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安徽简称“皖”,在安徽南部地区,保留着大量明清时的建筑,这些建筑聚集成村落,成为我们熟悉的皖南古民居1。这些民居、村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历史意义。然而这些被称为“与大地连在一起的国宝”,经历了上百年的风吹雨打,部分已经破损或者倒塌。
芜湖青野社区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芜湖青野”)由安徽本地环保组织芜湖生态的青弋江河流保护版块独立而来,十多年来一直关注皖南最大的母亲河青弋江流域的环境、村落和文化——皖南古民居的重要腹地。2023年,芜湖青野在青弋江畔的西河社区开展了气候变化脆弱性和风险调研,研究聚焦了有600多年历史的西河古镇,观察到古村和建筑的保存现状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气候的变化决定了建筑的变迁,影响着建筑的保护,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因此,为了更好地探索气候变化对古村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古迹的影响,2024年8月开始,芜湖青野在“益起低碳”策略传播小额资助计划的支持下,选取了分别位于青弋江的源头支流、主干流、下游的查济古镇、桃花潭古镇、西河古镇,以此探究皖南古建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更好地对比流域不同区域古建类型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异同,进而为皖南古民居的保护和更好的气候适应策略探索行动空间。
1、顺应区域气候环境而生
皖南地区位于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多处于山岭川谷之中,地形多为山地丘陵,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1800mm 左右。皖南地区水系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有涓涓细流,也有大河辽阔,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但也带来了暴雨和洪涝灾害的风险。由于皖南古民居在我国的建筑气候分区中属于夏热冬冷气候区,所以在建筑的设计初期都会考虑和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夏季祛暑气,冬季保温热。
从徽州山区沿着青弋江一路北上,地形也从山地慢慢过渡到丘陵、平原,这不同地形也造就了不同的小气候,因此即使都是皖南古民居,查济、桃花潭和西河古镇的古民居风格也各有不同。其中查济地处山区,同传统的徽州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依山傍水,街巷水系贯穿,其对气候环境的适应需求就是如何应对夏热冬冷。而桃花潭和西河沿着青弋江主干流分布,历史上洪涝频繁,所以适应气候的行动在于对江堤、圩堤、防城墙的建设和加固。同时,由于水运的便利,桃花潭和西河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码头和渡口,带来了外来的文化,因此在建筑风格上有了新的融合。
2、于山水之间的选址和布局
“有山无水休寻地,有水无山亦可裁”。古代人民大多逐水而居,皖南水网密布、交叉纵横,村落的选址时遵循了“人水共生”的生态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基本沿溪水和河流干流呈狭长布局。由于皖南境内多山、多水,唯独缺少适于耕种的田地,故民谣有曰:“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古村落街巷都十分紧凑狭窄以节约用地,古建多为两层建筑。沿水而居的格局,也带来了古镇商业往来的便利,桃花潭成为皖南繁华热闹的商业古镇,而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诗仙李太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临别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绝唱。西河古镇位于青弋江的中下游,也成为链接皖南山区和芜湖的货物集散地。
3、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晶
皖南古民居的文化背景深植于徽州文化之中,其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村落布局都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徽州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儒释道多家文化的结晶。村落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景观,是明清时期文化现象的显著代表。同时,徽商的兴盛对徽州文化和古民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徽商不仅在经济上支持家乡建设,还带回了外地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综合而言,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地区群山环绕、气候湿润,古民居多采用粉墙黛瓦的色调,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此外,皖南古民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不仅展现了皖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
1、调节温度:皖南古民居街巷的空间布局
在皖南长期湿热的气候下,冷巷在皖南古镇中十分常见,高耸的天井、巷道拥有自然通风与遮阳的双重功能,可以在紧凑的用地上创造阴凉的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这也是皖南匠人调节夏季室内热环境的重要手段。冷巷的冷可不是指没人气冷冷清清,而是在建筑学上可以给建筑降温的街巷设计。村落巷子两端是喇叭状的进风和出风口,中间较窄,可达到加快风速在建筑物通道内流动的效果,以降低室内温度,在我们调研的皖南村落中都有这种设计。
走进桃花潭、查济、西河古镇,冷巷一般沿建筑的进深方向展开,宽度约0.8~1.5m。在夏季,窄高的空间形态特征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太阳直射,巷子两侧的实墙可起到一定的蓄热功能。当气流从室外较为宽敞的农田、广场进入到冷巷时,狭窄的长条形冷巷使空气流通加快,风速增大。纵向的通风明显提高了冷巷的空气置换效率,也改善了村落的通风方式,实现了建筑室内微气候环境的良性循环,营造了村落的“空调系统”。2
2、通风采光:古民居的结构和建筑元素
皖南古民居的房屋一般是面阔三开间、形态呈矩形的建筑形式,厅堂位于房屋正中,主要承担会客接待、商事议事以及家庭活动的功能。因为厢房的私密性较高、通风采光效果较差,导致其不能获得良好的通风状况,造成湿气凝滞。因此人们一般在厢房底部用短柱架空,地面铺设木板,在地袱处设通风排气孔,从而使房间的温、湿度情况得到一定改善。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皖南古民居普遍采用天井设计,天井作为建筑内部的开放式空间,不仅提供了自然光照,还促进了空气流通。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且成为居民共享的空间。此外,马头墙的设计也非常具有实用功能。它们可以在夏季阻挡强烈的日照,减少热量进入室内,同时在冬季提供一定的挡风效果。最后,古民居虽然外墙开窗面积较小,但是窗户的布局和设计仍然考虑到了采光和通风的需要,使得室内空气流通,光照充足。
