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态启蒙 | 生命长江·我们的故事(三)

国际湿地日和湿地使者活动的前世今生。
      即使吃的是馍馍,喝的是白水,即使晒得脸发红发烫,但看到若尔盖的蓝天白云,想着我们正在为保护这片美景做着努力,就满是欣喜。愿美好的事物能被更多人看见,愿我们的努力能有小小的力量。
——2017年“湿地使者”罗子纯

      地球有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森林和海洋,湿地因为强大的沉积净化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就像天然海绵吸收雨水,减缓洪水,预防干旱,保护我们的河岸线,被誉为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典型的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湖滨、河口、潮间带等水陆过渡带,一般来说,湿地指的就是长期或者季节性浸润在水中的土地。

      “湿地使者行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家林业局、中国青年报社等共同创办的一项支持和鼓励高校环保社团及其它团体参与湿地保护和宣传的大型公益活动。作为一项具有高度公益性、知识性的活动,它为充满理想的青年人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锻炼和实践机会。

      自2001年以来,“湿地使者活动”已经举行了14届,来自近百个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湿地使者队伍走进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8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进行了近两百次的科考、宣教活动。

      从生态独特的高原明珠圣湖尕海到西洞庭的黑鹳天然栖息地;从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漳江口红树林到绿草丰茂的雅安海子山高山湿地……超过8000名的湿地使者,足迹踏遍了千山万水,他们怀着理想,寻找自然的印记,将湿地保护、环境保护等理念传递给公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态启蒙运动,实现了大学生、社区居民、专业保护组织、政府机构及媒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结成一个保护网络。

      湿地使者也真正成为了湿地生态系统和公众之间的使者,传达着湿地与人类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韦宝玉

从湿地使者到环保先锋


      “我就是一名‘湿地使者’。”对于自己能成为8000多名幸运儿中的一员,如今已成为WWF中国湿地保护高级项目经理、并连续组织了多届“湿地使者行动”的韦宝玉,不无骄傲。

      2001年,尚在长沙电力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求学的韦宝玉与同伴一起,参加了第一届“湿地使者行动”。他们和其他来自全国8所高校的9支大学生队伍一起,经过WWF的培训,然后冒着酷暑,分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洪湖、崇明岛和盐城等重要湿地。

      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是地球上最迷人的自然景观之一。第一届“湿地使者行动”的主题是“把知识带回家乡”。

      环境保护是我一直关注的主题,在参加‘湿地使者行动’之前,我就是学校‘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成员,但‘湿地使者行动’让我走进湿地。”

      扛起“湿地使者”的旗帜,韦宝玉和“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同伴一起,深入洞庭湖地区湿地,走访渔民、农民......落日余晖中,有飞羽掠过湖面的剪影,水面泛起圈圈涟漪;有渔民撒网于湖面,孤帆远影渔歌声声。

      但美好的景象掩饰不住湿地的“失落”,曾经的湖洲湿地,今已高楼林立、居民密集;围湖筑田、水体污染等都使湿地的存续蒙上阴影。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对人类、对自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人类的破坏行为,使湿地大面积消失,已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异常紧迫。

      “这是一场生态的启蒙运动。”韦宝玉说,“湿地使者行动”让年轻人用真诚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亲近湿地、探索湿地、享受湿地、宣传湿地。通过向农民宣传,让农民了解合理利用身边的河湖等湿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田还湖的政策实施中去,实现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在岳阳江渝16号轮船上,韦宝玉等向媒体和公众做保护长江、保护湿地等的宣讲,将关于湿地的价值、湿地保护的意义等知识传递给大众。

      韦宝玉所在的湿地使者队伍最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湿地使者行动’让我走向外界的同时,湿地保护也走向了我的内心,使我找到了在世界中的位置和使命。”大学毕业后,韦宝玉应聘进入WWF长沙项目办公室。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湿地保护高级项目经理。

