食品银行,给当地众多一线慈善组织分配食物。一般来说食品银行不会向这些慈善组织收取任何费用,但是也有些情况下,食品银行会收取很小额的“分享维护费”,以让接收食物的组织和食品银行分摊仓储和运输成本。
即食品银行直接面向终端受益者。北美及澳大利亚以外的地区多采用这种方式。
食品的两种主要来源:
1 商业机构的捐赠
包括大型连锁超市、农场、食品加工厂、零售商、餐厅等。为失去商业价值,原本将被丢弃的食物,例如食品银行接近有效期限、标签错误、停产品牌、过剩的库存、配方微调或包装损毁等。
一般加工食物和未加工食物均可。除了易保存的罐头及包装食品外,很多食品银行,例如香港乐饷社会收集面包、三明治、新鲜蔬菜等。台湾全民食物银行协会除了食品外,还收取营养品(糖尿病专用奶粉,洗肾专用安素,儿童补充剂等)及生活用品。
2 个人的捐赠
个人和家庭会把吃不完的食物送给食品银行。美国的食品银行一般会在居民社区里开办食物采集点,并在每个周末定期组织活动;加拿大食物银行就在主要超市连锁店设立市民捐赠的木箱。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放:
在美国的食物银行领取食物以前,受助者会先填写一份“家庭状况表”,上面列有姓名、家庭地址、家庭人数、工作状态、月收入等项目。只要来食物银行填写表格,受助者就可以当场得到领取食品的红色卡片,无需各种证明。个人经济状况改善后,可归还食品领取卡。
加拿大的食品银行一般是每周领取一次食物,足够全家三四天的用量。
食品银行在发放食物时,不但会考虑口味、保质期等,还会考虑健康因素,为慢性病患者送上最适合他们的饮食。
台湾全民食物银行协会的发放原则之一是“按需分配”,发放给老人的食品会配合老人奶粉及尿布等,由志工访查,重视特殊族群的需要。
食品银行的管理:
一般而言,食物银行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是志愿者。
香港的乐饷社日常运营有全职管理团队,并由理事会提供指导。
1 节约粮食
中国政府对减少食物浪费一直在大力宣传,包括“世界粮食日”相关活动、“中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等。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2013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第227期《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作出批示,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在此推动下,从各级领导干部,到餐厅推出小份菜,到网民发起“光盘行动”,食品银行减少食品浪费的诉求已基本达成社会共识。
2 城市贫困人口
根据民政部2017年1季度社会服务统计季报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1461.3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506.9元。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延续此前的一些计算方法,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所占中国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约为8%。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估算,目前城市的贫困人口超过六千万人,超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群。
在城市生活与农村不同,每月都要有各项生活费用的支出,比如柴、米、面以及蔬菜等费用,每月的支出至少也要几百块钱。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城市贫困人口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需要多方协助。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提及“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2016年初,全国总工会对外公开年将把城市困难职工的帮扶解困融入国家脱贫攻坚大局,有专家认为这是官方释放“精准扶贫政策将扩围至城市居民”的信号[1]。因此食品银行在城市扶贫方面也有一定空间。
食品银行良好运行的最重要前提是保障食品安全。近些年来,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重视。在《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里,严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成为重要内容。因此食品从捐赠、运输、储存、分发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符合《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例如《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第五十四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另外,食品的储存也要考虑到《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例如上海一家便利店将共享食物放在店外的冰箱里结果被下令整改。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条款包括:第十三条:“保持市容整洁,无乱设摊、乱搭建、乱涂写、乱刻画、乱堆放等行为”;第十八条:“建筑物、构建物和其他设置应该保持整洁、完好、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公益组织-上海绿洲的实践
相较于国外的食品银行发展来说,国内的食品银行起步较晚。除了政府系统的救济之外,非营利领域有慈善会系统的慈善超市项目,接受物品捐赠(部分为剩余物品)并对弱势群体发放,其内容不限于食品。在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的义仓项目中,在捐赠品中也有食物(比如大米),但多数并非剩余食物,此项目已拓展至全国35个城市,181家公益机构加入义仓学习网络。
目前,上海绿洲是大陆唯一一家加入全球食物银行网络(GFN)的食品银行组织。它的食品银行项目2015年正式开始运行,在2018成为GFN的正式会员。
运作至今,其在上海有4个旗舰运营中心,分别在浦东和浦西;共有150个授权发放点,包含社区,学校,NGO等。
