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营课后札记:公益研究的发展与报告写作

公益/行动研究报告的意义、流程、方法及具体操作。
    学员:李子舒

    2014年进入北京纪安德任研究员。关注国内的性别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有针对媒介进行的多元性别再现和性别运动领域内的权利事件记录,并致力于将自身投入所记录的事情当中。业余时间是个探索中的话剧演员,企图让理性与感性调和起来。


    子舒写在前面的话

    研习营的第一课是由中国发展简报前主编刘海英老师主讲的《公益研究的发展与报告写作》,这对我们来说可谓是基础功,公益伙伴们谁还没参与过个把调研,以及报告的撰写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争议和问题是相当多的。谨以对课程内容的记录和思考为基础来进行此次写作,有失公允之处还望同仁指出。

公益/行动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从公益研究的现状分析
    (1)现有的研究者大多数是体制内的研究机构,或体制内的学者,在实务上属于围观人群,研究属于围观性质,难以提供供给公益实践的有效知识,不能产生指导实践的力量。
    (2)由于围观人群的局限,所以多从个案出发,但是由于未能身处其中,往往无法理清组织内部复杂的转型/行动逻辑和边界考虑。
    (3)缺乏信度效度高的数据库,缺乏整合信息和数据的平台。
    (4)研究理论从西方来,但是不一定能完全用于解释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问题。所以公益研究缺乏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5)很多公益研究不触及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
 
    2.行动者为什么要研究
    (1)对当下:系统性地去看自己的项目和计划,以及组织、行业。并且有助于项目实施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2)对历史:留存和记录,私人性和公共性。
    (3)对未来: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行动者做研究需要的素质
    对研究有深厚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善于搜寻资源、信息和资料的能力,找到互助和支持的网络。
 
    4.行动者做研究的“位置感”
    从世界观上说,这是“我之为我”的问题,是主体性的建构问题。有主体性才有能动性,行动研究者的必备素质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从主体性→能动性→行动者的素养。
    位置感会带来主体性,因为我们身处致力于让社会发生改变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认为我们执行各种项目和计划,都是在写代码,实际的效果就是看代码是如何运行的,代码让运行环境发生了改变,可是写作代码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所以就牵涉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问题意识如何产生,如何去catch到一个问题应当被研究,我想研究的问题和议题应当如何被命名、被言说。从这里出发,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报告的生产流程应当是如何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自我觉察:什么问题让我有动力与追寻和探索?这与我自身、我想要社会有所改变的愿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联?

形成公益/行动研究报告的主要流程


   1.目的和用途:公众动员、指导实践、政策倡导、指出真实社会问题之所在从而在一定平台上产生有实质交流的学术对话。对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探索。
    【问题】研究报告与论文的区别?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体例和范式不同,论文还包括文献综述、技术路线等成分。
 
    2.研究报告的基本步骤
    (1)需求和目标
    (2)确定议题和问题
    (3)设计方案
    研究设计是从问题到答案的步骤,或者说路径。包含研究思路和需要应用到的研究方法。个人的习惯是先从现象出发,描述现象→将现象进行归类→通过初步的田野看到这个问题是否有公共性→确定研究的范围和边界→初步的命名→形成研究设计
    工具:时间表、任务单、方法集。
    研究设计又包含着:研究的逻辑关系、如何进行概念化和操作化(”命名”和”路径”)、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包括资料收集的方向)、研究进度安排。
 
    观察笔记:从问题意识出发确定研究框架和边界
    问题意识是开始研究的基础——它决定了我们想要知道和了解什么,这也与整个行业/议题的愿景有关,而愿景,又关乎需求。

    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来自于我们的公益活动实践,所以这之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求真”——我所要了解的问题,是从什么现象引发的,如果我尝试去描述,描述后去回看其实是十分重要的。描述会引向最终想要解决和讨论的问题,所以对描述的回看,确定其指向真正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探讨的并非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或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触及根本问题,那么就会回到“公益/行动研究的现状”中的第四点:不触及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这在具体问题中,可以体现为:将结构性的不平等归于个人因素或者社区因素,认为是社区或者个案的某些特点或偶然性的因素导致了发生在群体/个案身上的问题,从而规避法律政策以及社会建制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进行一些相应的扶助或必要知识的宣讲,这就是比较传统的慈善从事的工作,和对解决社会问题提出的方法。

