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在园田,思想在高处,灵魂回故乡|2018伊顿学园第七期招募书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公益性人文学园,免交学费和生活费,全国只招10人。
当我们对美国的深泉学院心驰神往的时候,你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

它是一个公益性人文学园,你可以免交学费、生活费,以农耕劳作换取生活所需。

        这是一座由猪圈改造成的茅舍,生活简单朴素、甚至清苦。学员们须自然劳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以劳动换得日常所需。


这里没有在园工作人员,学员们依“罗伯特议事规则”自治,做中学,群己权界,发展公共理性。


“难道我们不能请一位阿伯拉尔来给我们讲学?” 170年前,梭罗这样发问与慨叹。数十位知名学人,一位位公益和社创实践人走进乡野中的伊顿学园。他们在茅屋、在苇塘坐而论道,在炉火旁围坐夜谈:柏拉图、陶渊明、梭罗、诸子百家、自然、生态、诗歌、社会创新……


这里主张学习与个体的生命发生联结,学生是学习主体,结业考核是基于真正的社会(人类)问题的解决方案(项目)。


伊顿学园是泥土的,是自然的,独立在职业技能与书册学问两者之外,在这里,期冀厚重的思想与质朴的教育相遇!

从2014年开园,三年间,三十余名学员毕业。2018年,伊顿学园第七期招募已开启,期待志存乡村建设的你!


      


      今年,在十月的星空下,回到湖北老家韩家堰村的波波结束了为村民做的经济分享,他们聊到了全球化资本、财富的重新定义、生态伦理与经济……


而回到2015年,在进入伊顿学园之前,波波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自动化高职毕业,电焊工实习,像无头苍蝇一样对待工作——碰触、离开、碰触、离开。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倘若内心的灵没有点燃,只有奇思异想的火炬在身边旋绕,结果便如一个关在黑暗的土牢里的人身外有光旋绕一样;光线确乎可以透进间隙,但是全部光亮并不能够进去。


点燃的前提是个体性的唤醒。如何让隐而不显的个体张扬起来?伊顿学园认为这是一件重之最重的事。在伊顿学园第五期学员入学第一课上,程平源导师引导学员们共同思考“从Learn to survive(学会生存)到Learn to be(学会存在),挺身而为一个自由人”。


人一旦被唤醒,活力是无穷的。波波在回忆自己建造学园宿舍时说,“在整个过程中,我的状态非常奇妙。二十多年,我从没有那么不由自主地投入去做一件事。那个时候,我每天都在想怎么把房子做到极致,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可以不要。我自己也很惊讶,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懒散的人,但是在做那个项目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不是自己。”在这个散发着自由、哲思味道的茅屋中,个体生命被更多地焕发出来。


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梭罗《瓦尔登湖》



1自然劳作:向万物学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爱默生曾说,“在一个人尚未发现更适合于己的工作时,务农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每个人应当与这个世界上的劳作保持基本的联系。”在学园,每日学员们参与劳作,如播种、除草、采收、翻地、堆肥等,也会参与学园生活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改善,以劳动换得日常所需。


教育可在田园,可在乡村发生,不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这里的生活简单、朴素、甚至清苦,物质欲望仅满足于基本需求,每日饮食以田园时蔬、粗茶淡饭为主,似一种伊壁鸠鲁“花园学派”式的生活。所有入学学员共同生活,轮值做饭、洒扫,共同用餐。


质朴清简的生活,不仅让人保持与自然和土地的亲和关系,还获得充盈的精神世界。



2学会自治:共同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群己权界。
教育在于成就人格,在于使人获得生命的自由。但是自由并非为所欲为,成为“自由人”是需要严格学习的。群己权界,发展公共理性,与常识拉开距离,挑战庸见,形成审辩式思维与负责任的自由,这是每一位入学学员的必修课。


从2014年9月开园至今的每期开学礼,新入学学员都会在导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实践“罗伯特议事规则”,学会自治,是入学第一课。


在学园日常管理方面,学园内设置“学员自治会”,由每学期伊顿学园的正式入学学员组成,负责伊顿学园的日常事务管理。学员们在每周一次的学员自治会中去实践、去学习,做中学,依“罗伯特议事规则”,以理性达成最终决议。


3自主学习:柏拉图启智式教学,学习与个体的生命发生联结。

人人都是受教者,人人也是施教者。学员是自主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导师是引导者、解惑者,学习过程注重启思与思辨。每位学员是学习者也是施教者,自主生成主题学习版块,主导组织该主题版块的共同学习。

每学期入学之始,真人图书馆的版主会带领每位入学学员开展为期一月有余的“真人图书馆”,共同阅读一本本“人”书,共同探讨不同的生活方式、学思历程,逐步形成学员共同体。


第三期学员们好“诗”,逗号同学遂创建了松林诗社,于田埂间席地而坐,闻稻香,品读诗。在通往诗与思的澄明之境,学习与个体的生命发生联结。生活即教育,第二期学员波波在问题中生发学习主题,创建厚土栽培版块,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废弃物在地堆肥,此法用于后续每期学员的自留地耕种。自主学习的主题版块在学员手中传递更新。



4知行合一: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可知亦可行,最后落脚在行上。

伊顿学园,特设人文科和项目科,为必修课。

人文科经典阅读由数位执任导师以专题方式开展,入学学员需完成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并撰写、提交读书报告。伊顿学园的书架上呈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先贤圣者的经典思想。阅读“伟大的书籍”接近“伟大的心灵”,学员们在与圣人先贤对话中回到生命的深处、返归原点,期冀唤醒对永恒事物的敬畏、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保持对现实的批判精神、持守人性的尊严。


