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特别篇:为了“天更蓝、水更清”,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一直在路上!

本文为地球日特别篇,带你走进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解锁基金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成果。
写在前面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该节日于1970年发起,如今,庆祝活动已发展至全球19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保护环境也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命题。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8年组委会成员中,有一家企业背景的基金会,从其成立起就肩负着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2011年至今,基金会经历过多次战略升级,从外围资助到深度参与,到行业支持、赋能生态伙伴,结合企业互联网背景的技术优势,推动“人人参与”,致力于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联合企业、联合公益伙伴、联合政府、联合公众在环保领域的深耕与实践,它堪称是典范。


这就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


本文为地球日特别篇,带你走进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解锁基金会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成果。我们相信,基金会一直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



当前环境保护问题面临的机遇和形势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美丽中国”一词,在报告中出现三次。此外,报告还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生态宜居的总要求,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突出的不平衡之一”,就是人民群众对于美丽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对环保社会组织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出,以环保社会团体、环保基金会和环保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环保社会组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的4月2日,XI 主席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打几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确保3年时间明显见效。


所以,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多元共治体系下,为了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诞生

为了天更蓝,水更清


面对中国的环境问题,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一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公司,一直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


早在2009年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就提出“新商业文明,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必须率先带起头来,要呼吁全社会来高度关注水的保护问题”


2010年起,阿里巴巴将集团年收入的千分之三拨作公益基金,主要用于环境保护


近年来,阿里巴巴生态系内部推进“绿色星球”计划,从绿色电商、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绿色办公等多个维度,以多种方式去探索和实践绿色经济。


而成立于2011 年12月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更是直接肩负起阿里巴巴集团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社会责任。


基金会的使命: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共存的绿色星球。


基金会的愿景:以金融创新为依托,以智慧科技为核心、以教育倡导为助力,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家企业基金会,成立7年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既坚持着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理想主义,同时又脚踏实地,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不断推动着中国环保公益事业的向前发展。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战略方向

多次转型,日益深耕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自2011年12月22日成立以来,一直以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关注领域。


2012年-2013年,主要在水环境保护资助方面进行探索。


2014年,明确提出在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两大领域进行资助和布局。


2015年,资助理念和策略转型升级,由多领域资助转为聚焦领域资助,包括清源行动、环境云图、自然教育三个版块;由纯外围资助转为深度参与、协同支持的资助,强调资助过程的引导与培育;由目标、效果相对模糊的资助,转变为重视受资助机构成长及产出。


2016年,“清源行动”和“环境云图”合并为“水环境保护”版块,“自然教育”版块保留,新增“公益创投”版块


2017年,基金会所开展的三个资助版块各有侧重。“水环境保护”旨在搭建一个支持民间力量开展水环境保护的平台;“自然教育”致力于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以及支持生态伙伴在各地建立公众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等方式,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公益创投”则着重发掘民间公益创新样本,并探索“互联网+环保”创投的可能性。


2017年下半年,从阿里经济体的战略高度出发,阿里巴巴集团将公益确定为核心业务之一,提出“天更蓝、心更暖”的新愿景,明确环保与民生为阿里公益的重点领域,并进一步整合阿里集团内部公益资源,推动各业务部门在公益项目上的协同,使“公益心态、商业手法”成为阿里巴巴公益的普遍共识;挖掘并撬动公益组织、商家等外部力量,共同推动公益事业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及平台优势,激活线上平台的海量用户,构建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以此为契机,基金会再次转型升级,借助阿里集团的平台实力和技术、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环保组织、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协同参与水环境治理。同时,“科技赋能”和“公众唤醒”,被确定为基金会发展策略的两大关键词。


2018年,结合互联网科技的应用推动“人人参与”,通过与信息技术类机构的合作推动中国环境公共数据的有序开放,并应用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将成为基金会的新课题。


2017年资助项目成果综述


2017年,基金会在水环境保护、自然教育和公益创投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有效率、有影响力的公益资助,主要特点有:


(一)聚焦环保领域,赋能生态伙伴


2017年,基金会继续深耕以水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大环保领域,资助重点落实在行业支持、组织培养、制度保障和环境数据应用等方面,关注领域聚焦,资助手法创新、多维。


