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琵琶湖的污染与保护

日本第一大湖泊琵琶湖的污染历史和保护经验,值得借鉴。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湖泊,一直以来与富士山一起被看作是日本的象征。其总面积674平方公里,是日本近畿地区滋贺县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北湖616平方公里,南湖58平方公里。其南北绵延63.5公里,贮水量275吨,相当于大阪市民300万人78年的生活用水量。湖水最深达104米。湖水从濑田川流出,经过宇治川,与木津川和桂川交汇,成为淀川注入大阪湾。淀川流域包含了大阪府、兵库县、京都府、滋贺县、三重县等几个行政区。


 
  琵琶湖的污染历史

  历史上的琵琶湖防洪是一大要事,《琵琶湖治水沿革志》记录了1896年(即明治29年)的大洪水,湖的水位上升到了3.9米,波及下游,房屋、耕地受害,受灾民众达到了7.5万人。随着旧河川法的制定,琵琶湖的水问题不仅仅是当地的问题,而是作为整个淀川流域的问题来对待。1913年运河法的制定,对取水给水的规定予以调整,如果对濑田川的水量有影响就停止取水。到了20世纪40年代,各大湖泊纷纷开始了围湖造田,加上50年代的第二期工程,到1971年,两期造田面积达到了约2500公顷。琵琶湖也从1958年开始进行了多处围湖造田工程,这被认为影响到了湖水的净化机能和湖内生物再生环境,并且与琵琶湖的“富营养化”不无相关。
 
  60年代的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危机,农药喷洒,工厂排污,给这个古老的湖泊笼上了一层阴影。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沿岸城市工业的发展,排出的废水中大量农药、化学合成品、重金属类物质破坏了水生环境,给水中的鱼类也带来了危害。1962年,因为农药而产生的渔业受害额度达到了4亿日元。据1973年滋贺大学的统计数据,平均13%到14%的鱼出现了脊椎骨异常。随着农药使用标准的制定,一部分农药在湖周边6公里以内的使用被禁止。
 
  7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污染的严重化,重金属污染和PCB(多氯联苯)污染受到了广泛关注。琵琶湖每年有大约2毫米厚度的堆积物形成,对湖底表层5厘米的堆积物进行取样就可以判断出25年间湖水的状态。根据立川正久教授关于湖底泥沼中的重金属分布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锰是地质中的原有物质外,钴、铜、铅、锌,明显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污染,另外,有充分理由怀疑铬、锶、镉也是受到了污染才产生的。它们是超出了湖水净化能力而沉积的。
 
  PCB于1929年首先在美国投入生产,日本的鍾渊化学于1954年开始以年200吨的产量持续到1971年迫于舆论停产。滋贺县的PCB使用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其中草津市日本电容器公司PCB的使用量最大,造成了对湖水的污染。京都市卫生研究所于1970年9月到1971年6月对琵琶湖宇治川水域的淡水鱼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琵琶湖南部的污染值最高,所以得出了污染源应该在南湖附近。通过对1963年琵琶湖生态调查的样本分析,从湖中蚬贝中测出了PCB含量,这在日本也是最早的案例分析。
 
  1971年的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确定了污染源在滋贺县。这时对县内各企业的实地调查初步表明日电公司的嫌疑最大。由于水田被污染,稻米中也被发现残留着PCB。当地的农民把日电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损失。实地取证报告表明,PCB与铅随工厂排水流出,沿途污染了水田,而污染源就是日电草津工厂。1974年11月29日,环境厅水质保全局通过了底质10ppm的暂定除去标准值。关于土壤中PCB除去标准值,国家一直未发表正式的意见,但对10ppm以上的污染土壤已经采取了适当的对策。滋贺县和草津市却规定土壤中PCB残留浓度限度为80ppm。

  70年代还出现了以锑为主要有害物质的日比野公害,也是工厂排污带来的环境破坏。另外工厂和生活污水中排放的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的磷是导致湖水“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60年代末70年代初,京都全市的自来水散发出霉味,这是因为饮水来源的琵琶湖硅藻及蓝藻大量繁殖,引起了广泛关注。1977年开始连续三年,湖中发生了赤潮,这是一种黄色鞭毛藻类美洲辐尾藻大量滋生造成的,南湖要比北湖更严重。
 
  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    

  随着湖水污染的加剧,富营养化、淡水赤潮及水华等种种水质问题涌现,政府也采取各种对策来应对。1972年6月,《琵琶湖开发特别措施法》公布。同年12月,由日本首相亲自决定出台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它被认为是京阪神的水利用和滋贺县的水质保全相妥协的产物。整个开发项目包括:
 