      从2001年到2017年,“湿地使者行动”已经成功组织了走过14届。在这期间,“湿地使者行动”一路播撒环保的种子,培养了众多如韦宝玉这样的青年领袖和环保先锋,很多湿地使者成为了中国环境保护组织的中坚力量。

      从扛旗帜的人,成长为授旗帜的人,“我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将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作为自己的事业,还原世界的美丽。”韦宝玉坚信,湿地使者的脚步将会越走越远,走到每个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到每个需要环保的地方。


易清

留住江豚的微笑


      “与宝玉一样,我曾经也是‘湿地使者’的一员。”如今作为WWF的项目传播经理,易清也透露了她与“湿地使者行动”多年的缘分,而她当年的角色,是一名记者,关注的主题,则是江豚。

      “2011年,我以媒体人的身份开始关注江豚,当时觉得很惊讶的是,这个物种的生存状况非常艰难,社会对它的关注却少之又少。”只身在洞庭湖鹿角一带实地探访过以后,易清开始觉得深深的忧虑,那一年,她为江豚写了将近两万字的调查报道,但她觉得江豚获得的社会关注,远远不能够给这个极度濒危的物种带来任何生的希望。”

      “那年夏天,我留意到了‘湿地使者行动’,首先打动我的,是那一句主题词——‘留住江豚的微笑‘。不认识它们的人,永远不知道那个微笑有多美”。




    2011年,WWF“湿地使者行动”以“留住江豚的微笑”为主题,十三支队伍走进沿江社区,开展江豚相关的问卷调查、社区探访,为江豚保护收集基础数据。易清通过所在的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最后筛选了十位热心人士作为“湿地使者”。易清后来才知道,在当年的湿地使者当中,他们是唯一的一支社会队伍。

      “当时的愿望非常强烈,WWF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环保组织,有他们的平台优势,并愿意投入巨大的精力关注江豚,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也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施展更多的作为。”

      那一年的湿地使者行动,与WWF江豚保护项目的工作重点相结合,在“留住江豚的微笑”这一感性倡议之外,也提出了“寻找江豚最后的避难所”这一子命题,试图为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寻找更多可行性的方案。易清带领的队伍,前往的地点是位于湖北监利的何王庙长江故道。

      8月份,正是最热的时候,易清和伙伴们沿着十多公里的江堤行走,沿途访问,每人每天的任务是50份调查问卷,持续了三天,完成了约500份有效问卷。“发现了很多问题,”易清说,尤其是当地的渔民,会使用一种巨大的、网眼细密的拉网,毁灭性地捕捞故道鱼类。“但是,如果他们不捕鱼了,又能怎么办?”通过回答WWF设计的调查问卷,渔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调查结束了以后,易清和伙伴们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当时没有料到的是,何王庙长江故道,真的被选定成为长江江豚的第二个迁地保护区。”

      2015年,易清成为了WWF的一员,这一年的三月,她再次来到同一个地点——四头长江江豚,从鄱阳湖,搬进了何王庙/集成垸长江故道,它们有了一个安静的新家。“巨大的拉网,再也看不见了。”让易清更加欣慰的是,WWF的同事们,同时把当地社区的替代生计问题,写入了江豚的保护战略。

      “我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当年一起走入社区的小伙伴们。”易清说,当时有一位六十多岁的“湿地使者”,是个小学老师,改写了一首关于江豚的歌,名字就叫“留住江豚的微笑”,教给小学生唱:“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我们的瑰宝江豚,请不要再哭泣。”

      “留住江豚的微笑”,在2011年,鼓动了很多像易清一样的人。WWF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引入了新媒体、明星参与,极大地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留住江豚的微笑”这句主题词,也广泛地传播出去,为江豚保护赢得了更多的公众支持和社会参与。




本文转载自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年轻的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态启蒙 | 生命长江·我们的故事(三)

  • 发表于 2018-02-02 13:10
  • 阅读 ( 1336 )
  • 分类: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