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王彬彬:碳中和,人类选择的未来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各行各业,每个你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呢?

导读



壹  ||  碳中和,简言之就是减源与增汇(及消除)间的平衡之道,即在减少排放源(简称减源)的同时,注意消除和吸收(吸收简称“增汇”)。


贰  ||  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经济技术的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叁  ||  相比欧美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平均用60年时间,中国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只有30年。我们要用一半的时间实现一样的目标。


“碳中和”这个原本写在《巴黎协定》里的专业术语成为家喻户晓的年度热词。在3月15日刚结束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到底什么是碳中和?各行各业,每个你我,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呢?


比尔·盖茨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分行业扫描了全球范围内目力所及的通往“碳中和”的解决方案,相当于来了一次全人类现有家底的大调查——清楚我们现在手里有什么、要达到目标还需要怎么做。难得的是,这是一本很真诚的书,盖茨把这些年他请教和学习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写了出来,还做到了尽可能的浅显易懂。



图片
什么是碳中和


你可能此前没听说过“碳中和”,但你大概知道“零排放”。绿色出行、低碳生活,这些经常看到的口号真要实际做起来,一方面能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平均温度的升高不仅导致极地冰川融化,影响地球上像珊瑚礁这类脆弱物种的生存,还会导致极寒、极热、干旱、洪涝这类极端天气频发,进而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下一个10或20年,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破坏相当于每10年爆发一次与新冠肺炎规模相当的流行病。到2100年,气候变化的致命性可能达到新冠肺炎的5倍。可以说,气候变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直接而巨大。


所以,我们要减排,最好能减到零。当然,这条路肯定不好走。


全球之所以会排放如此多的温室气体,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化石能源技术是成本最低的。但问题在于化石燃料的价格没有反映出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使它们看起来比“零碳”解决方案更经济。然而,即便我们识破了化石能源在价格上的“障眼法”,能源转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1840年至1900年,60年间煤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占比从5%提高到50%。同样用了60年天然气占比才到20%。按照这个速度,新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需要的时间是可以想见的,这样下去人类完全来不及自救。


这本书第一章的观点非常明确:通过完全放弃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会产生温室气体的活动(比如生产水泥、使用化肥或燃气电厂的甲烷泄漏)来达到零排放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而且目前没有可行的路径。“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在‘零碳’的未来,我们仍然会排放一定量的碳,但我们有办法消除它。”


碳中和,简言之就是减源与增汇(及消除)间的平衡之道,即在减少排放源(简称减源)的同时,注意消除和吸收(吸收简称“增汇”)。用2015年196个国家通过的有法律效力的《巴黎协定》里的准确说法,利用现有的最佳学科迅速减排,以联系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在公平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是,不管是减源还是增汇,都需要史无前例的创新。今天,人类站在创新突破的大门前,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在缺少强刺激的情况下,人类倾向维持现状,而不是向前一步。


我们需要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的速度完成一项从未遇到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实现众多突破,需要制定新的公共政策,需要新的能源体系。迈向碳中和,全人类需要观念转型,开展一场全系统革命,放眼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这将是我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次从黑色到绿色的创新革命。



图片
看看我们手里可选的清单

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现场,由来自10个国家的超过25个投资者组成的“突破能源联盟”宣布成立,承诺将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的新研究开发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推动者是比尔·盖茨。盖茨说,在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可能需要花费几十年,还要承担高风险。他和朋友们愿意为此站出来,拿出了数十亿美元投资最有潜力的创新技术,这些技术覆盖生产和制造、电力生产与存储、种植和养殖、交通运输、制冷和取暖五大方面,即盖茨在这本书第三章阐述的气候对话中的五个关键问题。


