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是在退潮时走近大海。
保护,是在“涨潮”时走向大众。
海口、文昌、琼海……国庆期间,海南多地海滩迎来“赶海”热潮,到处形成“人比海产品多”的景象。
图源: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赶海:体验与争议
关于“赶海”的讨论并不鲜见。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看别人“云赶海”成为了一种风尚,甚至被认为是能帮助现代都市人“体验另一种生活”的解压良药。赶着热潮,或是被激发了兴趣,也有一些人不满足于“云赶海”,更想自己体验一番。看多了“假赶海”和“摆拍”,大家都希望得到更真实的体验;有人追求“更多、更大”;有人则追求更新奇,甚至不乏猎奇的体验。
有赶海博主展示一只波士顿龙虾(美洲螯龙虾,Homarus americanus)被质疑造假,在本土海域投放外来物种还有造成生物入侵的危险,图源网络
许多人还会效仿赶海视频中一些所谓的“小妙招”,用上各种方法采捕小海鲜们,但是有些做法并不可取。例如过多地使用食盐捕捉蛏子,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盐分超标,不仅会对蛏子繁殖造成影响,还可能“误伤”其它生物邻居,进而影响当地生态环境。
关注:思考赶海的多元视角
那什么样的“赶海”活动是“生态友好”的呢?为此,多家海南在地环保公益机构、研学机构联合举办了一场“生态赶海”倡议讨论会。讨论赶海“为什么火”的同时,更关注赶海活动的多面影响,并共同探索推广“生态赶海”的可能性,最终提出“生态赶海”行动倡议。
大家讨论起哪些赶海行为是“生态友好”的,摄影:谢方铤
发现人与海的联系,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
起初,人们只是为了适应所处的滨海环境,在退潮后,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贝、螺等海产品为食。渐渐地,这种习惯与相关的技巧,就被固化成名为“赶海”的生存之道。“过去,最厉害的渔婆可以靠赶海挖螺养活一家人呢。”在海南沿海的渔村,我们常常听村里人如此说。因此,使用传统手工方式的“赶海”往往凝结着本地的渔民智慧,成为沿海渔村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不难理解,一片宁静而有生机的海,对生计渔民来说,就是如家园般需要被守护的。
平缓的会文湿地,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摄影:陶兴
然而,不管是以采捕海鲜还是自然观察为目的,众多赶海者的涌入——对滩涂的踩踏或对环境的干扰(如肆意翻动礁石)将有可能破坏许多生物的栖息地,甚至直接伤害珊瑚、鲎等保护物种。尽管赶海的时候,大家会主要盯着一些可食用的生物,但如果采捕过量,除了威胁部分物种本身的存续,相关食物链上下级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影响,进而破坏当地生态平衡,损害海洋生物多样性。
“潜伏”在沙滩中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圆尾蝎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摄影:陶兴
相应地,一些大面积、人群过度聚集的赶海娱乐活动,可能会与当地渔村的生计赶海活动形成竞争关系,引起矛盾与冲突。“人太多了,我们能抓的就少了。而且他们有些人不会抓,大的小的都一齐抓了。”村民不无抱怨。
而赶海活动中可能产生的垃圾,既污染环境,也会增加社区处理垃圾的负担。如果活动组织者/参与者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正确认识,在人与人之间则会传递不科学的观念,扩大相关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组织者/参与者自己来说,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活动,也有一定的人身安全风险。
上:赶海者在海滩留下的垃圾;下:可能给人带来危险的“离岸流”,图源水印
倡议:想象“生态赶海”的可能性
如何“生态友好”,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除了“少拿多看”,在拾捡生物的大小规格上,应“抓大放小”,避免影响物种繁殖。此外,选择赶海工具也应慎重,更提倡徒手捡螺贝,将对滩涂生态的影响降至最小。若误抓保护动物,务必及时放归。
保护生境,也很重要。在滩涂湿地里,一块石头本身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翻动后可能会直接影响附着其上的生物的命运,应将它们复归原位。在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定义,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地把物质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环境,产生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妨害渔业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动、损害海水使用素质和减损环境质量等有害影响。不管是抓海鲜用的盐,活动产生的垃圾,还是身上涂抹的防晒霜,在赶海的过程中,大家可以尝试尽量不留下痕迹;若踏上归途,可以力所能及地把垃圾、废弃网具等不应属于那里的东西带走。
会文湿地,栖息在石缝中的黄宝螺(Monetaria moneta)和它的卵(图右下方),摄影:林树浩
实际上,“赶海”依然是个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更是许多地方的人们赖以为生的生计劳动,也是观察了解自然,接受科普教育的绝佳方式。大家赶的是在海潮退去的短暂窗口,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赶的是可食用的海鲜那让人一饱口福的鲜活时刻,而不是“赶尽杀绝”。
一旦赶走了滩涂湿地的生机与活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将是巨大的损失。大家要尊重这一活动的价值,尊重传统智慧,但前提是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那么,如何找到生态、生活、生计之间的平衡?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建议做呢?
我们试着做出回答——与会机构在此联合提出十条“生态赶海”行动倡议:注意安全★ 了解当地海况、潮汐,安全赶海;爱护环境★ 带走自己的垃圾,主动捡拾废弃渔网等海洋塑料垃圾;★ 提倡物理防晒手段(穿长袖、戴帽子),减少使用防晒霜;保护海洋★ 以自然观察、拍摄为主,尽量不伤害海洋生物;★ 轻翻石头,将翻动的礁石等复归原位;★ 不带走鲎、虎斑宝贝等保护生物;★ 不使用化学制剂(食用盐)、电以及电动工具;★ 在海草生长区,不使用钉耙等工具伤害海草;★ 不扎堆赶海,留给海洋休养生息的时间;尊重社区★ 尊重当地社区民俗文化,不打扰社区生活。
漫步海岸,看着小巧精致的玉螺在粼粼水波中滑过沙滩,晶莹可爱。有着独特视觉感官的“活化石”——鲎,能比人类更敏锐地感知到每天的夕阳。活着的珊瑚,摇曳生姿,是海中最绚丽的风景,更滋养着无数其他海洋生物。
或许,大家只是在与生物邻居们共享着同样的沙滩、阳光与海。而要找到使人与环境都能受益的解决方案从来不易。从关注与思考开始,你愿意与我们共同探索“生态赶海”的未来吗?愿我们一起行动,以无伤害性的体验、观察代替采捕,守护共同的海!
参加工作坊的各机构代表合影,摄影:谢方铤
▎联合发起机构:
海南观鸟会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镜湖芬芳书院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COWOC吾岛吾学
▎参加机构:阿拉善SEE自贸岛项目中心COWOC吾岛吾学海南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海南趣玩部落
海南开车鱼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海南观鸟会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镜湖芬芳书院
青青虫跨文化教育工作室
蜗牛居
小果实森林之家
注:以上排序不分先后
▎致谢: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劲草同行、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以及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及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为海行动」对本活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