所谓大学者,思想、视野、人格之博大,伊顿学园便有着这样的追求。2017年,南京大学景凯旋导师讲授《国学概论》、张玉林导师讲中外环境史、东南大学王俊导师讲《理想国》、南京师范大学程平源导师讲张志扬哲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导师谈陶渊明……在学园,人文科不仅着重”开智“,更在塑造”人“,把“人格”树立起来,深化价值判断,确立个人存在之根。


人文科执任导师|夏中义


“在知的前提下,领悟到行动之迫切性,愿望还不够,我们必须付诸行动。”伊顿学园园长陈忠先生在第四期开学礼上将此句送给了新入学学员,这也是每期学员在学习,在践行的。


每学期学员在入学第5个月会直面社会、直面乡村,开展项目实践,自主创生、孵化、运作项目,每位学员至少进入1个项目团队,相关的项目汇报为毕业考核的内容。“不一样的星期六”,从第三届学员开始,服务于附近两个村的孩子。每周六,他们邀请孩子来伊顿学园开展食育课程、自然体验,以绘本为媒,故事为体,表演为形,在自然中,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打开孩子想象力。还有自然建筑项目,田园教育项目,食物森林项目,芦苇行动项目,南野际项目……

这些都是学员的项目式学习、现象学习的实践,它是发生在以现象为基础的学习当中。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起点,这些现象都会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项目科的学习是一次项目运作模拟,不断深化思维模式,尽可能地与社会生态保持一致性,期待可独立在社会上运作。
自然建筑|项目组成员:尚剑波、施庆文(第二期)

田园教育|项目组成员:王园园、纪彪(第三期)



       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是把种子播撒到地里,给它合适的养料,在阳光、空气、水作用下自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育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者是种子,是独自成长绽放的生命,给他们合适的条件就能生长。


伊顿学园期翼打造一座“究天人之际”的教育公益“种子站”,由此培养一批既有理想主义追求,又能落地生根的“知行的乡村建设人”,并带动更多的守望教育、守望乡村的带领者,随风飘洒,化为一颗颗乡村建设的种子。


今年,第四期学员雯雯和发发在碧山村用黄土砌筑了一处乡村书舍——土书馆,期冀成长为一所扎根乡土的诗意栖居所。“碧山制噪——'不插电'黄梅戏”是土书馆的第一场活动,以晏阳初先生称之为“最有教育性质”的艺术——戏剧,介入乡村公共生活。


而第二期学员波波一直秉承自然建筑的理念,以另一个视角投身乡村建筑、乡村空间。今年秋,在家乡湖北广水组建自然建筑工作坊,努力将家乡韩家堰村逐步构建为生态社区。


教育,作为引导我们进入可行性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方式,第三期学员紀彪、第四期学员阿赞、阿沙则以教育介入乡村的形式,先后加入雁山学堂,作为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师投身乡村教育。


逗号、白云、范范、小胖、柯姐姐、橙子姐等等,这群年轻的乡村建设者也正在以微小的行动,发出微弱的亮光,不断探索中国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在这样的学校,你肯定会问,是不是入学门槛很高?在学园,只要年满18岁,不分国籍、种族、职业、学历均可报名,流浪者、乞丐也拥有同样的体验和学习机会。伊顿学园的入学标准,看似很低,却有着它独特的坚守,更注重价值优先性,注重学员的品性。


那么,它对学员有什么要求呢?


入学学员的品性第一条是“价值优先性”,基于相信头顶的天空塑造内心的道德律,主张真善分离、知行脱节的工具理性不能产生好的教育,个体的价值取向、意愿、坚持超过利己主义的“聪明”。当然天赋也有要求,但是我们考量的是学员有没有本能的实现自我的冲动。其他还有意志和品格的一些要求。

若你醉心耕读论道,怀揣教育理想,志存乡村建设,意愿身体力行,伊顿学园在茅山脚下,句容边城等待你的到来!


伊顿学园,期待这样的你

1/年满18周岁,有至少八个月的自由支配时间;

2/价值优先性,排斥利己主义的“聪明”,有意志力,诚实、友善、积极、尊重;

3/对乡村建设、乡村教育、教育公益、自然农业等领域,有志于推动传播与建设者;

4/拥有一定人文阅读的基础和定力,可以在学园完成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

5/认同伊顿学园宗旨,认同并愿意学习自治、自主学习、自然劳作、知行合一,认同学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6/认同伊壁鸠鲁“花园学派”式的生活,简单、朴素、甚至清苦,共同生活,轮流做饭,日常饮食以田园时蔬,粗茶淡饭为主;




知道千里之遥,有一个地方:晴耕雨读、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往来之,可与鸿儒畅谈庙宇江湖,与白丁细说一粥一饭。伫立在稻浪里的茅屋,承载着圣人的思想情怀,年日静默。……春去秋来,我们来了也走了,只是那一年,我从遥远的地方赶来,而你们也在那里。

  ——第3期学员柯姐姐,节选自《松林诗集》

招生人数|面向全国有限招生10人
学习时间|2018年3月-2019年1月(一年制)
学习地点|江苏·句容·边城·伊顿学园(寄宿制)--距南京市中心40分钟车程(45公里)
录取方式|初试:申请者提交《伊顿学园入学申请表》(长按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由园方审核遴选。复试:每名参加复试的学员有两周左右的体验观察期,两周之后,决定录取名单。
咨询方式|邮箱:giftededucation@foxmail.com(索取申请表); Q Q:1139597799
咨询地址|中国南京长江路190号3层《優教育》编辑部(210018)



本文转载自优教育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躬耕在园田,思想在高处,灵魂回故乡|2018伊顿学园第七期招募书

  • 发表于 2018-02-02 14:08
  • 阅读 ( 1440 )
  • 分类:资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