围绕这五个关键问题,盖茨各用一个章节列出了他了解到的现有的创新方案,包括“零碳”电力的十大创新举措,生产和制造领域实现“零碳”的四个路径,给植物施肥、饲养牲畜、减少食物浪费和改变饮食习惯的新方式,交通运输领域的所有替代燃料方案和实现电气化、发展清洁燃料和更高效利用能源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已在气候领域工作十余年,每读一个章节,仍能收获新火花和新思路,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也更加确信,仅有这些,真的还不够推动实现碳中和这个“奇迹”。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曾在一次发言中明确指出,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经济技术的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全球低碳金融的投资导向将使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同时,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走上深度脱碳发展道路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大国竞争的高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从目前情况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这方面的布局。


盖茨是全球适应委员会的委员。适应是减缓之外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个抓手,一直以来受到的关注不够。在这本书中,盖茨专门拿出一个章节来谈适应视角下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


这个世界上的贫困人口基本没有做任何导致气候变化的事,但其所承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最大。一个简单的道理,农民靠天吃饭,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天变了,二十四节气不规律了,收成就没了。对美国和欧洲地区相对富裕的农民来说,气候变化带给他们的只是一些麻烦,而对非洲和亚洲地区的低收入农民来说,气候变化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而这个灾难是可以蔓延的。统计显示,中国的农业体系在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小麦、稻米和玉米,中国的极端干旱就可能引发地区乃至全球粮食危机。


相比减缓,公众较少在公开渠道了解到对适应的讨论。盖茨在这本书中对适应的讨论可以帮我们扩大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气候变化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涉及健康、贫困、水资源等一系列事关你我的发展问题。


盖茨基金会在适应气候变化上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他们资助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研究组织——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这个组织的专家结合气候变化对脆弱地区带来的实际影响培育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比如在津巴布韦种植抗旱的玉米新品种后每公顷多收600多千克,足以维持一个六口之家9个月的生活。除了培育农作物新品种,CGIAR的科学家们还开发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便于农民识别全球升温引发的变异病虫害。


这个设计让我想起早先在甘肃考察时看到的情况。当地农民把我带到玉米地里告诉我,以前每年3月会下点儿雨,玉米粒能灌浆,保证有收成;近10年,雨越来越少,那年干脆没下雨,还下了冰雹,玉米叶子都砸坏了,灌不了浆,一年的收成就这么没了。后来我们在农村适应试点里就专门加了气象预警设计,还结合不同地区可能遭受的极端天气事件主动改良物种,提前设计针对变异病虫害的太阳能杀虫灯。这些工作之所以与CGIAR的关切同步,足可见环球同此凉热。


通过对减缓和适应创新方案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涉及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适应,拓展思路,拥抱绿色未来。



图片


迈向碳中和,我们选择怎样的自己


理解了“碳中和”的意义,意味到未来已来,作为个体,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很多年前,当家里人终于明白我的工作是与“气候变化”这个大词有关的时候,我妈主动问,那应对气候变化,我能做些啥呢?当时我很自信地回答:“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公交出行,减少排放;植树种花,吸收排放;节约粮食,节省资源;改造旧衣,循环利用。”我妈看了我一眼说,这不是中华传统文化里几千年教育的勤俭节约吗?没啥新鲜的啊!


盖茨在这本书最后一章也专门讨论了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什么,坦白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招数到现在确实没有什么太新奇的。咱们老祖宗太伟大了,传承下来的几大招在今天来看也卓有成效。既然是对的,就继续坚持。那么,除此以外呢?


通向未来之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才能实现创新。那么,我们要成为怎样的自己,才能配得上碳中和的未来呢?


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听说比尔·盖茨出新书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比尔·盖茨的书值得买来看看。很多人读这本书是想知道比尔·盖茨在关心什么?盖茨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盖茨,他身上肯定有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闪光点。具备了这些,我们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能为人类迈向碳中和添加一块结实的砖。我在盖茨的这本书里看到了四大闪光点。


第一,放眼量,格局决定走多远。普通人埋在柴米油盐的物质现实里,盖茨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下一个阶段。盖茨关心人类的未来,他能看到通往未来的新挑战。简言之,你关心什么,就能看见什么。


