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问题的问题是什么
当我们发现一个环境问题后,由于各种原因想要去解决它,这个时候就要经历一个过程,问题的问题是什么?即导致这个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问题导致了现在的环境问题?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都有答案,而随着行动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可能越来越接近这个问题的真像。
多年前,当我注意到河北的环境问题后,第一个反应是不满,认为是部分政府部门没有承担起责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企业又唯利是图造成的。这个反应,符合一个思考逻辑,就是坏的事情背后一定有坏的人。
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坏人”之所以能做坏事,是因为没有“好人”来阻止,而受害者是弱势群体,是没有声音和力量的,而最让我痛心的是,无力改变现状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于是我开始寻找改变的力量,首先,“好人”不是从天而降的,我越来越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来做这个“好人”,正是因为我们都在等“好人”出现,都在观望“坏人”施害,才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成为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到最后,坚持受害者身份成了一种惯性,能力稍大的受害者选择了逃跑,没有改变弱势群体的身份,而“好人”却迟迟没有出现。
于是我决定行动起来成为“好人”,并希望让大家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好人”,这样,当正义的声音发出来,当正义的意识被唤醒,当“好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坏人”就会收敛,要知道,“坏人”通常是只会对不会反抗、保持沉默的人施害。
行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力量有限,阻止“坏人”做坏事的力量也有限,更多的“好人”还没出现,正义的声音得到了一定的支持,却没有让受害者行动起来。我思考的结果是,受害者虽然看到了正义的行动,正义的意识被唤醒,但缺乏行动的方法或者行动的能力,因为,他们尚未找到与“坏人”作战的途径。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搭建这个平台,让受害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希望让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增强改变的力量,让“坏人”知道做了坏事,同时也让“坏人”不再做那么多坏事,理想状态是让每个“坏人”身边都有“好人”来督促和监督。
02.“非黑即白”是对世界成熟的认识吗
两年多来,每当我与“坏人”交锋,每次成功或失败,我心里都会犯嘀咕。有些“坏人”其实是在对自己做坏事,有些“坏人”自己也是受害者。有些“坏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凶神恶煞,有些“坏人”也在天人交战,总之,这些“坏人”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大的不一样。我开始怀疑,“坏人”是天生就要做坏事的吗?我们这些受害者似乎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着许多坏事。所以,复杂的环境问题用简单的“非黑即白”来考虑,是否合适?
03.再到问题的问题是什么
于是在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的时候,我谨慎了许多,表象上是政府部门追求地方经济利益,对企业排污监管力度有限,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或遵从市场生产环境,对环境保护缺乏关注,考虑有限等因素造成的。但背后一定与公共参与程度有关,与公众的社会行为有关。一方面,很多公众是有成为“好人”的潜力,他们可以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但要想达成目标,必须对公众给予引导;另一方面,公众无意识的选择,很可能使自己成为那“坏人”做坏事的始作俑者,最后虽然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但隐性属性并未得到深究。
我越来越觉得环境污染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过程,随着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慢慢转好的希望。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发展迅速,而人们的观念却无法在短时间内产生急剧的变化。
从贫穷状态走过来的父辈,仍然坚持“实用主义”的消费观念,凡所购商品,以便宜为最佳,未曾考虑这个商品价格背后的意义和代价,或者考虑到了也不愿意以牺牲自己利益为代价,仍以自己生活成本高为由忽视、漠视问题。
这个超低价格商品的背后是价值被低估,商品没有卖到应有的价格,从社会公平来讲,已经失衡。而降低商品成本的办法有很多,偷工减料、不注意环境代价等,企业生存是需要利润的,先不说他们以利润为导向,他们实际在做的事是满足这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如果我们更多的选择低价格的商品,那么企业就没有做好商品维持生存的能力,为了生存,迎合社会的选择,只有以不惜破坏环境为代价,偷工减料为导向。
那么我们对环境的污染其实既是买单者,也是推动者。所以,有一边抱怨着环境污染,一边贪图小便宜过度消费者,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行为和环境的联系缺乏认识。
所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不再以“实用主义”去为消费做选择的时候,企业的盈利空间变大,更好的品牌形象可能是人们首要的选择,如此环境问题也会随之慢慢得以解决。
这个理念应用起来就像是现在IPE推动的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这套方法早些年应用起来时,最先受到影响的是国外的大品牌,国内品牌因为受“实用主义”消费选择的影响,这套方法并没有很奏效,直到国内品牌有了国际知名度,IPE编制的企业环保表现排行榜上,才首次有国内企业进入前10。
这也就建立起了一套激励机制,让让环境友好型企业接到更多的订单,有更丰富的生存土壤,让环境表现差的企业没有生存空间,遭到惩戒。
但现实是,主流消费以“实惠”为最佳,以便宜为首选,这就可能导致散乱污企业的产品热销,环保设备齐全、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竞争不过小企业,没有生存空间,只能靠偷排直排来减少成本。我们如果只紧盯着这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大企业的环境表现,他们内心可能也有无数委屈。所以,如果想有效解决一个环境问题,只让那些污染大企业整改,停产都只是做了表面工作,背后的问题无人触及的话,其结果也是治标不治本。
04.营利组织才是真正的公益组织?
