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伙伴于2001年5月正式成立,面对当时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富及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化发展的极化、农村脆弱性加深、生态环境恶化等现状,成立之初的社区伙伴基于对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等趋势带来生态及社会的不可持续性的反思,立意要探寻不同于主流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长远的目标和方向既定,我们便开始思考,究竟我们的工作希望带来怎样的改变?具体会呈现出一些什么样的图景?在机构最初规划策略时,我们就工作目的与内涵进行了提炼,比如:鼓励个人及社区的自我价值肯定,加深对社区和环境的认同感;鼓励人们反思自身处境,更好地发挥潜质,以实现有尊严的生活,珍视合作精神,尊重自然;协作以社区为本的行动,由当地居民集体策划,自力自主;促进本土文化和知识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寻找并培育协作者,推动社区里的变革;可持续的将来是建立在对所有生物的热爱,以及对我们与环境互为依存的认同上,人们需要长养出自觉承担的勇气。
作为一个带着另类发展视角的新机构,社区伙伴让同事有机会和空间去探索新的工作模式,其中较为核心的是对传统项目发展框架的反思。当我们重新思考社会改变的特性与本质时,会发现社会改变实为复杂、不可控和具转化性的,如果发展工作以线性思维来设计,例如把多元素问题简化成单元素问题,认为单一因素即可导致某一结果等,势必与真实的社会改变相违背。同时,“发展”应该理解为“社会改变”,而不是狭义的指由外来机构推动的“项目”,改变是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不能以有限的项目周期而论。项目思维导向的工作方法不仅难以完全回应社会的互动过程,还会限制了我们对社会改变的理解和关注。因此,我们必须要探寻超越项目框架的工作理念和手法,而思考“什么是社会改变”、“改变是怎样发生”、“应该如何采取行动”等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这阶段的社区伙伴就带着对“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追问,开始在实践中探索。
培育社区协作者
在机构的第一个策略规划(2002-2005年)里,培育社区协作者作为基本项目手法便确定下来,并在之后各个策略规划里不断深化。培育社区协作者的前提是相信个人和群体是改变的主体,我们把这些行动者视为协作者。社区伙伴一开始便用“协作者”这个词,而不突显领袖,是因为我们相信个人和社区的能动性,个体与集体、群体之间应该是相互滋养的关系。协作者不仅是个人,也包括社区组织、公民团体等以群体面貌呈现的团体,他们有的来自社区和社群内部,也有来自外部。社会改变的关键是人的改变,社区协作者能为草根社区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让人们透过集体的力量带来改变,而协作者本身的成长也必须受到重视,获得支持。
协作者的培养贯穿社区伙伴的所有工作,我们看重人的培育甚于事的推动。从最初开始,社区伙伴就没有把协作者能力提升只聚焦于项目管理技巧和知识,而是包含了觉醒和批判主流发展模式所造成的问题,进而让协作者能够协助社区分析自身处境,通过行动为社区带来正面的改变。随着机构逐渐深化对人的成长和改变的理解,我们也不断为协作者的培养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强调内在力量和身体力行。
协作者的能力建设没有定式,需要因应不同群体的需要,考虑不同的成长阶段,配合不同的场景,可能的方式包括:培训、对话、长期陪伴、实践、经验交流、经验梳理……我们支持社区协作者怀着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和生态视角,寻找本地适宜的方法,去应对他们所关心的事情。
协作文化反思
在社区伙伴第一个策略规划期间,不同策略领域的一些项目已包含了文化的内涵,例如有关农村生计与传统知识的项目,或是在城市里推行社区支持农业。虽然这些项目还没有明确突出文化反思的目的,亦没有把文化作为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但相关的实践让机构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对于改变的重要力量。到第二个策略规划(2005-2008年),文化反思作为机构的项目策略之一便正式提出,旨在恢复文化根基和价值观。随后,文化反思逐渐融入所有工作,并成为项目基本手法。
从广义来说,文化差不多包含生活的每个面向。目前人类社会面对的生态与社会危机,背后有着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原因,导致人与自然和社会各种关系失衡。我们若要改变现有的社会文化,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那价值观和态度的改变是先决条件。因此社会改变应该是转化性的,指向新文化的构建,目的是重建滋养生命的各种关系。文化反思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一个过程,这个方法要求批判的视角,对问题的觉醒,然后以创造力和行动来回应,它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创造具有更多可能的未来,是一个有力量感的过程。