    但是从促进个体和社群赋能,促进其自身发生改变上,基本没有积极作用。甚至在一些时候,两者是相互共生关系(如古代乡绅的开仓济贫,其实来源于地主对佃农的剥夺。没有剥夺,无以产生佃农在的饥饿问题,没有饥饿的问题,也就没有乡绅的慈养事业,这些事业增强了地主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更为巩固其土地利益)

    描述上要注意是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作用,因为这会影响到问题的提出,和资源投放的侧重。明确了问题之后,就要去观察我们已有的资源可以支持我们的计划到哪一步,可以访谈、调查到哪些范围的人群,是通过什么样的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这些方式对样本来源有什么影响)。然后对于研究问题的范围,也就有了相应的缩小,这往往会成为我们的研究背景。我们的技术路线,会确定我们的研究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如何“落地”,也就是之后要谈到的:概念化、操作化和测量。

    另外,我们的意识形态也会对研究产生影响,作为研究者中立的立场和作为行动者的立场如何统一和平衡,也是未来我十分关注的问题。这种立场的差异,有时候也会带来困惑,但是在更多的时候,是开启了桃花源的缝隙——从此,你发现了更接近真相的解释。
 
    观察笔记:概念化与操作化、测量如何落地以及对制作研究计划的启发    
    如何测量?
    【案例】公众影响如何测量?
    途径:通过媒体报道测量,如哪些主要媒体进行了转载和编辑,每一家媒体覆盖的人群和地域,可以得到一个合集。其交集可以认为是受影响更大的地域或人群,这些地域/人群就有可能是内容的主要受众;
    通过前后影响测量,如在事件发生后,在搜索引擎上的数值变化,可参考google指数;
    通过前后测量公众态度,可以测量倡导成效。如在2012年网站调查公众是否认同某项倡导,大约有20%的公众认同;而四年过去之后,随着热点公共事件的讨论深入,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网站或与当时网站受众群体大致相同的网站上调查公众是否认同,这个比例是否有所增长;
    通过同类事件比较,来测定公众态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因素(更多地是资料的整理和文本的解读);
    事件前后,倡导联盟是否有所变化?是否把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卷入了进来?利益相关方分析包括各方面的态度(积极/消极)和它们各自的影响力/话语权位置。倡导的目标是将相关方面态度引向积极,影响力上升。分析应有的倡导策略和路径,看见倡导群体和抗争群体。


如何概念化、如何操作化

    概念化:

    操作化:使得问题的研究变得可以操作,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案例】小组讨论课题:机构/社群的决策过程中民主透明指数如何测量
    共同的技术路线:访谈各机构的员工,让其评价决策过程是否民主透明。关于民主决策问题的个案访谈与事件记录。质性与量化方法结合。
    概念化:我们将“机构是否一言堂‘”“决策是否民主”、“信息往往在决定后大部分人才知道,可是却与自己相关”、“与公民社会的原则像违背”等问题归纳为一个机构或社群决策过程中的民主透明指数。
    操作化:我们提出了三种可能的方案
    1 给出与民主透明相关的各项指标,对各机构进行相应打分,得出总分和排名。并就数据呈现出的情况进行分析
    2 给这些指标相应的权重,在按照1的方式进行
    3 在访谈中设置关键词,以关键词频次来确定民主透明决策。(比如,决策过程你了解吗?这个问题,以“了解”、“不了解”为关键词,对访谈稿进行频次的分析,筛出有歧义的词汇后可以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
 
    如何获取资料?
    结构式访谈、事件发生痕迹(邮件、网聊的记录等)、田野观察、从政治学或管理学相关资料上参考其如何研究透明度。



    “公益行动导航研究和生态圈——公益行业青年研究者研习营”由乐施会资助,旨在回应公益行业需要,培育更多具有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的行动者。围绕公益研究,设计了基础授课、专题讲座、实地调研、访谈交流和议题写作等多种方式课程形式。

    研习营开营以来,面向一线NGO行动者,研习营汇聚了10名学员和心系行业发展的导师,课程内容以课堂笔记、学员思考、课程实录等形式通过平台发布,期待能和更多行业同仁一起分享。


本文转载自启沃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子舒

原文链接:研习营课后札记:公益研究的发展与报告写作


  • 发表于 2018-03-01 07:06
  • 阅读 ( 1442 )
  • 分类:行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