1.全方位支持生态伙伴


2017年新增XIN伙伴计划,从战略资助、培育赋能、资源支持、发展共赢四个层面全方位支持行业伙伴发展。通过对合作伙伴进行能力建设、项目运营、平台开发等重点资助,协助其提升组织发展能力、项目运行及管理能力。



此外,根据生态伙伴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基金会针对其各自特点和需求资助了清源行动和成蹊计划生态伙伴,分别对其给予技术与数据支持、组织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成长测评与诊断等支持。两大项目支持的伙伴基本覆盖全国主要的水环保组织,广泛分布在19个省市,守望着850余条河流,用他们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2.推进环保法制建设


针对我国环境资源立法领域虽然有《环境保护法》为统领,相关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为主干,各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为补充的分散立法现状,基金会2017年资助了国际环境法典研究项目,以推进我国新的法治化方案和环境立法模式的研究。


该项目共翻译、出版法国、意大利、瑞典、德国、俄罗斯、柬埔寨等6个国家的环境法典,并在京召开环境法典翻译出版国际研讨会。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俄罗斯等国的9位专家直接参与该国环境法典制定的专家赴京参会。


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政协社法委、国务院法制办、环保部专门派人全程参会,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和各国法典翻译团队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与会者对各国家环境法典制定的背景和经验教训、中国环境法典编纂的基本路径、外国法典翻译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内容殷实。


各国环境法典翻译出版国际研讨会现场(图片来自网络)


会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分别以内参和专题报道形式予以推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法制日报》的报道在“今日头条”推送,《人民日报》内参获得了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审议吕忠梅等30名代表“关于制定环境法典的议案”报告,要求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待条件成熟时将中国环境法典制定纳入立法计划。


此外,基金会2017年还资助生态伙伴参与了国家70余条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订,推进自然教育立法,不断完善环境领域的法律制度保障。


3.运用环保数据推进环境监管


过去一年中,基金会资助的生态伙伴,通过数据推动全国500条城市黑臭水体开展监督治理,推动政府公开超过60万条环境监管信息,撬动超过2700家企业进行治污减排。


(二)加强自然教育,打造示范标杆


自然教育,离不开“教育”二词,最终目的是提高公民“自然素质”,改变和影响人心,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且任务艰巨的社会工作。传统的“环境教育”以灌输、宣教方式为主,公民“自然素质”转化提升非常有限,而自然教育是以创新的体验互动方式为主,潜移默化影响公民对自然环境的意识,可有效提升公民“自然素质”。


2017年,基金会充分发挥“社会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撬动公益生态力量(包括外部生态伙伴和阿里内部生态伙伴),共同打造自然领域的民间创新样板,并进行模式推广。基于“平台模式、生态思维”的理念,在自然教育行业底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对生态伙伴进行赋能。通过这类项目,使基金会在自然教育行业中占据很好的生态位,成为行业引领者的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台湾自然教育教父亲徐仁修等业界专家也一致肯定了目前已有成果。


此外,中国自然教育机构跟国外自然教育机构不同,很多自然教育机构都是寻求商业化发展的社会企业。随着城市化进展加快,自然教育日益成为公众未来生活中的硬需求,也是最有可能实践“公益心态、商业手法”的领域。


未来,自然教育机构的商业产品和服务,可以对接阿里“绿色星球”公益IP, 阿里平台进行销售。这一方面实现阿里的商业赋能,同时也为自然教育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源动能。


实施自然教育的关键途径包括“校园”和社区。基金会与武汉市教育局、园林局合作的自然笔记大赛将直接触达30万中小学生,探索出一条“城市公园+NGO+中小学”的合作模式。现在国家大力试点“国家公园”,未来自然教育跟公园的结合还有更大的空间。“社区”是实施自然教育的一个关键点,自然教育+社区营造,是未来社会发展和公民教育的一个趋势,也是“天更蓝”和“心更暖”理念的完美结合点。


因此,基金会针对自然教育领域,主要在基地建设、行业发展及公众传播等三个维度加大投入,实现从零散资助到系统资助,行业端及公众端共同注能,着力打造示范样板,持续扩大影响范围。