曾经看到一篇关于营利组织对社会发展贡献的文章——《营利组织才是真正的公益组织》发自公众号布尔费墨,其观点有三:
1.简单地将“公益”定义为“非营利”,是一种对营利活动的污名化。
2.给公众带来更多利益的,并不是垄断了“公益”旗号的非盈利组织,而是不打着“公益”旗号的营利组织。
3.营利组织才是真正的公益组织。而利润则是营利组织为公益服务的指引信号。
上述观点虽然有些过于绝对的表述和情绪化的批判,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想要反驳也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公益这个词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含义,这里提及“公益”二字,应该首先阐明下自己所说的公益的概念是什么。从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这个层面来讲,商业营利机构确实为公益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而政府行政机构有营利吗?他同样也为公益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两者就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来讲,并不好去区分谁为公众带来了更多利益。不管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管理模式,还是商业的市场机制模式,都是为了这个社会的发展,经过历史积淀后的共同选择,一定都是对这个社会有益的。
社会非营利组织,又是在行政和市场两种社会治理模式之外,为了社会公众福祉和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如果把社会公众比作人体,把政府行政力量和商业市场力量比作人体所需要的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空气,碳水化合物和空气对人体都是有益处的,缺一不可。那么社会非营利组织,则可以比作是维生素或盐,表面上看人体对其需求量少些,甚至没有的时候,人体依然可以运转,但这种运转已经处在亚健康状态,长期没有这些元素,人体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所以如果让你选择,碳水化合物、空气、维生素或盐哪个对人体贡献更大,似乎并不好给答案,缺了其中一个,人体就可能出问题。
回到我们的工作,既然能够认识到政府行政、商业市场和非营利组织活动都是这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摒去刻板印象,不直接以“好人坏人”来定位,多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这个前提是彼此之间多些沟通对话,而非敌意对峙。我们许多时候仍然盲目的树立起“好人坏人”的标签,是不利于工作有效开展的。
所以,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策略应该是:
1.关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排污行为的同时,更注重对“散乱污”企业的排查。
2.注重工业污染防治末端监督的同时,更注重对工业污染防治的前端,即“绿色选择”的推动。
3.从绝对的监督,到积极的对话,让环境问题的解决不再只是表面的急性改观,而是更利于社会发展的有序转变。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合一绿学院合作发起“成蹊计划”水保护组织培育支持项目,期待为一批处于新生期的水保护行动者提供包括资金和能力、信息在内的联合支持,并培养和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加入水保护队伍,培育一批“核心业务专业性高、团队有行动力且发展资源上可持续的水保护组织”,期待未来实现“每一条河流都有守护者”的美好蓝图。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由阿里巴巴集团旗下4家公司联合发起,原始基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宗旨是:营造公益氛围,发展公益事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资助重点包括:水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支持环保类公益组织的发展。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将通过集中公益资源、提升公益项目效率和专业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 发展,为和谐社会做贡献。为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长期稳定的公益资金投入机制,快速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扩大资助的公益范围,阿里巴巴集团承诺每年会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捐赠给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合一绿学院秉持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以“中国环保组织行动者培育摇篮,人人参与环保,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愿景,是致力于环境保护行业发展支持的专业非营利机构。
合一绿学院通过资金资助、成长培训、信息平台来支持环境保护相关的草根组织及行动者,并开展相关行业案例和理论研究,以实现支持草根环保组织成长使之有更强的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使命。
合一绿学院核心团队有着十多年的支持草根环保组织发展的经验,并成绩斐然,合作伙伴包括了遍及中国各省区的上百家环保组织。
2016年7月,合一绿学院正式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为基金会,注册名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