3、用水排水:古民居的水系利用
水网密布是皖南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再加上交通、贸易和农业灌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皖南古民居多是依水而建。然而皖南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尤其是6-7月的梅雨季节雨水泛滥,且皖南多为山地丘陵地形,这给该地区带来了较大的气候风险,暴雨容易引发洪水和泥石流。因此建筑的排水系统营建显得尤为重要,在皖南古民居的选址和设计上趋利避害,非常注重水的疏导和利用。
首先,皖南古民居多选址多地势高而干燥,避免潮湿洼地,使建筑物避免地下水和潮气的侵袭,如桃花潭在青弋江两岸的河埂修建,西河古镇的建筑也是在地势最高的圩堤上修建,既方便用水也防止洪水的冲击。其次,由于皖南多为山地丘陵,岩石资源丰富,当地多运用花岗岩等岩石搭建地基,对承重墙使用条石,墙角砌高,提高建筑的防水能力。最后,以天井为主的“四水归堂”引水排水体系,将雨水经天井暗渠排至室外,再经室外沟渠排至村落河流,使村落形成“系统排水、储存保水、生态净水”的有机整体,以自然的方式营建了完整的雨水利用体系。
4、在地化: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
皖南古民居主要以砖、石、木为原料,房屋架构以木构架为主,如梁架,用料硕大,比其它地区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皖南山区木料来源丰富且便捷。此外,由于外墙一年四季都会受到雨水侵袭,加上四季气候变化带来的热胀冷缩,本地工匠因地制宜,用糯米稀+石灰水+猕猴桃混合成泥浆,起到了良好的护墙防水的作用。另外,皖南古民居重视装饰,徽州民居自古有“无宅不雕花”之说,木雕不仅具有实际审美之用,还是权力地位、信仰风水的体现。徽州民居大多就地取材,多以银杏木和樟木居多,用其制作梁架、雀替、门扇等构件,并在其上饰以木雕图案,类型多样、立体生动,并运用镂空通风技术,可以辅助通风的作用,有效调节建筑内部的潮湿闷热的情况。
1.气候困境
1.1 潮湿和降水:
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16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3这种潮湿的气候条件对木结构的古民居来说是一个挑战,容易导致木材的腐烂和损坏。同时,湿度的增加会促进霉菌的生长和生物病害的增多,导致古建筑构件霉变。
1.2 温度波动:
一般年平均气温为15.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8℃。4这种较大的年度温度波动可能会对古民居的建筑材料造成热胀冷缩的影响。
1.3 日照和风:
皖南山区的日照时间和风力也会影响古民居的保护。例如,过多的日照可能会导致建筑材料老化,而风力可能会对建筑结构造成风化和损害。
1.4 极端天气: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皖南地区的降水模式和温度变化,这可能会对古民居的长期保护构成新的挑战,尤其是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如强降水、洪水、泥石流、滑坡等,会对分散在山区中的古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气候挑战,在皖南古建筑保护上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给排水系统、使用防潮材料、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结构、以及采用现代技术进行保护和修复。同时,也需要关注气候变化的趋势、脆弱性和风险评估,结合古村的综合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
2. 发展困境
2.1 产权问题:
目前许多古民居的房屋产权属于私人所有,这导致了保护和维护上的困难,因为私人业主可能更关注个人利益而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和产权制度制约了古民居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2.2 资金不足:
古民居的维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据2019年的新闻报道“黄山市近十年陆续投入逾95亿元人民币,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5 文物保护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需要可持续的多方资金投入。
2.3 现代化冲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建筑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房所取代,古村落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商业网点的建设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性,旅游公害问题也逐渐显现。
2.4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导致“空心村”现象,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乏力。
当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安徽省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全面保护、系统设计、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传承徽州文脉、以新业态带动传统村落复兴、深化改革吸引更多发展要素、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等。同时,安徽省也在推动古村落旅游提质增效,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业态培育等方式,推动古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芜湖青野也会对3座皖南古镇开展古民居的气候脆弱性评估调研、基于本土智慧气候适应的口述史故事采编和以VR为创新传播的皖南古镇气候传播。期待可以从社会组织的视角,探索更多元的皖南古民居的保护空间。
参考资料
【1】根据《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所称的皖南古民居,是指本省境内长江以南地区1911年以前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民宅、祠堂、牌坊、书院、楼、台、亭、阁等民用建筑物。
【2】《冷巷在徽派建筑中的应用分析》王礼飞。
【3】数据来源于黄山市黄山区政府网站
【4】数据来源于黄山市黄山区政府网站
【5】央广网报道 安徽黄山十年斥资逾95亿元保护徽州古建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