(三)优化资助策略,实操品牌项目


2017年,基金会优化资助策略,加大在品牌项目上的投入,将目光聚焦于项目对未来的影响。单个项目平均资助额度从2016年的200万增长至317万,同比提升了58%。在更加精准的资助策略基础上,也催生了如“XIN伙伴计划”、“桃源里自然中心”、“中国水源地保护慈善信托”等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品牌项目。


基金会实操“XIN伙伴计划”,开展行业内战略性资助,改变过去项目资助的传统,将目标瞄准行业最具影响力和成长性的机构,帮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开展互助协作,实现组织成长突破。4家首批入选的组织过去一年在组织发展、战略转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并开始展现其在行业的核心作用。



“桃源里自然中心”的创立,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城市型的自然体验中心,将自然教育从深山荒野搬到了公众的身边,让城市人有更多、更便捷的机会参与自然教育,建立与自然的连接。这些品牌项目的开展都正在并将继续引领着环保公益行业的未来方向。


(四)多维创新资助,广泛开展合作


2017年起,基金会与多家外部伙伴进行着战略、年度、政府、研究等多维度的创新与合作,充分实践行业赋能。


战略项目:基金会与桃花源基金会、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然之友、合一绿学院、绿色潇湘等五家机构保持着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与战略合作伙伴的互动持续深入,形成范式,积极探索基金会与公益组织的良性合作模式,不断扩大影响范围。


年度项目:基金会每年开展清源行动、通过合一绿学院等战略伙伴支持成蹊计划,支持不同发展阶段水环保伙伴的成长。2017年度清源计划伙伴22家,成蹊计划伙伴构19家,仅成蹊计划伙伴关注的河流就达249条,黑臭水体治理120条,撬动整改企业数量274,推动政策/法律次数30次,年筹款能力平均提升21%。




政府合作:基金会与环保部宣教中心及信息办、武汉市等多个政府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自然教育等活动,吸引政策制定方关注环境议题,积极进行环保理念倡导。


研究项目: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国际公益学院等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开展循环经济、绿色物流、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环保公益领域关键问题研究,整合环保数据信息,在实践中探索环保新方法,以创新技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


此外,基金会还引入水基金模式,将环境保护和金融创新结合,发起成立了中国水源地保护慈善信托;发展多类型的自然教育类合作伙伴,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五个城市开展公众自然讲解员培训,广泛引入公众参与。



(五)加大项目传播,促进公众参与


在整合集团平台资源的基础上,基金会通过邀请明星参与、事件传播、创作互动游戏等方式,加强了项目传播和在环保公益活动上与公众的互动。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关注和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实现人人参与公益的愿景。


这些活动也得到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并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广泛的参与和分享。其中,仅“自然之歌创作大赛”就吸引了6230万网友参与,“小鱼治水”游戏上线两个月独立访客数超过360万。从数据统计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和90后构成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主力军。


阿里系生态联动

平台开放、资金支持、技术赋能,成为阿里巴巴公益的三大基础。在互联网+时代,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也正充分利用阿里巴巴集团的业务与技术优势,发展互联网特色的社会公益,积极推动中国的社会创新与公益生态系统的形成。


2017年3月,由菜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发起, 圆通、中通、申通、韵达、百世、天天等6家快递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该基金将专注于解决日趋严重的物流业污染现状,推动快递包装创新改良,促进快递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引导运用大数据技术减少资源浪费,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未来,基金将投入3亿元,用于开展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倡导和推动。



2017年6月,阿里云宣布推出阿里云ET环境大脑,集成了全球各类自然环境信息,构建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对水污染源、气污染源、放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监控要素进行全面感知,实现环境保护的监测自动化、管理精细化和决策智能化。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希望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环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创新,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与中国的科学家、企业家、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展合作,打造中国公益的基础设施,以创新的方式保护环境。




未来希望你我同行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的远”,在环境保护的道路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愿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专家智库、新闻媒体、环保组织和社会公众一起加强合作,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促进中国经济的绿色化转型,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共同努力。



投稿:秘书处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高级专家



本文转载自阿里基金会

原文链接:地球日特别篇:为了“天更蓝、水更清”,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一直在路上!

  • 发表于 2018-04-27 19:32
  • 阅读 ( 2631 )
  • 分类: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