过往的工作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不同民族的社区文化传统,这些经历丰富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文化——风俗习惯、知识、价值系统与信仰,往往反映了一个社区内的人如何看待身处的环境及如何与其共处,同时也规范了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主导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想象。文化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在发展领域里谈文化,并不是要保留文化的形本身,而是要理解一个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能够激励社区和社群重新发现自身的文化,理解深藏在文化里的核心价值,从而以这些价值为支撑,在发展路向上作有原则的选择,那就是文化反思。也因此,文化反思在城市里同样有着巨大的实践空间,例如对主流发展模式、城乡关系、消费与物质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社区关系等向度的反思。
建立内在力量
社区伙伴不断寻找自己在参与社会改变过程中的角色和工作方法。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社区和伙伴共学,以及从海外网络汲取养分,我们逐渐意识到,当工作的重点落在人的改变上时,改变则需要从心出发,建立内心的平静、慈悲和力量。社区伙伴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在2010-2015年的策略规划里,提出“从心出发”的理念,我们理解的“从心出发”,是一个内在转化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获得内心力量的渠道是因人而异的,比如有些人觉得处于自然中很有效,有些人则觉得和自己的文化与历史根源或个人成长历程重新建立联结更具启发。重点是需要我们在惯性的头脑层面的学习之外,发展用心去体会、感知的能力,当我们回到内在、对自我有更多的觉-察、认识和接纳时,改变就会发生。
2013年,机构展开针对长远发展的讨论,“从心出发”的理念得到一致确认,并转化成“内在力量”的表述:“帮助社区协作者建立内在的力量是我们一个主要的项目手法。”在社区伙伴的理解里,内在力量的核心源自内心与大自然的联结,它能使个人和社区推动改变的动力得以持续,并以一种滋养而非消耗的状态,努力不懈地实践可持续生活。
过去这些年,我们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关注人的内在,也尝试发展多样的学习内涵及方式,例如将土地伦理或深度生态学发展为体验式的学习,让参与者体会到与自然一体的感觉,确认自己在生态及社会中的位置,并激发出行动的力量。
搭建网络
在社区伙伴的工作里,推动网络是常用的手法,因为在探索可持续生活的道路上,行动者常会感到孤立无援,迫切需要与他人连接,相互看见和支持。而由个人转化要达至社会改变,势必需要更多的连接以及共同行动。网络有不同的层次,如主题式的、本地的、区域性的、国家层面的、国际范围的。不同网络里参与的人群也非常多样,如生活实践者、草根社群、社区组织、协作者、民间组织、政府部门、有专业背景或特长的机构和个人等。
在2013年机构长远发展的讨论里,我们展开了对网络发展的想象。过去当我们说搭建网络时,容易把自己放在网络的中心,但在长远发展规划里,社区伙伴确认重塑我们跟网络的关系——将自己重新定位为成长中的可持续生活网络一员。而发展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及坚定草根社区和社群推动可持续生活的力量,以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基础。
以长远发展规划里的精神为指引,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就搭建网络进行了多样实践,这让我们更深地认识到,网络的特质是承载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搭建作为工作手法,不是要建立界限分明的群组或是圈子,而是建立关系与连结。网络建设的其中一个意义是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让网络中多元节点的内在价值得以呈现和生长。一个有活力且健康的网络,需要有共同的理念、多元的节点,成员皆能自主参与,并不断编织出绵密的关系,不断涌现新的生长点。
回顾社区伙伴过去二十年的历程,犹如一条河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因为不同的机缘与思考,与以上这些理念相遇,它们在实践中又相互交织,顺流而下,充盈了整条河流。在2015-2020年策略规划的讨论中,过往的经验和体会汇聚成了机构对“改变如何发生”的理解,整合为机构的工作理念:协作文化反思、培育社区协作者、建立内在力量、搭建网络。
工作理念的形成,除了日常的工作实践外,也不乏在不同理论中的学习启发,例如:生态学中强调的关系与系统观;深度生态学强调不以人类为中心思考,以及从“自我”到“生态我”的成长与力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及整全的生活视野等。我们也在过程中受教于不同的学习体系,如生态家园设计、朴门永续设计、科学与灵性相关的学习、文化反思学习、自我觉察与社会发展体系等。
刚刚年满二十周岁的社区伙伴,从蹒跚学步,长到羽翼渐丰,“改变如何发生”一直是心底最深的探问和指引,它是催化的风,是流淌的水,是坚定的山,也是孕育的土。在朝向社会改变的路上,理解和探索没有终点,我们都在途中。
社区伙伴是一家在中国内地工作的社区发展机构,2001年5月在香港由嘉道理基金会创办及资助(经由麦哥利夫人所管辖的基金部分)。嘉道理基金会成立于1970年,创办人贺理士・嘉道理爵士一直秉持“助人自助”的信念。2017年8月,社区伙伴以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为业务主管单位,在北京市公安局登记,成立北京代表处。
社区伙伴没有任何宗教或政治背景,致力与社区一起探求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之道,学习和实践有尊严并可持续的生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耕、自然教育、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领域,社区伙伴通过文化反思、培育社区协作者、搭建网络与平台等工作手法,激发社区内在动力,促进人和社区对可持续生活的理解,践行可持续生活。
(以上内容摘自《社区伙伴年报2019-2020》)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