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玲:同路的人有很多

在加入环保NGO之前,你要想清楚是为了什么要加入这个领域。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进。

“暴雨,在能见度少于1米时,我们(除了我)都屏住呼吸,小哥掌握着方向盘,开起了冷气,为了能在转角处看清一些。表哥说:‘看,雪。’三千多米高的风景可惜天色已晚看不清楚啊。”

ab

2018年3月12日,植树节,春雨贵如油的时节,奔走在大凉山的淑玲,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次出差一边要参加培训,一边还要走访当地小学和测水。


这是她进入环境保护公益领域的第三个年头,像这样的“上山下乡”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了。作为MyH2O执行总监,检测收集各地水质信息,推动水环境保护是其基本职责之一。


这颗种子已长出绿荫


黄淑玲在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网络


2015年夏,淑玲结束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告别了青涩的校园时光,进入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负责MyH2O中国高校水质地图网络项目,成为一名全职的环保公益人。


在此之前,她早已与公益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暑假,还在广州念书的淑玲作为香港地球之友的志愿者,参与了由该组织发起的“东江之子”活动,到江西寻乌县开展为期2周的东江源村探访调查,而这里就是粤港地区重要的饮水源——东江的发源地。那时,淑玲和队友主要负责东江源村的植被分类和绿地图的绘制。但是,在一次上山寻找水源地的过程中,她看到了令她深感不安的画面:清澈的溪流边,时不时得出现当地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她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广州城饮用水是否安全。


由于那时活动组缺少水质快速检测的设备和方法,此后,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农村和水质等议题相关的活动,她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准确的解答。


2012年,淑玲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里的水喝起来与在南方的有些不一样,有点硬,有些涩。口感上的差异让她开始重新审视日常饮用水的质量,一颗关于水质健康的种子就此完全种下。


如今,这颗种子已长出绿荫。



“三年来组织了5次调研活动,平均每一期有40支左右的团队报名,参加的团队累计87支,囊括了大多数省份的高校和社团,并且,社群能够得到传承。高校社团每一年都会有换届的情况,旧的成员能够继续推荐新人来跟进和了解MyH2O的活动。前不久,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的绿领人连续3年在社团换届后把负责人推荐给我,方便我们后续的合作。


”淑玲说,这就是MyH2O项目带来的收益。“MyH2O作为一个水信息平台,迄今已为超过一千名高校学生提供了水质知识培训和指导,收集了2000多份水质信息。”


 从关注水的志愿者变成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水质监测的项目总监,淑玲在成长,事业也在一步步成长,她说:“前进一步,也是一种鼓舞。”


困难一点点克服


但并不是每一步都好走。如何让项目得到更多人关注?如何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陌生河流的位置?……这些困难都要一点一点地克服。


如何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保护,这并不是一个专属于她的难题,但淑玲一直努力地尝试着去解决。例如,在世界水日,她和团队策划了摄影比赛,让人们来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唤起他们对水的关注;组织水与环境的亲子线下活动,让城市社区的亲子家庭能够体验到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水质情况。


在项目执行过程,她也不断地学习,不断向外界寻求支援,来推动项目发展。


2017年,淑玲通过申请,MyH2O项目获得了“长安慈扬子清流”项目资助。这使得她的项目开始进入江苏泰州——之前从未开展过活动的地方,对那里的黑臭水体展开调研,并在当地的一些社区开展相关的科普活动。



但是项目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一些当地河流的定位,早在7月踩点时,我和一名当地的司机也找不到对应的位置。后来通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的帮助,我和团队最后才确定了方位。”此外,调研团队的学生由于课业安排等原因不得不在项目中期退出,造成项目进展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她积极与当地伙伴机构联系,招募替补志愿者,从而解决了这一临时性难题。


“这为MyH2O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和当地NGO交流的机会。以往的资助项目,伙伴机构都是各自完成各自的,缺乏可交流分享的平台。而且这次资助是与水环境相关,入围NGO也是相关议题的机构,因此也给了一个共同主题下同行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淑玲说,获得长安慈的资助,让她的项目得到了有效拓展,“与江苏当地环保NGO建立了伙伴关系,我们取长补短,为将来在江苏地区开展活动,提供了很大帮助”。


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行



“等水样拿上来时,我给团队介绍怎样使用溶解仪等工具,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环保调研活动,边听边看边记录对应的数值和经纬度,认真的态度让我觉得一夜火车的疲劳和连轴公交的疲倦一下子都消失了。”淑玲这样描述她和团队第一次在泰州调研的情形。


在校大学生就是环保的生力军,把广大高校学生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调动起来,能力培养起来,将影响深远。


“在参与测水方面,大学生有精力和时间去做调研,若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分析数据的时候会有很大的优势。”


“但也有缺点。”长时间与大学生打交道的淑玲坦言,“大学生的调研经验以及与当地人打交道上的火候还不够。一旦出现与当地人交流不顺畅的情况,就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或者交流中止”。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这些会在今后的培训中来慢慢解决。正如她所言,“问题会有的,但解决方法也会有的”。


 也许,在这些参与测水的在校大学生中,将来也有人像她一样,会走上环保公益的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谁又能否定呢?



“在加入环保NGO之前,你要想清楚是为了什么要加入这个领域。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进。在NGO领域,你会发现,成长的空间很大,不仅仅是说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同时兼顾。在出现工作超量的情况下,能够考验你的承受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懂得去反思,自我成长也会很快。”淑玲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觉得大学生做环保公益之前要有一个清楚地认知,“情怀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但它只是你的一个出发点,要想做好,需要理性地批判地看待大环境。当遇到前进不下去的时候,回望出发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同路的人依然很多。”







本文转载自合一绿院

原文链接:黄淑玲:同路的人有很多

  • 发表于 2018-04-09 00:08
  • 阅读 ( 1391 )
  • 分类: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