第二,懂方法,成为终身学习者。从关注全球健康、教育到气候变化,比尔·盖茨不断进入新的议题并成为专家。在这本书里,盖茨透露了他的学习方法,即建立起自己针对新问题的思维框架(本书第三章是盖茨建立的关于气候变化五个问题的框架),而建立框架的法门有两个,即自主阅读和专家访谈。盖茨在进入气候议题开始自主阅读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各种数字太大了,大到令人难以想象;很多文献没有上下文,也没有相关背景可以查。盖茨就去访谈,哪怕是别人看来“幼稚”的提问也不放过。在反复练习和提升中为正在学习的知识建起思维框架,梳理出最具前景的想法,进而形成洞见和预判。


第三,有勇气,敢于直面困难。盖茨在书里清楚地写道,在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的选举周期很不给力。奥巴马上台签署《巴黎协定》,特朗普上台否定气候变化,退出《巴黎协定》,拜登上台又支持重新加入。每隔4到8年选举周期,气候变化是否成为美国政府的优先事项会直接影响严重依靠政府拨款的研究人员和依赖税收激励政策的企业家。能源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很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修成正果,而选举周期带来的政府态度的摇摆无疑是能源创新的一大挑战。还有,盖茨意识到,人们在气候问题上的共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例如,我在国内做过全国范围的公众认知调查,每次都是超过90%的普通老百姓起码听说过气候变化,但从“听说”到“清楚了解”再到“切实行动”还有多少路要走呢?迈向“碳中和”肯定有很多困难,我们需要拿出勇气一起面对。


第四,勿绝望,保持执着的乐观。这是最难做到的,却最值得做。我们周围已经有人在思考,在行动,在寻找解决方案,我们只要加入他们,把自己当工具,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人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旦形成集体观念转型,就可以推动奇迹发生。人类已经研究气候变化多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引起政府、企业和每个个体对气候危机的重视,目前已有126个国家承诺了“碳中和”目标,截至2020年10月12日,已有18个国家向联合国提交了长期低排放发展战略文件。锁定全球集体目标,凝聚人类共识。正如丘吉尔所说,面对共同的敌人,“我们将永不停止,永不疲倦,永不让步”。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从2019年年初开始做中国中长期低碳转型战略研究,针对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美丽中国目标以及实现《巴黎协定》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政策和能源等宏观发展趋势和需求,提出了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路径、技术和政策的建议。


相关链接

碳中和战略|解振华在碳中和研讨暨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项目成果发布会上的开幕致辞

经济日报 |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发布

PPT分享|中国低碳发展与转型路径研究成果介绍

摘要报告 | 《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课题


相比欧美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平均用60年时间,中国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只有30年。我们要用一半的时间实现一样的目标。


我们的研究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必须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并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战略之中,打造经济、社会、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治理与共赢的局面。制定并实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应该是目标导向下的综合性发展战略,能统筹国内与国际、近期和长远,在“十四五”规划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和政策措施。目前来看,这些都在正确的轨道上。


(作者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





相关链接

媒体报道 | 齐心避免一场气候灾难——气候经济与未来投资趋势研讨会在京召开

观点 | 李政:实现碳中和不能一窝蜂发展绿色能源



关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2017年10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因多年来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方面的贡献,获吕志和持续发展奖。解振华将全部奖金2000万港币捐赠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在邱勇校长倡议下,于2017年12月成立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解振华担任院长,校长邱勇任理事长。


清华气候院的愿景是打造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政策交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气候院的工作内容包括对话与交流、战略研究、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已经成功打造“气候变化大讲堂”、“巴黎协定之友”等品牌旗舰项目,开展了2050低碳转型、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等战略研究项目,并组织了多期南南气候合作培训班。经过两年多的成长,形成了国际品牌影响力、国内外资源整合能力和专业研究实力三大优势,成长为领域内知名智库。

  • 发表于 2021-07-18 20:56
  • 阅读 ( 876 )
  • 分类:环保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侨十四
侨十四

学生

6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