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能做什么?实践者说

人生路途艰辛,“赤子心”是个勇敢的答案,也许也是一个最好的答案。



1生地行创始人

罗鹏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生态学毕业,一直努力期望搭建科学研究、环境保护与公众的桥梁。三年环境教育公益项目的工作之后创立了生地行,希望通过自然探索、生态旅游的方式,让普通大众尤其青少年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并通过自身的行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给当地可持续发展积极的影响。目前已经在四川、云南、海南等地开展了近五年的生态旅游,关注大熊猫、滇金丝猴、热带雨林等的保护和当地社区发展。

        开篇想先说明一下, 作为一个实践者,我从来没有区分“自然教育”、“环境教育”或者“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些流行词汇。在我看来,它们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依托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议题,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因此,最终落脚点还是“育人”的教育:我们期望通过自然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应对什么样的未来。

        大家纷纷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已来,我们期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作为理科思维培养出来的学术派出身,对发展心理又有浓厚的兴趣,我喜欢先研究理论再结合自身的成长来看待教育的问题。未来人才更需要的是跨领域的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ies ,中文有翻译叫:横贯能力,也就是跨学科的通用能力。其实也可归结于三大方向:Intrapersonal自我成长方面的,Interpersonal人际关系方面的,Intellectual智力与认知方面的。当然还有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社会责任能力-Global Citizen,可能是下一代比任何一个时代更需要的。

transversal competencies横贯能力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而这些,我认为都可以在自然教育中得以实现。

        自我成长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性格的力量远远大于所谓先天的智商,而性格又是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变化的,比如坚毅、韧性,从挫折中发展自我。

        每一次深入自然的探索,需要我们克服野外的不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战胜各种困难。是森林中的爬山坚持到登顶,还是生火露营不能洗澡;是克服对昆虫的惧怕、了解它们的可爱,还是满身泥土、随地而坐;是慢下来俯身观察自然的神奇,还是科学的思维探究自然界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为什么有昆虫可以不惧怕海芋的毒在叶子上咬出圆形?为什么有些雄性鸟儿长着“非常碍事”又“无用”的鲜艳羽毛?为什么杜鹃鸟不筑巢却让别的鸟帮自己抚育后代?为什么大熊猫明明是食肉动物却要选择吃营养很低的竹子?……自然不仅有生物、有物理、有化学、有数学,自然还有艺术、有哲学,了解自然、探索自然,更能明白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名,我们既不更高级,也不是无所不能。
 

生地行《与大熊猫同行》的夜探,曾祥乐摄

自然中的探索,是好奇心的保持,是自我成长的方方面面


        没有一个物种能够独立存在,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别人而独自成功。我们的自然教育中,除了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然万物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以极大程度的协助孩子们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如何更好的与小伙伴相处,学会合作,训练表达,甚至学会情绪的处理。在野外,我们看到孩子们分享食物、分享欢乐,看到他们自然的伸出双手帮助小伙伴,看到他们面对不满化解冲突,看到他们将自己的收获总结成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自然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容易变成同盟,共同克服困难,共同成长。

 


生地行《与大熊猫同行》的野外探索,罗鹏摄
伸手拉一把,对孩子们是多么的自然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表面的快乐很容易被忘记,但是经历过努力而学到东西、获得个人成长的经历反而能变成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那种神清气爽的满足感,成年人都懂,更何况我们的孩子?认识自然、学习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思维、完成小任务,我们将探索自然的活动变成一种愉快的学习。

生地行《海南濒危物种守护者》研究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罗鹏摄
学习到的知识也许并不能直接用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它一定带给你不同的思维角度

      21世纪注定是环境为主题的时代,我们越来越多的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森林丧失、物种灭绝、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和其它物种而存在。在未来的一代,这些问题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更为强烈,那么,未来的孩子们更需要一份世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什么保护自然与我息息相关?这也许也是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核心的出发点。

生地行《海南濒危物质守护者》巡护清套捣毁盗猎者窝棚,罗鹏摄
唯有了解才会在乎,只有在乎才会行动

      我们的主流教育依然为了应试、升学,为了一个听起来“有保障”的未来焦虑不安。最近很火的电影《无问西东》也许给我们对新时代教育的焦虑提供了一个方向。不管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人生路途艰辛,“赤子心”是个勇敢的答案,也许也是一个最好的答案。愿我们的孩子在自然中快乐的成长,保持自身的好奇,怀有一份赤子心,成为高贵的人。



本文转载自美境自然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科学保护】自然教育能做什么?实践者说

  • 发表于 2018-02-06 13:52
  • 阅读 ( 1516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