  治水:即对琵琶湖的洪水防御工程,包括固堤筑坝,降低洪水位,河川改修等;


  水质保全:即下水道及排泄物处理措施,包括公共流域下水道(约40万人,7000公顷);


  水资源开发:即根据淀川下游水需要而进行的琵琶湖水资源开发,包括濑田川及南湖的疏通、改造、设施管理等;


  湖周边水利用:包括从琵琶湖取水的水道、工业用水道及农业用排水设施的配备;


  水源保护:包括琵琶湖流域内的森林造林、保育、林道整理及治山防沙;


  环境保全:即琵琶湖周边的都市公园,自然公园工程及为环保争取土地,包括湖岸绿地、集团设施地区、土地公有化、湖岸清扫等;


  旅游开发:包括湖周边道路、港湾的整修,旅游基地、文化观光设施;


  水产业的振兴:包括水产资源的保护、培养,水产物流加工设施的配备,渔港的维护等,即在治水、水质保全的基础上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历史上的水资源开发确曾提高了对周边城市的供水量,此次的水资源开发也有一个重心,即对下游(主要是考虑到大阪的需水量)的开发水量要达到40立方米每秒。但这样一来湖水位就会下降,最低可能到负1.5米,对琵琶湖的生态无疑是有影响的。因此开发计划一出台就遭到了住民的反对,甚至将水资源开发公团告上了法庭。京都大学的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组成了琵琶湖污染综合调查团,于第二年10月提出了琵琶湖污染综合调查报告书。
 
  其中着重探讨了水资源开发问题及下水道设施配备问题。认为根据假定的需要量来确立供给计划本身就是将两者割离的做法,因为不考虑供给计划而单独做出了需要量的设定,其增幅自然也呈直线上升。而关于需水量的预测方法,本来就是尚未开发的领域,根据经济环境来决定水的多少,应该进行经济建模分析来推算,这显然做的不到位。
 
  另一个是下水道问题。由于京都处于大阪的上游,所以有戏说“大阪人喝的是京都人的废水”。京都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桂川,尽管经过了处理,有机物的浓度还是居高不下,导致取水自淀川的大阪自来水中三卤甲烷的含量也比较高。但是关于如何处理废水的问题,产生了争议。报告书指出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存在的诸多问题,主张应该重新进行考虑。
 
  该计划也因为石油危机对经济带来的影响受挫,本应10年内达成的目标到1982年完成了不足一半。到1996年,2兆日元被用于22项开发事业,但对琵琶湖的水质污染防治还不充分。
 
  民众运动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工合成洗涤剂中含有磷,是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当地发起了一系列的民众运动。1970年9月,以妇联为中心发起了使用肥皂粉来代替合成洗涤剂的抗议运动。1973年居民们向县政府提出要求禁止合成洗涤剂在学校、公共设施中的使用。各项活动一直持续到80年代。

  1979年,《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制定,其中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含磷的合成洗涤剂。关于湖沼中氮和磷的水质环境标准也于1982年底制定。1985年7月,湖沼氮磷的一般排水标准规定实施。在琵琶湖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民众作为水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的意见促进了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开展。
 
  琵琶湖水质污染20世纪70年代最为严重,之后逐渐得到改善,这要归功于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的各项法规政策。80年代,与《琵琶湖富营养化防治条例》的实施同时,滋贺县开展了“琵琶湖ABC作战”,即Access the Blue and Clean。包括推进环境学习、水质保全、湖周边的保全及环境保全相关的调查研究。1984年7月,《湖沼水质保全特别措施法》公布,这是日本政府单独以湖沼为对象的最早立法。同年,首次世界湖沼会议在滋贺县都大津市召开,并通过了“琵琶湖宣言”。

  尽管如此,琵琶湖的各项水质污染指标显示其整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据2004年公用水域水质测定结果,湖沼达标率仅为50.9%,低于海域河川等水域。虽然也有科学家将其归于标准体系本身的问题,但湖泊保护本身的困难可见一斑。要彻底改善湖水质量,不仅是“富营养化”问题,湖泊生态系统和景观保护、渔业资源管理、生态风险管理也不应忽视。琵琶湖的保护还任重而道远。

(原文刊载于《世界环境》2012年第4期)


本文转载自世界环境微信公众号

作者:冯丹阳

原文链接:他山之石 | 琵琶湖的污染与保护

  • 发表于 2018-01-12 08:41
  • 阅读 ( 1742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