图:绿洲食物银行和兜约餐厅合作开展的第一家冰箱在上海西康路落户
上海市之外已拓展6个授权分发点,有新疆、北京、江西、广州、深圳、昆山等,分别与不同的组织、单位合作,有NGO,也有街道、社工机构、基金会等;其中在北京市即将开设食物银行门店。
项目还得到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类)的支持,是项目目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其中分享冰箱是在社区内做余量食物的分享(不涉及物流),目前有7台分享冰箱,目标是2017年达到50台。最美食物包受益人共225户,并由专门的受益人反馈,由此对食物包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评估哪些家庭不再需要食物包。
模式仍然在探索中,希望探索哪种模式更受欢迎、成本更低。绿洲总干事认为多元模式应该是趋势。
2 食品的主要来源
主要捐赠方是企业。原则上只接受企业捐赠,不接受个人捐赠(但也有热心居民提供捐赠)。
对于企业捐赠者,绿洲要求必须提供工商注册信息、食物安全检验证明。
首先肯定不接受已过期的食物;对于保质期三个月以内的食物,基本是零库存运作,尤其是“分享冰箱”覆盖面和流通速度是非常快的。对于三个月以上保质期的食物才会通过仓库进行中转、分拣等流程。
发放对象一方面主动与街道、居委会合作,请他们提供低保/纳保名单,初步筛查后,请志愿者上门访谈确认需求;另一方面有需求的人可以向居委提出申请,或者到绿洲的授权分发点直接申请。
食品发放全部免费,对于领取频率除了“最美食物包”每月一次,其他没有严格限制。
对于不同群体有“按需分配”,比如对于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发放低糖、无糖食物。
目前绿洲有7名全职工作人员,每年参与项目的志愿者约有两三千人。
志愿者的来源主要有企业员工志愿者、社区居民等等。通过志愿者领袖和社区领袖的培养、管理实现一个庞大的志愿团队的运作,比如浦西运营中心主要就是由志愿者团队管理的。
目前上海绿洲运营不需要政府食品运营的批准。
绿洲的食物银行是上海市民政局示范项目,而且2016年机构获得了4A组织,得到政府认可,所以在有些分发点的场地和办公室得到了街道的免费支持。
项目还得到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类)的支持,是项目目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物流成本占相当大比例,随着覆盖面越来越广、发展越来越快,物流的支出只会更大。目前没有物流方面的合作方。
1 麦德龙
根据麦德龙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麦德龙于2013年将食品银行引入中国。向敬老院捐赠食品,截至2016年,食品银行项目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沈阳、大连等城市启动,总捐赠金额超过200 万元。
最初由上海普陀店开始食物银行的尝试,直接与附近的养老院取得联系,定期向养老院捐赠“临保食品”。目前,麦德龙已经在上海全面推广这一项目,在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下,向全市6家麦德龙周边的敬老院定期捐赠食品。
2015年麦德龙与广州慈善总会联合启动了食品银行项目,由麦德龙捐出牛奶、果汁、麦片等食品给广州慈善总会,慈善总会将这些食品分发给接受捐赠的单位。从2015年5月到6月底获得3个批次的食品捐赠。[2]
家乐福除了一般的捐赠,家乐福将普通的消费者纳入食品募集活动中。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之间,在北京、上海、深圳、昆明、贵州等9个城市的28个家乐福门店开辟“食品银行”专区,募集13.79吨食品。2016年12月17日,家乐福与16家机构合作,在16个城市的61家门店举行募集活动,活动期间消费者可持家中闲置食品至家乐福门店服务台捐赠,如大米、食用油、罐头食品等不易变质食品,最终募集21吨食品,分发给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患病儿童。
在除了直接募捐,家乐福开设了慈善展位,提供5款售价低于20元的商品供消费者前来购买作捐赠用。同时,家乐福还会将市民们的“爱心翻倍”,捐出等值的生活必需品。所有募集的食品都统一整理,对各地区的受助群体做出相应侧重,分区赠送。如深圳的募捐到的物资由公益组织捐赠给“特殊儿童福利院”,海口则由海南义工互助协会、龙哥哥爱心社定向捐助给海南省地中海贫血儿童。每次家乐福都组织上百名员工志愿者,与社会义工携手参加门店为期一整天的捐赠活动。
根据家乐福基金会网站,家乐福基金会自1994年开始与食品银行(Food Banks)合作,每年定期组织捐赠,为贫困人士提供膳食支援,同时为食品银行专门提供食品运输车辆、冷藏仓库等后勤支持。[3]家乐福在10个国家开展相关项目,成千上百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募捐活动。
基于目前的中国公益组织及超市企业的食品银行实践,在中国开展相关项目可以考虑:
与公益组织合作。通过公益组织可以更好得到社会认可,也可以避免相关政策及食品安全风险。
在剩余食品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与上海绿洲这一类已经初具规模的食品银行项目合作,也可以与具备分发条件的大型公益组织合作,通过他们进行大规模分发;在剩余食品数量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与在地受益人相关的公益组织合作,例如养老院、孤儿院等,通过他们分发到受益人手中。
尝试“按需发放”。目前食品银行的趋势是能够瞄准需求,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食品,并尽量从健康角度提供食品。
让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这不仅是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同时也涉及了企业社会责任中消费者教育、在价值链中促进社会责任、社区参与及发展的内容(参考ISO26000及GB36000)。
[1] “精准扶贫意在扩围,城市居民或被纳入”,《经济观察报》2016年1月23日。
[2]“企业如何参与‘食品银行’?”,《人民政协报》2015年7月7日。
[3] 来自家乐福基金会官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明善道”
原文链接:热线解读:食品银行在中国的实践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